抗疫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闫龙,冯小溪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2)

新冠疫情是一场大考,大考中我国取得了胜利,胜利的果实是因为我们都有伟大的抗疫精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新医科建设呼唤医、文学科交叉,都彰显了新时期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1]。医学人文教育作为医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和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抗疫精神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活教材和案例库,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思政十分必要。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五个词语概括了伟大的抗疫精神。[2]

1.生命至上,践行医学人文的医者仁心。生命至上,是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人民的生命,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2020 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武汉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这时,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作出武汉“封城”的决策,在三个月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赞誉。广大医护人员放弃了假期、放弃了与家人团聚,以逆行者的身份驰援武汉,抗击疫情,践行着医者仁心、不畏生死的人文精神。钟南山院士不辞辛劳坐着高铁赶往武汉的情景,至今仍清晰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2.举国同心,践行医学人文的爱国情怀。举国同心,在抗击新冠疫情时充分展示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3]。武汉疫情暴发后,党中央作出指示,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武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医务工作者放下手中的工作,放弃了春节与家人的团聚,连夜坐上飞机、大巴车,奔赴最危险、疫情最严重的武汉。据统计,全国各地共派出42 000 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其中护士2.86 万,爱国情怀在医务工作者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3.舍生忘死,践行医学人文的责任担当。舍生忘死,是对抗疫英雄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对疫情中涌现出的一大批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的最好写照,体现了中华民族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定决心。面对疫情,医务工作者表现出了他们的责任和担当。李兰娟的废寝忘食、张文宏的幽默诙谐宣传抗疫、李文亮的勇敢……都体现出战胜疫情的必胜决心和不畏生死的奉献精神。

4.尊重科学,践行医学人文的科学品格。尊重科学,是医务工作者恪守的职业操守,是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品格。面对疫情,陈薇院士带领团队不懈努力,为疫苗的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张伯礼院士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具体实践中得到验证,挽救了无数生命。

5.命运与共,践行医学人文的和平道义。命运与共,既体现了我国56 个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们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全球抗疫艰难的时期,中国提出了抗击疫情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许多国家捐赠医疗物资和疫苗,为世界抗击疫情作出了突出贡献,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和平道义担当。

1.医学人文素养。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高层次医务工作者。他们不仅要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更应该具有高尚的品格。医学人文素养就是要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职业理念和医者仁心、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科学品格、和平道义等职业素养。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医学人文课程的支撑,需要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常年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积累。伟大的抗疫精神是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的生动教材和经典案例,教师应主动汲取伟大抗疫精神的思想内核,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抗疫精神融入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去。

2.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教育部对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数量和比例没有严格规定,各高校多参照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对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建议来设置医学人文课程。该目录建议医学人文课程应包括《人文医学导论(或基础)》 《医学伦理学》 《医患沟通与医学社会学》 《医学心理学》 《卫生法学》 《医学哲学》 《医学史》等七门[4]。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多与医师资格考试内容相关,《医学心理学》 《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的开设率较高,其他课程开设参差不齐。高校对七门核心课程选择性地开设,开设的比例未达到总学时的20%,与哈佛医学院开设课程达到30%的差距较大。因为医学人文课程在执业医师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仅为8%,因此,师生对其均不够重视,医学人文课程存在体系不够完备、内容浅显化等现象。[5]

在现阶段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不够完备的情况下,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是社会要求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各个医学院校均意识到医学人文课程的重要性,既要开设七门核心课程,也应增加医学人文相关的选修课程。同时要求教师承担起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深入挖掘抗疫精神,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而弥补医学人文教育的不足,为培养品德高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1.教师教学理念融入抗疫精神。做好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师是主力军,只有把教师的教育理念调整到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来,才有可能实现对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首先,学校应组织医学院校全体教师学习抗疫精神,学习抗疫期间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让教师承担起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无论是在医学人文课程还是专业课及选修课的教学中,都能够自觉挖掘抗疫精神的课程思政元素,结合抗疫中涌现的鲜活案例,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同时,教师通过观摩其他医学院校对于课程思政的案例展示,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深刻地领悟抗疫精神的力量。医学院校还应组织参加抗疫的医生开展讲座,让全校师生对“最美逆行者”的精神和事迹有深刻的认识,提升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既能够宣传抗疫精神,又能够讲好课程,培育好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高质量教师团队。

2.课程建设挖掘抗疫元素。医学人文教育要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合格医学人才,不仅要重视医学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品德的培养。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加强课程建设十分必要。首先,要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在开设七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自觉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 《医患沟通学》 《卫生法学》 和《行为医学》等课程中[6]。例如在《医学心理学》授课中,教师可以结合“陪你看落日”这张照片,讲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重症医学科刘凯医生陪87 岁高龄的患者王阿姨看落日的故事,说明一名医生具有人文情怀的重要性。通过刘凯细心的观察、贴心的照顾和人性化的陪伴,让王阿姨重塑对生活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最终达到了治愈的效果。《医患沟通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疫情期间特殊的医患关系讲解医患沟通的要点,挖掘抗疫精神的课程思政元素,讲好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其次,可以增设人文类素养的选修课。种类不局限于语言文学类、审美艺术类、历史文化类等,也可以开设与本学校人文特色专业相近的选修课,经济类、法律类、管理类等。学生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品德。例如可以通过《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选修课,讲清楚中国政府在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秉承“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广大医务人员展示出“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抗疫精神,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最后,医学专业课程是医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各门课程都应结合抗疫精神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深度挖掘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刘志明、张定宇等医务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弘扬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道德、率先垂范、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严以律己、克己奉公的个人道德,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有把专业课程与医学人文课程和选修课程形成育人的合力,才能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教学方法展示抗疫精神。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医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培育。结合抗疫精神进行课程思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首先,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案例法进行课程思政和理论知识的传达,既学习了理论知识,也了解了抗疫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文素养。例如,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方舱医院的建设、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发、疫苗的研发等事件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生动案例。还可以在理论讲解中增加抗疫期间优秀人物事迹的内容,弘扬抗疫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医学偶像,传递社会正能量。其次,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注重线上思政和线下思政的有机结合,可以采用线上具有思政价值,蕴含抗疫精神的课程、网络视频、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线下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最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可以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PBL 教学法以及医患沟通技能训练等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

伟大的抗疫精神是新时代培养医学生自觉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将伟大的抗疫精神融入医学人文课程思政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猜你喜欢 医学生抗疫人文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画”说抗疫上海人大月刊(2022年6期)2022-06-21抗疫之歌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2年1期)2022-04-26团结抗疫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0年12期)2021-01-26人文绍兴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人文社科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谁来教“医学人文”课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6期)2015-06-08

推荐访问:路径 融入 教育课程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727/63121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