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之辩:视频博客中的私人话语与公共表达——基于B站(Bilibili)的实证研究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张振宇,张 蔚

(华中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早在1974年,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就提出了“流动的藏私(mobile privatisation)”这一颇具前瞻性的概念,以指代个人隐私随着电视普及而逐渐走向公共空间的现象[1]38;
而今在网络带宽和手机媒介的技术加持下,视频博客(Video blog 或Vlog)这一更具隐私性和移动性的媒介产品则在个体表达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层面提出了新的命题。何为视频博客?金达恩(Daeun Kim)将其界定为“用户在视频分享平台中发布的结合叙事内容和视听形式的视频类型,可以通过彼此评论来进行互动”[2]7,国内学者也作出类似的定义(1)如潘达认为Vlog即“作者以影像代替文字或相片,写其个人网志,上载并与网友分享”,张昕认为Vlog是“指记录性和人格化较强的视频,制作者多以自己为主角记录,再经过剪辑、配乐和适当字幕,制作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视频日记”等。参见潘达《Vlog:拍视频,记生活》,载《上海信息化》2019年第3期;
张昕《Vlog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从视觉说服视角》,载《青年记者》2018年第17期。。如今,视频博客凭借其便捷化的分享方式、个性化的内容表达和纪实性的美学风格等优势,得到普通民众的青睐和追捧,成为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重要载体,也被许多主流媒体运用到时政新闻报道中,成为一种新兴的公共话题呈现方式。

视频博客的兴起引发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领域:(1)对视频博客本体特征及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如隋岩对视频博客内容特点及其治理策略的分析[3],刘娜在媒介环境学视阈下对Vlog的整体性行为呈现特征及其社会互动的思考[4],斯内尔森(Chareen Snelson)探讨了视频博客所涉及的内容资源、数字文化与社交媒体环境中的自我表达等[5]。(2)对视频博客的传播效果及应用价值的研究,主要关注视频博客如何辅助新闻报道和教育教学,前者如詹绪武对Vlog应用于新闻媒体以实现主流话语的传播路径创新研究[6],李光辉对主流媒体通过Vlog视频新闻实现舆论引导的价值探讨等[7];
后者如布扬(Annop Bunjan)等探讨了如何运用视频博客的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8],莫利达(Izzah Maulidah)验证了视频博客的观看和制作过程对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重要性等[9]。(3)对视频博客的用户的研究,主要关注视频博客用户的心理、意愿与情感等议题,国内的研究偏重理论层面,如贺芳菲等探讨了视频博客用户的情感认同问题[10],乔一萌分析了视频博客用户的窥私心理[11],李行芩讨论了视频博客拍摄者和观看者所建构的“伪社会关系”等[12];
国外的研究则更偏重应用层面,如莎莉(Pramita Sari)考察了美妆类视频博客对用户购买意愿的影响[13],桑切斯-科尔特斯(Dairazalia Sanchez-Cortes)等对视频博客用户的情绪识别研究等[14]。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基本上涵盖了视频博客的本体特征、发展现状、功能价值、用户心理等各个维度,但在对个体(而非传媒机构等组织)视频博客的研究中,均将其视为一种私人表达展开分析,很少关注到其中所蕴含的公共性向度。例如,在看似私人化的视频博客内容中,是否存在一些涉及公共性的话语表达?如果有的话,它与个体呈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否有可能在视频博客中建构一定的公共领域?如果要建构公共领域,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反思与改进?等等,均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因此,本文拟采取内容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上述问题展开探讨,即通过对国内视频分享平台哔哩哔哩网站(Bilibili,以下简称B站)上播放量排名前300的Vlog视频作为研究样本展开内容分析(2)之所以选择B站,是因为B站被视为国内Vlog的源头,在平台的大力扶持下生产出大量丰富的视频博客内容,而且B站的视频博客内容完整,视频播放情况也一目了然,有利于数据统计和后续分析。检索日期为2019年12月25日,在B站的Vlog板块按照视频热度(即播放量)进行视频博客排序。,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0名视频博客播主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3)笔者在2020年2月至3月集中对B站视频博客频道ID名为“刀叨、ke、心素季净、迟到的诗、小梦明、刘贝贝、卷啦卷啦、一颗樱桃酱、Wangshuling、曾肉肉Zoe”的10位博主进行了访谈,其中4男6女,年龄区间在20~39岁之间(30以下岁8人,30以上2人),每次访谈1小时左右。特此说明。。下面将从视频博客中私人话语与公共话语的表层对立、内在关联和相融共建三个维度依次对上述研究过程和发现展开论述。

从影像的历史渊源来看,视频博客可视为在网络视频时代重生的“私纪录片”,该概念出自日本学者那田尚史,原指纪录片领域中记录日常生活的个人影像,还可追溯到日本文学传统中的“私小说”(4)“私纪录片”是日本学者那田尚史援引日本文学传统中流行的“私小说”概念对一类纪录片提出的概括。关于日本“私纪录片”的情况,可参那田尚史《日本私纪录片的起源与现状》一文,见《Documentary Box》(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主编)第26期,2005年10月7日出版。。这一渊源深刻地影响了今天视频博客的内容构成,即个人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成为视频博客的主流,而且从表象上看,这类视频博客与反映公共议题的视频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性,似乎呈现出“去公共性”特征。事实果真如此吗?下文将从“公私之分”的视角出发,用内容分析法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视频博客的私人话语及其特征

通过统计B站上播放量排名前300的视频博客内容的主题(见表1),我们发现其中以个体呈现为主题的私人话语占比颇高(约占85.3%的比重),其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按照主题不同,可以归纳为5种:(1)休闲娱乐活动的共享,这类视频占总样本量的28.0%,包括整蛊恶搞、旅游冒险、二次元活动、粉丝互动等话语内容;
(2)世界各地美食的记录,这类视频占总样本量的18.0%;
(3)个人特殊体验的表达,这类视频占总样本量的17.3%,包括异国体验、职业体验、奢侈体验等话语内容;
(4)重要生命角色的描述,这类视频占总样本量的15.3%,包括宠物、恋人、亲人三大话语内容;
(5)校园生活状态的展现,这类视频占总样本量的6.7%。

表1 B站播放量前300视频博客的主题分布

其实早在2003年,郭小平等就发现了大众传媒领域中“个体意识得以张扬,隐私话语得以尊重”的大势所趋[15],现在视频博客中占据主流的私人话语正是这一时代趋势在短视频领域的具体呈现。正如美国学者埃尔文·埃德曼所指出:“检验一个文明质量的最佳方式是检验它的休闲质量。”[16]1随着当代中国民众的物质财富和自由支配时间的逐渐增加,各种满足个人享受的休闲活动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而视频博客对这些个人化休闲活动的记录无疑体现了当前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性。与此同时,视频博客中的这类私人话语又体现出明显的娱乐性和消费性特征,甚至有学者批判其“用享乐、纵欲、感官愉悦代替了整体性的文化,为无止境的生存欲望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虚假满足”[17]43。这些私人化的视频博客尽管给予了受众即刻的直观喜悦,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无法满足他们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大众传媒应有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

(二)视频博客的公共话语及其特征

如表1所示,相比私人话语而言,B站播放量前300的视频博客中公共话语表达并不多见(仅占14.7%),而在这些有限的44条公共议题视频中,如果进一步细分其谈论主题的内容,则会发现其中近六成的视频都在谈论普法宣传教育、中国经济实力和港澳台相关内容这三个范畴(见图1),这也基本上涉及法律、经济与政治三大公共议题(5)除这三类之外,视频博客涉及的公共话题比较宽泛,如科技话题的《有多快?5G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实体验》、食品安全话题的《我伪装成了外卖小哥,偷拍揭秘某些外卖到底有多脏!》、安全教育话题的《又有小孩被困车内,小伙亲自体验被困车内半小时,气温逼近50度》等,且单个话题的数量只有一到两个,不具有代表性意义,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上述三类较为集中和典型的公共话题。。因此,通过依次分析这三种主题的视频博客,我们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视频博客上公共话语的某些共性特征。

图1 公共话题类视频博客的议题分布情况

1.法治宣传类。这类视频博客多从某个具体案例入手,“用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事例去感染人……使人们从眼前的故事中看到法的威力,法的重要”[18]。如在一条展现犯罪嫌疑人自首心理的视频博客中(6)这是海南儋州人民警察“大漠警示”的一段2分25秒抓捕现场纪实视频,警察让82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排队自首。网友戏称“这是嫌疑人跟警方的粉丝见面会”,并亲切地称视频拍摄者为“大漠叔叔”。这个视频博客记录了“大漠叔叔”与犯罪嫌疑人的交谈过程。,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违法行径都表示极度后悔,特别是一位曾对军事非常感兴趣的年轻人对镜头说“我想当兵,但是现在来不及了”,这类视频博客特别容易打动观众,从而有效地促进观众法律意识的提升和法治观念的培养。

2.中国经济类。这类视频博客多以播主的真实经历和现场报道为主,为人们了解“中国制造”及“中国经济”的现实影响提供了一种直观感受。如在数条表现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地位的视频博客中(7)如《中国产品引发美国人排队购买!听听美国人怎么说?》,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D4411J7Fn;
《在美国可以不用中国制造吗?可以,就是活不下去!》,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bt411Q75P.,观众跟随播主的镜头直击美国街头,倾听当地民众对中国产品的真实看法,一些美国人在视频中表示中国产品的质量很好。这种深入民众日常生活的视频博客能够以亲切自然的方式讲述经济议题,虽然其呈现的内容不一定全面和客观,但至少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中国经济某些真实存在的面相。

3.港澳台类。这类视频博客多从年轻人视角出发,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来消除两岸青年一代之间的隔阂,以加深彼此的理解与支持。如身为澳门人的博主“律子话你知”,专门拍摄了一期视频博客谈论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明确表示“中国人是我的底线,也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底线”,不少网友在评论中表达了对博主的支持,从而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广泛影响。这类传递出彼此真诚话语的视频博客能促进两岸三地人民的心灵契合和力量凝聚,以实现未来更深的民族认同。

(三)反思:视频博客的“去公共性”及其原因

综上所述,在B站这一主流视频分享平台上,确实有些讨论公共话题的视频博客取得了不少播放量,但这类视频的数量仍然偏少,反映出视频博客用户并未给予公共话题足够的关注。正如原永涛所指出,当前青年的网络表达趋向实用主义和自我中心化,呈现出“去公共性”的特征[19],这一特征同样也存在于视频博客中:视频博主对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个人情感等方面的话题关注较多,而对社会公共领域与社会公共事务并不热衷。对此,我们通过访谈B站视频博主,发现其“去公共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传播内容层面,有博主认为随着假新闻和新闻反转现象的日益增多,他们不敢评说社会热点事件轻易,以免发生误判,而更倾向于采取保守观望的态度,特别是对公共话题会更加谨慎;
二是在传播口径层面,不少博主认为牵涉敏感公共话题时,对此的评论是“高难度的”,如果表达尺度不合适,容易遭到平台的限制和处理,如果无意中传播了有偏差的价值观,还会遭致受众反感;
三是在传播效果层面,一些视频博主认为网络空间的意见交流一般带有碎片化、情绪化的特征,民众往往被掌握话语权的一方主导,缺乏自身的理性思考,容易陷入正反对立、冲突的情境,因此作为传播方,他们会选择避而不谈公共话题,以免陷入情绪性的争论,对自身形象和社会氛围造成不利影响。正是出于上述原因,视频博主选择了不去或尽量少地触碰公共议题,导致视频博客在内容层面显得跟公共性没有太大关联。

从表层上看,视频博客在呈现内容上确实有着明显的“公私之分”,且占据主流的私人话语也明显带有“去公共性”特征。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来重新审视视频博客,就会发现其私人话语中所承载的丰富、差异化的个体经历与感知,其实也折射出社会现实、公共议题、集体记忆等宏观的社会面相。正如哈布瓦赫所言,“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形式,任何个体化叙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文本’的痕迹”[20]283-284。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重点关注隐藏在个人表达背后的社会系统与时代进程,特别是在“人人皆可发声”的视频博客中,很多私人话语其实与公共议题存在着内隐关联。

如果借用文学理论的概念来解释的话,视频博客其实同时包含了显性与隐性两种话语形态——“隐性话语是指附着于显性话语而未当下呈现的言语,此言语往往与显性话语构成某种对位式关系,从而使叙述具有某种张力”[21]。在视频博客中,前者是纯粹的事实陈述,指向博主的个人世界;
后者是发展的意义阐释,连接外部的现实社会(见图2)。这种显隐划分对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对视频博客的话语分析也可以从显性话语与隐性话语的对位式关系入手,关注两者的互动和发展,不仅探讨视频博客的表层意义,还要联系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其深层意义。

图2 视频博客的显性话语与隐性话语

而之所以能够从“显隐对位”的角度研究视频博客,是因为后者存在于社会文化空间中,其个体表达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社会和人类文化因素的影响,正如霍尔所指出:“事物的意义是我们——在社会中,在人类文化中——使事物产生意义,形成指意功能。”[22]54这也昭示了视频博客这种媒介话语能够被视为“一种具有动态变化功能的文本,它可以被重写、被再生产、再创造,其意义和容量可以在无限的差异中被扩散”[23]74。沿着这一思路,我们认为研究重心应放在显性的个体表达与隐性的社会互动关系上,从而发掘视频博客更为广泛的社会性外延。因此,下文将借鉴“显性—隐性话语”的分析框架,从视频博客对社会现实的记录与呈现、对公共议题的关注与讨论、对集体记忆的汇聚和建构三个维度探讨其私人性和公共性的内隐关联。

(一)视频博客中对社会现实的记录与呈现

在这类视频博客中,显性话语是指博主对个体经历的真实记录,而隐性话语则是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时代面貌,正如杨国斌曾指出的,“个人记忆作为历史工具,构成了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不见的历史’中的‘零碎的’现实”[24]。随着视频博客的普及,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以视频形式书写个体的“微历史”(8)微历史是指由历史元素构成的基本单元,“微小”(小而简约)为其基本形式,“单元性”(自成一体)和“单纯性”(以一事一议为主)为其基本内涵,参见张永奇《试论“微历史”与“微历史学”的创建》,载《科技展望》2015年第6期。。普通民众的生命故事和细微情节不仅反映了鲜活的生活原貌,也以“众人之口”描绘出现实社会的动态演变过程,特别是对时代发展的关键节点、社会进步的即时变化、弱势群体的现实处境等社会议题的记录与呈现。

首先,视频博客通过记录个人成长“节点”的显性文本来呈现时代发展“节点”的隐性文本。学者陈默指出,以记录和挖掘个人记忆为宗旨的口述历史,其重心在于找准个人的人生节点[25]。体现到视频博客中,一些博主在记录个体成长节点的显性文本时,便将其放置于时代背景之下,从而顺势记录下社会发展节点的隐性文本。例如在视频博客《欢迎我们即将到来的小小乖,快进来帮忙取个名字》中,博主记录了妻子怀上二胎后的家庭生活,“二胎”作为个人的重要生命节点,也折射出国家生育政策变迁的时代背景。由此,视频博客中个人与时代的“节点”叙事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历程、社会变迁的感知,随着个人历史素材的不断积累,一幅广泛、深入的社会画卷也随之向大众展开。

其次,视频博客从个人视角所描述的日常生活变化,凸显出整个社会的进步历程。在视频博客《华农家喂竹鼠,体验中国农村和美国的有啥不同?》中,博主“我是郭杰瑞”作为美国人亲身体验了中国的农村生活,视频展示了村民真实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有村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农村和城市差不多,每个村都通了网络,交通出行也方便。这就通过视频博主个人的切身感受,勾勒出新时代中国农村不断进步的真实画面,进而建构起人们对这个时代社会变化的印象与记忆。

再次,视频博客还以个人视角观察到一些社会“边缘”地带,比如留守儿童的现状、街头摊贩的处境、同性恋者的生活等,并通过个人叙事来拓展受众的视野,以多元化的话题整体化描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视频博客《我给了司机2万块小费,让他送我去他老家转转》中,我们跟随博主的镜头,看到了外来打工者的忙碌艰辛、留守儿童的孤独等平时很少关注的场景。由于视频博客的题材能够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和不同人群,呈现差异化、多样化的现实生活,所以通过视频博客提供的便捷窗口,用户得以随时随地观察社会各个角落,并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与思考。

(二)视频博客中对公共议题的探讨

在这类视频博客中,显性话语是指博主对个体困扰的如实陈述,而隐性话语则是其所反映的整个社会的公共性困境。在大众传播时代,不少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大都处于失语状态,只能通过“被媒体报道”来反映其个体困扰;
而互联网特别是短视频的普及,则逐渐改变了这一状况——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来便捷地传递自我的声音,独立地参与到公众讨论中。有学者指出,“在民主政治的程序下,一个社会就公共事务所作的集体选择也往往要落实到个人选择的集合上”[26],而当个人对自身困境的描绘逐渐汇集起来后,“小我”言说便逐渐构筑成“大我”言说,个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及思考,也就发展为集体性的共同诉求。

因此,视频博客关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媒介话语,既体现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素养,也促进着群体之间的同题沟通,并借此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共同困扰,亦即群体性的焦虑。B站上有不少视频博主所记录的显性文本是在表达个体困扰,而隐性文本则真实呈现了其所处群体的普遍困境。如在《我是朝鲜族难道就不是中国人了吗!不要骂我了》中,博主以自身经历去修正当前关于朝鲜族的偏见与误解,即涉及少数民族关系的公共议题;
还有作为普通外卖员的博主“阿博”,其发布的视频既反映了外卖行业的日常艰辛,更提出了第三方公司压榨外卖骑手等公共议题,这些表达一旦积少成多,便会成为某种社会角色的群体言说和民意表达,促进相关利益方做出回应,以不断优化外卖职业的整体环境。

由此可见,视频博客中有关公共议题的个体表达其实也是一种反映民众普遍意见和诉求的集体书写方式,“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博客是个人化和公共性的共同结合体,这就超越单纯记录个人的日常经历以及琐事等狭窄的视角,而是以整个网络环境为视野”[27]。视频博客因此也成为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开放性场所,每一位用户的个体话语都具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而当众多个体话语汇聚起来时,则不仅能够记录所属群体的集体处境,也提供了能够探讨公共议题的群体意见。

(三)视频博客对集体记忆的建构

在这类视频博客中,显性话语是指博主对亲身经历的个体记忆,而隐性话语则是其所记录的某个群体的集体记忆。在视频博客平台上,传播主体从个体层面对群体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刻画,使得“小人物”的故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共视域中,形成了多方位的集体记忆——个体记忆的呈现也许只是微不足道的显性文本,但当不同个体形成合力时,便成为关于人类记忆的隐性文本。正如有学者指出:“一切历史都是个人史。因为每个人不一定都有参与历史的机会,但是每个人都有评价和书写历史的权利。”[28]

例如,视频博客《实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死城现状是怎样的?》就是博主从个人视角拍摄核电站事故后“死城”的现状,通过对“切尔诺贝利”的个人回忆,引发网友重新关注这场惨痛的悲剧,同时也将自己的感受汇入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的集体记忆中。因此,对于视频博主而言,书写极具人情味的影像日记既是对个体生活的记录与传播,也是对集体记忆的构建与传承;
在不断加深自我理解的同时,也是在集体氛围中传递个人思想和认知。因此,视频博客通过容纳各个社会成员的独立性话语,营造出群体共同参与媒介活动的集体氛围,其中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也就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个体记忆为集体记忆提供素材,以真实地表达群体中的个体看法。由于视频博客中的个人记忆能够弥补宏大历史叙事中细节素材、具体事实的不足,从而绘制出更为真实和广泛的社会画卷;
另一方面,个体记忆处于集体记忆的框架之中,反映了集体记忆中的共性认知,“集体记忆赋予个体记忆意义,似乎个体记忆只有放在集体记忆中才能被理解”[29],这意味着在碎片化叙事的网络空间中,视频博客中的个体话语需要借助集体记忆的框架,来寻找自身在群体中的定位。因此,视频博客中的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形成了一种共谋关系,并在社会认同上达成了某种共识。

综上所述,在视频博客搭建的泛众化表达平台中,每个人都能以相对独立的姿态和个人视角完成对历史的个性化书写,传递其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并思考和讨论其所遭遇的某些困境,这些在显性文本层面看似个性化的私人话语,其实也在隐性文本层面构成了时代公共性的重要叙事。由此,视频博客作为官方主流话语的对照与补充,已然成为网络社会公众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了视频博客中私人话语与公共话语在表层上的分化对立与在深层上的内隐关联。在此基础上,下文将进一步探讨在视频博客中“以私达公”的可能性。所谓“以私达公”,指的是借助视频博客这一私人话语的表达平台指向公共领域的建构。哈贝马斯曾经将公共领域界定为“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当他们(公众)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30]125。显然,要建构公共领域并非易事,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根据陈勤奋从哈贝马斯相关论述中归纳出建构公共领域的“三要素框架”——公众(话语主体)、舆论(话语内容)和舆论空间(话语空间)[31],下文将从视频博客的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和话语空间三个维度论述建构公共领域的策略。

(一)视频博客的话语主体层面:从私民到公民

哈贝马斯认为公众舆论的主体必须是具备“公众精神”的公众,这意味着“公众”才是公共表达的话语主体,怀揣社会责任感的“公众”,可以持续性保持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并积极参与到自由而公开的讨论中。但就目前而言,由于视频博客主要是对个人生活世界的展露,所以其话语主体更像“私民”,即那些以个人取向为主导、以个人利益为取向的民众(9)在学术语境中,“私民”是“指以个人取向为主导的民众,其言论和行为以关注和满足个人或小群体的利益、情感、意志为主要目的”,参见郎友兴、薛晓婧《“私民社会”:解释中国式“邻避”运动的新框架》,载《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2期。,其局限性体现为个人很难摆脱私欲,对公共事务则漠不关心。如果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私民成为视频博主的主流,那么其视频创作就只会围绕个人利益与个人得失展开,而不会观照到其与他者、社会乃至国家的内在联系,遑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为社会建言献策,公共领域的建构更是无从谈起了。

因此,对于视频博客公共领域的建构,首先需要激发博主的公共性,促使其实现从私民到公民的转变。因为视频博主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应该及时关注国家和社会的诸多问题,并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上合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只有超越“以个人为中心”的视野局限,才能将各种无意义的言说转化为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具体而言,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对于网络视频平台而言,可以设立专门的公共话题类视频板块,对其中的优质视频进行引流和给予鼓励,只有形成整体性的公共讨论氛围,不断强调公民身份、公民意识,才能使人们真正以公民姿态作出话语表达;
二是对于视频博主而言,首先需要培养自身的共同体意识,强化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依存的观念,同时提升自身对共公话语的参与性与表达性,对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均保持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独立思考,理性表达,积极参与到公共领域的建设过程中。

(二)视频博客的话语内容层面:从感性到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公众舆论,即大众意见中那些具备批判意识的理性意见,“公众舆论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国家权力的批评,监督并最终控制国家权力,这种批判必须建立在公众理性的基础上”[31],因此建构视频博客的公共领域,必须要以“理性”为标尺,传递出有价值的公共话语内容。就目前而言,视频分享平台的虚拟和开放等形态属性,给予了话语主体极大的自由性,但如果视频博主只是将视频博客作为个人的感性表达工具,随意宣泄个体情绪的话,则极易造成非理性声音的衍生与聚集,进而致使整个公共空间走向混乱失控的局面,这无疑将给网络空间治理带来新的困扰。

为了化解这一困境,视频博主作为公共表达的话语主体,应该竭力避免话语表达的感性化和情绪化,不断加强自身的公共理性,即“各政治主体以公正的理念和自由而平等的身份,在社会政治这一持久存在的合作体系中,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充分合作,以产生公正的、可预期的共治效果的能力”[32],它既是公共生活的核心精神,也是指导人们处理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因此,要想基于视频博客平台建设公共领域,就应该在话语内容层面强调公共理性的底线,以保障传播内容的公共性和增加视频平台的正能量,积极推动视频博客理性话语的良性共振。直至今天,当我们谈论视频博客的话语内容时,仍有必要重温洛克(John Locke)的名言:“如果脱离了理性的引导,不受考察和判断的限制而使自己进行并去实践最糟糕的选择,这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是需要理性的,脱离理性的自由不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33]37

(三)视频博客的话语空间层面:从失序到有序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的建构不仅需要公众、公共舆论这两个要素,还需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以及公开的公共话语空间。在历史上,公共话语空间曾经以沙龙、剧院、宴会、咖啡厅乃至街头集会、广场演讲等形式出现;
在现代社会,公共话语空间则主要依托于各种大众媒介而存在[34]32-55。而网络媒体(包括视频博客平台)的出现,则为公共空间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也极易遭到践踏以至被扼杀——作为广大网民的意见汇集地,视频博客平台使每个人都能更加便捷、公开和平等地参与到各类议题的讨论中,但如果失去共同的底线,则很容易滋生极端化甚至违法的传播行为,导致网络空间变得乌烟瘴气,若如此,在视频博客平台上建构公共领域也就无从谈起了。

因此,要想在众声喧哗的视频博客平台上营造理性的公共话语空间,必须多方协力以规范视频博主的话语表达,通过多元治理来促进视频博客的有序发展,具体来说,应主要从政府、平台与个体三方面着手:在政府层面,承担“元治理”角色,加强法制法规建设,明确界定视频发布行为的失范程度和处罚等级,同时增强对有害视频的应急处置能力,及时预防和应对突发性的视频失范现象;
在平台层面,强化“把关人”职责,不能一味地追求点击率和商业收益,而要不断加强行业自律,树立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通过专业化的监管团队,积极探索视频内容的安全保障技术,竭力将色情暴力、谣言霸凌等有害视频摒除在外;
在个体层面,凸显“创作者”智慧,通过为视频博客不断注入理性话语,将“乌合之众”的喧嚣变为“集体智慧”的讨论,进而共同建构起良好的公共话语空间。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B站视频博客的话语分析,首先概括了其私人话语与公共话语在表层上的分离及其“去公共性”特征;
其次,借助显性文本和隐性文本的概念,阐述了视频博客中记录社会现实、探讨公共议题和建构集体记忆这三种私人话语和公共话语的关联方式;
最后,从话语的主体、内容和空间三个维度指出私民思想、感性表达、空间失序对视频博客的负面影响,并顺势探讨了在视频博客中建构公共空间的可能路径,即:重构视频博主的公民德性,转变话语主体的狭隘视角;
引导视频博主的理性表达,实现对公共议题的理性讨论;
政府、平台以及个人的多方协作,营造清朗的视频博客话语空间。

就目前而言,视频博客的公共话语表达功能尚未有效、充分地发挥出来,特别是与作为其“前辈”的博客(blog)和微博(micro-blog)相比,视频博客所发挥的公共功能和所形成的民意力量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固然有媒介形态、发展阶段、舆论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但最为核心的要素还是落在创作主体上——当年博客和微博之所以能够在公共领域摇旗呐喊,主要是因为博主群体中有大量知识分子参与(10)例如李银河、易中天等知识分子在博客上的话语实践,于建嵘、张鸣、王克勤等知识分子在微博上的话语实践等,参见周志强《博客与知识分子的网络生存》,载《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2期;
张爱凤《微博空间的媒体知识分子与社会公益行动动员》,载《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今天视频博客的博主很少见到知识分子的身影,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视频博客中缺乏对公共性的关怀,也尚未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当然,“知其不可而为之”本来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视频博客中公共性的缺乏,正好为知识分子群体的话语实践提供了新的阵地——如果有更多知识分子参与其间,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激发视频博客在建构公共领域方面的潜力。

除此以外,还有学者指出:“博客作为民意表达的新渠道,政治舆论监督的新方式,成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延续,促进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35]1如果视频博客话语主体的广度和话语表达的深度得到显著提升,我们也有理由期待未来视频博客对社会公共事务乃至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会进一步增强:不仅在公共话语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为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当然,由于本文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所选取的视频博客和博主样本都还不够充分和全面,导致研究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期待未来更多研究能够持续关注这一议题,为视频博客的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镜鉴。

猜你喜欢 博主博客话语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好日子(2022年6期)2022-08-17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小读者·阅世界(2022年4期)2022-07-07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博客天下博客天下(2015年2期)2015-09-15创意折纸小动物读者·校园版(2014年3期)2014-05-14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那什么”的话语功能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博客相册博客天下(2009年12期)2009-08-21

推荐访问:公私 话语 私人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825/64475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