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及对策研究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郇恒飞

(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沿海发展研究院,江苏 盐城 22400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以高于同期全球经济3%—4%的增长速度,保持高速增长,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活力和潜力。世界上绝大多数临近海洋国家都把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国家核心战略,竞相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海洋已成为经济发展版图上最具活力的关键领域。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海洋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欧、美、日、韩等国纷纷升级本国海洋发展战略,我国也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即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进入21世纪,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1]。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呈现出放缓趋势,同时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2]。因此,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高质量发展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条件下资源利用、产业发展与区域协调需要的重大战略举措。与此同时,相关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创新要素和社会资金向海洋新兴产业领域集聚的态势明显,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十三五”以来,江苏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工作,坚持把海洋经济作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引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蓝色经济”的引擎作用持续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江苏要借助海洋新兴产业,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这需要对“江苏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这一命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海洋新兴产业是具有新兴性的海洋产业,是基于国家开发海洋资源的需求,以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为基础,具有高度产业关联和巨大发展潜力,对海洋经济发展起着导向作用的各种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生产和服务活动[3]。海洋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向海洋的延伸,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是世界海洋强国竞相抢占的战略高点。随着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意识到海洋新兴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Ounanian等认为,海洋新兴产业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发展需要国家(政府)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4]。Wright以新兴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为案例,指出要加强企业与学校等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加科学技术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比重[5]。Harbi认为,要构建多元化的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体系,以满足海洋新兴产业对资金的高度需求[6]。刘康在对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发展态势和国内发展基础进行阐述后,从政策扶持、产业培育、创新平台、园区发展以及服务体系等方面,为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提出政策设计[7]。于会娟、姜秉国从产业经济技术特征出发,认为海洋新兴产业应在政府扶持与市场选择的共同作用下,选择具体培育路径[8]。李晨等在综合考虑海洋新兴产业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海洋新兴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筛选出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等海洋新兴产业进行培育[9]。具体到江苏海洋新兴产业,杨晓峰和徐光明发现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经济发展布局下,要着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优化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带的空间布局[10]。杨凤华认为,应紧抓“建设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和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加速推动江苏海洋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发展[11]。刘洪昌和张华指出:江苏海洋新兴产业要围绕智慧海洋产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精准发力[12]。

现有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论借鉴。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深入剖析新发展格局下江苏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特征、排查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据此提出江苏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全国海洋经济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一)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江苏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在江苏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海洋经济,主要经历了“海上苏东”“沿海大开发”“海洋强省”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1.“海上苏东”阶段

1984年,南通和连云港被列为我国首批十四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江苏海洋经济由此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全省沿海地区工业水平逐步提高,机械、化工、冶金、船舶、汽车等工业门类逐步发展齐全,沿海港口不断发展壮大,国际贸易额逐年增大。进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海洋经济的重视,不断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并实施著名的“海上苏东”建设计划,这个发展计划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沿海城市,提出了“四沿”的生产力布局(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开发的层次和力度不断升级。

2.“沿海大开发”阶段

21世纪以来,世界海洋开发的热潮再次兴起,江苏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加快了沿海开发步伐。2004年3月,《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启动。2007年4月,《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正式出台。2008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19个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江苏沿海地区调研,之后与江苏省政府共同完成了《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编制。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按照规划,江苏将用十年时间把沿海地区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新能源和临港产业基地、农业和海洋产业基地、重要的旅游和生态功能区。

3.“海洋强省”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江苏开始大踏步走向海洋,有效利用海洋,科学经略海洋,坚定不移地走以海强省、以海富省、以海富民的发展道路,提出了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战略目标。2016年,《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新一轮支持沿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政策,为建设海洋强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有力支撑。2019年,全国首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对促进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江苏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海洋强省”战略要求,江苏坚持把海洋经济作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引擎,逐步将海洋经济增长点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不断延伸高端产业链,促进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海洋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且结构持续优化

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由2009年的2 71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 618亿元,比上年增长9.8%,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连续10多年保持在8%以上,在全省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见表1)。此外,海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持续优化。2009年以来,江苏省海洋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呈上升趋势: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由169.5亿元、1 403.5亿元、1 144.5亿元上升到304.8亿元、3 563.2亿元、3 740.8亿元;
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6.2∶51.6∶42.2调整为2018年的4.0∶46.9∶49.1。江苏海洋经济“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格局初步形成(见图1)。

表1 2009—2018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概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等整理

2.海洋新兴产业的集聚基础大幅提升

近年来,江苏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海洋传统产业持续优化,大幅提升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加快推进海洋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作用。一是传统产业保持稳步增长。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渔业作为主要海洋产业,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13]。2018年,四大主要海洋产业累计增加值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89.7%,分别为37.9%、22.5%、17.7%和11.6%(见表2)。二是港口货物吞吐量逐年提升。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3.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 799.5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0.8%和4.4%。三是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至2018年底,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开工建设,大丰港区三期通用码头建成通航,滨海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等工程列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表2 2018年江苏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3.海洋新兴产业的增长点更加凸显

随着创新要素和社会资金不断向海洋新兴产业领域集聚,江苏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中,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8年,全省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2.5万千瓦,新增容量同比增长46.3%;
海上风电发电量达到6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9%,位居全国首位。海洋生物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增速已达到16.9%,以海洋生物制品为主、产业链条上下延伸的海洋生物产业体系初步形成[14]。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南通市海工产业的产品数量和产值长期占据全国1/3的市场,一批高水平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陆续建成。

4.引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科研平台不断增强

近年来,江苏持续加强海洋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海洋前沿性、战略性、基础性研究,组建了江苏智慧海洋产业联盟,强化“海洋装备”和“海洋生物”两大联盟的支撑作用,先后成立江苏省新能源淡化海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等多个海洋科技研发平台机构,有效促进了涉海科技资源的整合,提升了集成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仅南通就拥有8个省级海洋产业创新联盟、5个国家级海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7个海洋类院士工作站。

(三)江苏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薄弱环节

江苏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坐标中,仍处于中间水平,依然存在规模发展有限、产业集聚不足、科技创新支撑不够等问题。

1.发展规模有待壮大

产业规模体量偏小,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是当前江苏海洋新兴产业的显著特征。一是海洋经济总量偏小。2018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为7 61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9.1%,而地区生产总值为92 59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0.3%;
海洋经济总量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中位居第五,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发展定位以及经济规模全国第二的地位很不相称;
同时,江苏海洋经济规模远远落后于周边沿海省(市),2018年与排名第一的广东的海洋生产总值差距超过了1.2万亿元,而两省GDP仅差4 900亿元左右。二是海洋新兴产业比重较小。长期以来,江苏传统海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渔业的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之和达72%,海洋新兴产业的比重较小,在产业结构多元化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海洋新兴产业层次不高。粗放式、低质化是当前江苏海洋经济的“短板”,风电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都处在产业链中下端的加工制造、装配和应用环节。

2.集聚支撑亟须培育

一是龙头企业大而不强。受多方因素制约,江苏海洋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仍处于大而不强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发挥产业示范和科技引领作用,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集群发展亟待培育,较低的集聚效应抑制了对海洋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海洋新兴产业只形成了局部的、某一环节上的产业链,还未真正形成区域间整体的产业链,且沿海三市的海洋产业链只是较短的链条,或仅是企业与企业间点对点的简单合作;
港口物流的关联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海洋旅游资源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等现象突出,严重制约了海洋新兴产业对海洋经济的贡献提升。三是中心城市的支撑效应不明显。长期以来,江苏的经济重心集中在沿江及苏南地区,沿海发展相对薄弱。2018年,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GDP分别位列全省第4、7和12位,且尚未形成发展合力和支撑创新的产业规模,沿海经济带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1%;
沿海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远离大海,城市要素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偏弱,难以给海洋新兴产业集聚提供有效支撑。

3.科技资源有待突破

由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在科技支撑、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等方面机制还不完善,制约了产业集聚发展。一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2018年,全省海洋科技贡献率约占50%左右,距“十三五”规划确立的海洋科技贡献率到2020年突破65%的目标差距较大,可见,提升核心技术自给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科技创新支撑海洋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二是科研力量总体不强。江苏海洋科研机构数在沿海省份中列第10位,没有国家级海洋科研院所,海洋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在沿海省份中列第7位,加大海洋科教资源整合、提升海洋科研力量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三是专业人才教育薄弱。海洋科技人才匮乏,科技力量分散,涉海教育相对薄弱,海洋专业人才教育相对薄弱,江苏不仅缺乏技术创新领军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团队,技能型海洋专业人员也相对匮乏。以风电产业为例,只有河海大学开展了风能与动力工程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

4.金融支持仍需强化

一是现有银行机构的金融服务制度不能适应海洋新兴产业企业的融资需求。海洋新兴产业在资金需求上具有金额大、风险大的特点,而现有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第一责任制度,使基层信贷人员发放贷款非常谨慎。这就造成信贷资金在投入时有一定顾虑,相关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二是海洋保险的保障功能不健全。目前江苏的涉海保险险种主要集中在船舶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和海洋渔业从业人员人身保险等品种上,缺乏服务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产品。三是政策性引导资金投入还需加大。省级层面虽已设立了海洋经济方面的政府引导基金,但资金规模普遍较小,政策透明度不高,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发挥不到位;
市县在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偏少,且分散在财政、科技、经济等部门,缺乏有效整合,无法形成资金使用的合力。

5.政策环境亟待优化

海洋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需要政府强有力地全方位支持,但整体支持力度和针对性有待提高。一是政策体系不完善。从现实来看,江苏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比较滞后,系统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至今尚未出台,缺乏与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配套的区域布局政策。二是协调机制不健全。沿海三市行政区经济模式仍然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制约甚至阻碍了地区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海洋新兴产业出现重点领域趋同和重复建设现象。三是产业定位不明确。沿海地方政府在抢抓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时,风电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化工、绿色食品等都被作为发展重点,短时间内导致相关行业产能过剩、效益下降、发展效率降低。

海洋新兴产业的强大生命力和成长性主要体现在能够创造新供给、提升投入产出效率以及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只有围绕江苏海洋新兴产业的基础优势,全力突破薄弱环节,才能提升海洋新兴产业的集聚水平,为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是优化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把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拓展新兴产业的发展新空间、新领域,利用好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海洋产业集群,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和吸引民营企业参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纵向牵引企业形成产业链、横向集聚资源形成产业集聚,探索海洋新兴产业集聚新模式,助力民营企业成为支撑江苏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统筹布局海洋新兴产业功能区。着重聚焦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及海洋新能源、现代海洋商务服务等特色产业,统筹推进临港产业区、高端新兴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等海洋新兴产业功能区建设,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功能区不断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二)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

一是着力打造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加快组织实施海洋企业百强计划,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重点打造海洋环保、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企业,围绕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兼并重组,培育具有江苏特色的海洋龙头企业。二是加快培植配套特色产业链。立足海洋特色资源,开展产业链招商、引导各类企业加强联合协作,形成产业专业化的分工体系,做长做强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海洋新兴产业链,实现发展模式由分散化碎片化向集团化规模化转变。三是构建海洋经济重大载体。建议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连云港建成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盐城打造海洋新能源、滩涂旅游、港口及工业园区基地建设的新增长点,南通构建“江、海、河”联运体系,加快临港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对接服务上海。

(三)增强海洋科技创新支撑

一是围绕海洋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精准发力。重点推进海洋资源勘探装备、近海工程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强对船用LNG再气化装置关键技术、大型海水淡化热法及膜法核心技术和风电大数据分析、风电场设计及运营优化技术等联合攻关,加快突破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抢占海洋新兴产业集聚的技术制高点。二是加快创新型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校海洋专业开设力度,重点培养和引进海洋工程高端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团队及高端人才,建立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高地。三是加快各类海洋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上海的科技创新合作,重点建设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国家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培育海洋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海洋科技示范园区,助推海洋新兴产业集聚提档升级。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投融资机制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政府要根据当地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金融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不断充实和完善金融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从而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完善海洋保险业务。针对海洋新兴产业风险集中和不可控等问题,大力发展再保险业务;
创新与海洋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保险产品,提供多元化保险服务、拓宽海洋保险各业务领域,提高资金与产业的对接能力。三是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抓好信贷支持的着力点,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增加海洋新兴产业专项业务部门;
允许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支持的效率;
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发展特色海洋金融服务,对国内金融资源形成有效补充。

(五)优化海洋新兴产业集聚环境

一是要探索海洋新兴产业集聚新模式。提高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创新的投入力度,以科技创新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加快由传统海洋产业模式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良种化、集约化、生态安全的产业集聚新模式。二是要推进地区经济错位化差别发展。发挥“陆海”“江海”“河海”联动优势,以“陆海统筹”战略推进产业园区、生产基地等错位发展,构建多产业联合的沿海产业集群发展带,引领海洋产业空间进一步优化。三是培育海洋特色产业生态圈。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为方向,集中发展具备产业优势的海洋新兴产业,实现特定产业的企业聚集,进一步带动人才聚集、资本聚集,形成正反馈效应,培育具有海洋特色品牌的产业生态圈。

(六)引进国际技术与经验

一是制定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学习和借鉴美、日、英等国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省情和海情,制定实施符合江苏海洋新兴产业特点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制度,为全省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支持。二是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是促进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协调发展的必要组织保障。一方面组织制定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工作;
另一方面,促进各方资源的整合以实现优化配置,推进海洋新兴产业的稳步发展。三是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在海洋技术研发、海洋人才交流、海洋设备利用和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以推动江苏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江苏海洋 数读江苏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数独江苏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数读江苏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江苏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爱的海洋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年1期)2016-03-20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中国科技财富(2012年3期)2012-05-16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工程咨询(2012年2期)2012-02-14

推荐访问:江苏 路径 海洋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809/63737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