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构现代中医本草体系”的设想及建议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从张锡纯创立石膏阿司匹林汤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探索,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百年来传统本草和现代药理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交叉融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微观指标被发现并用于判断人体生理或病理的状态,面对临床诊疗对微观指标改善的迫切需求,突破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壁垒,将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与中医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实现中医药诊疗的精准打靶,是当前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中药的使用首先应当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因此重构现代中医本草体系,将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回归中医临床,整合中药药理靶点与中医传统药性理论,丰富并完善中药的现代认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1.1 现代医药学背景下的传统中医本草体系需要微观属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现代医药学对机体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层面已逐渐由宏观走向微观,许多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已不再仅仅靠症状和体征,而更多地依赖于微观指标的变化,这也促使注重辨证论治的中医传统诊疗体系不断寻求改革,探索精准医疗背景下宏观调态与微观打靶结合的可能[1-3]。

然而长久以来依托于传统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中医本草理论体系仍停留在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宏观认识上,其能帮助中医纠正人体“寒、热、虚、实”等异常偏态,调整疾病带来的“水、湿、痰、瘀”等病理产物,却难以直接指导临床对现代医学微观指标的靶向治疗。无论是宏观辨证还是微观辨证,其最终目的在于寻求与治疗方案相对应的方药[4],因此需要重构现代中医本草体系,赋予中医本草微观属性以适配对病证的微观认识,指导临床微观指标的治疗。

1.2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使重构中医本草体系成为可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大量的中药现代药理研究,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不仅为认识中药复杂成分的功能组团提供了条件,为科学诠释中医药临床起效的生物学机 制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沟通中药宏观与微观属性提供了桥梁。通过将大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的中药对临床理化指标等的药效药理作用(如抗炎、抗癌、降糖、降脂等)与中药宏观药性功效相结合,并指导临床用药,可以极大地提高临床选方用药的靶向性和精准度,实现宏观调态与微观打靶并举,同时也有助于验证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在这方面其实已经有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味子具有保肝降酶的药理作用,其主要成分能稳定肝细胞膜,抑制线粒体中转氨酶释放,促进肝细胞修复,改善肝损伤,故临床多应用五味子治疗肝病转氨酶升高[5]。可以说在积累了数十年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的今天,重构现代中医本草体系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从青蒿素治疗疟疾到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华本草就像一个宝库,为临床单体药物研发提供着源源活水。此类中药药理研究,使植物药变成单体药、成分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治疗疾病的“靶向性”;
但面对多病因复杂疾病,则需要本草复杂成分的多靶点作用,将研究现代中药药理功能主治与传统中药性味归经相结合,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因此重构现代中医本草体系工作的核心是让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真正回归中医思维和中医临床,并最终重塑传统中药认知,使本草同时拥有药性功效属性和药理靶点属性,进而实现“态靶同调”以提高中医诊疗的有效性和靶向性。

这种中药的靶向性有三个层面的含义[6]:一是在疾病层面,即可以精准治疗某一疾病本身而成为“病靶药”,如青蒿治疗疟疾,雷公藤治疗类风湿,这类药物目前仍非常有限,往往需要和诸多其他中药配伍运用,共同组成某一疾病的“靶方”。二是在症状层面,即可以迅速改善某一症状而成为“症靶药”,如大黄、麻仁通便,煅瓦楞子治疗反酸等,这类中药的相关经验广泛地分布于古今诸多中医文献中,需系统梳理加以验证。三是在临床指标层面,即可以针对性治疗某一病理改变或检验指标而成为特效“标靶药”,例如威灵仙降尿酸[7],茵陈降胆红素[8]等,这一类标靶药的发现主要依赖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以及当代中医从业者的临床诊疗经验。

当然强调药物的靶向性并不是背弃中医传统宏观调态优势,而是强调在辨证前提下合理选择既能改变疾病之“态”,又兼顾疾病之 “靶”的最佳中药,也就是“态靶同调”药。因此可以说,现代本草是传统本草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的有机统一,是对传统本草的延伸、发展及革新。

中药材种类繁多,仅《中药大辞典》就收载中药6 008 味[9],要完成全部本草体系的重构绝非一日之功,如此浩大的工作量,需要成体系、分步骤地逐一实现,现就现代中医本草体系重构的路径和方法进行阐释。

3.1 完善本草文献研究,深入挖掘古今用药经验 中医药发展上千年,孕育了丰富的中药用药经验,时至今日,这些中医智慧仍在不断丰富壮大,因此要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新,首先应当继承并发扬前人的宝贵经验。如“症靶药”之类者,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多有详细记录,其中不乏像青蒿治疗疟疾对“病靶药”发现有启示意义的论述。而对于“标靶药”,现代医家亦有不少心得,且都是经过临床实践检验的经验之谈,同样需重视并发扬。因此需完善对古今医家临证用药经验与学术思想的挖掘和梳理,利用文献计量学等现代信息学研究手段,对古今中医药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收集、分类、比较、归纳,建立以结构化信息采集、数据管理等模块为主的自助式中药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专题文献知识库及中药体系名录,绘制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用药知识图谱,为现代本草体系重构奠定文献基础。

3.2 重构现代本草体系中药的筛选 重构现代本草体系以解决临床问题为核心,以中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基础,以阐明中药临床有效的科学性为宗旨,其重构过程中需要涉及大量文献研究、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工作,因此为实现现有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更快更好的反哺临床,需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整合,着力就代表性药物率先开展示范性的系统重构工作。因此通过组织行业专家多轮论证,合理筛选示范药物便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筛选的原则主要有四:第一,需有足够的相关中药药理研究成果以便支撑后续临床回归;
第二,优先选择临床常用中药,以便重构成果能更全面地参与临床实践;
第三,优先选择经临床验证,具有病靶、症靶或标靶特征的中药;
第四,优先选择有较好药物安全性的中药,即无毒或量效毒关系研究较为清楚的有毒中药。

3.3 梳理并完善中药现代药理及“量-效-毒”关系研究 扎实深入的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是实现现代本草体系重构的先决条件,只有通过系统梳理中药现有药理研究成果,了解其化学成分和可能存在的治疗靶点,才能更好地将之回归临床进行针对性验证。同时,剂量是保证理、法、方、药准确后临床有效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本草能否精准打靶的核心因素。临床研究发现,靶药在达到一定剂量时才能发挥打靶的作用,然而大剂量的使用又可能带来药物安全隐患,因此需在现有药理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量-效-毒”关系研究,为中药临床回归扫清障碍,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精准性和安全性。

以黄连为例,现代药理发现,黄连主要成分小檗碱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葡萄糖代谢、调节β 细胞功能发挥降糖作用[10],为探究黄连回归临床治疗糖尿病的量效关系,本团队开展了系列量效关系研究和苦寒药物配伍减毒研究,最终发现临床治疗糖尿病中期患者属“热”态时,可选用黄连类方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其中黄连用其清热燥湿之功,取其降糖打靶之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胃肠郁热,降低患者血糖水平[11-12],降糖剂量需达15 g 以上,并且通过黄连与干姜配伍,可有效去性存用,解决黄连短程大剂量及长期应用过程中苦寒伤胃的问题[13]。

3.4 组织行业专家论证,形成现代中医本草应用共识 当代中医流派繁多、百家争鸣,应集合全国中医药界之力,根据前期文献研究和药理研究成果,按疾病、症状、指标进行分类、分批论证,由此达成具有全国性的专家共识。一方面,梳理出现阶段可以解决的疾病、症状、指标,供一线医生选择使用,并进一步验证和完善用药经验;
另一方面,基于现阶段成果,提出问题并明确临床和科研目标,同时找出不足,根据国家、社会和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专家进行多学科交叉深入研究。

在选择靶药的原则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当一药有多靶时,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的靶点往往不止一个,应选择针对某一靶点具有较强药效的有效成分,并经临床验证,方可作为该靶点的靶药;
第二,当一靶有多药时,针对某一靶点具有效果的多种中药,在同一类药性中选择药效较强的中药;
第三,多药协同,如果一味药的药力不够,可选择多味药来协同增效,但在使用时要辨证配伍,不可机械堆积;
第四,佐制增效,当靶药对某一指标极为有效,但其药性与所治疗的病性相反、或过于偏颇、或有毒性,佐药可去除或减小靶药的药性或毒性,以保存靶药对于指标的疗效。

3.5 优先围绕重大疾病的示范方药开展临床研究,取得中药临床回归循证证据 通过取得专家共识意见,现代中药诊疗体系已经可以初步实现对中医临床实践的广泛指导,但要想真正把以个人经验为主要依据的临床实践提高到一个以严谨的科学研究证据为基础的标准之上,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围绕重大疾病的示范方药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便十分必要。群体化研究成果的产出将进一步推动现代本草体系的发展和传播,同时也最终完成了将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向中医疗病利器的转化。

针对多数中医药理研究成果无法直接应用于中医临床的问题,药理研究的临床回归为中医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范式[14]。

4.1 遵循传统中医理论,杜绝“中药西用” 针对中药成分复杂,一药既有多成分,又有多靶点的特点。既要积极挖掘中药成分,尤其突出针对某一靶标有明确作用的有效成分,探究其微观作用机制,将“暗箱”变为“明箱”,又要正确认识现代药理的成果,杜绝“中药西用”,应当在回归中医传统本草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其对某一疾病、症状或指标的作用,即“以态统靶”。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现代本草回归到临床,即在确定了针对某一指标的一组靶药之后,就应把思维从现代药理转换到中医理论上来,遵循传统中医理论进行辨证、组方、选药、用量,再经临床使用。

4.2 既要百家争鸣,又要行业共识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利于学术的拓展及探索,但是缺少一致性时亦不利于学科发展和成果传播。虽诊治同一病人,可能十医十方,但临床有效者,或君药相同,或药性相同,断然不会四气五味截然相反。重构现代本草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每味中药同时由中药学、中医临床专家充分进行论证,以达成行业共识。

4.3 深刻认识本草“量-效-毒”关系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前提 “如何通过方药量-效-毒关系研究指导临床精准用药”成为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之一[15]。针对长期在临床中使用,并已证明其安全性的各类靶方靶药,当注重总结归纳其量效关系并取得专家共识,而对于尚未明确安全性的潜在靶药,首先应开展深入的“量-效-毒”关系研究,方可进行临床广泛推广应用,尤其针对有毒中药,当实现既要临床有效,又要精准安全。

4.4 注重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方法的运用 重构现代本草体系需要以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协同发展为基本原则,过程中当充分借鉴和运用新的学科研究方法和手段,整合学科资源,以互相交叉的医学统计学、循证医学、中药药理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为外延,通过多组学筛选和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方法揭示中药的复杂成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现代本草体系的成果转化推广。

纵观中医药数千年发展史,中医本草体系与诊疗体系始终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同样需要本草与临床体系的并驾前行。因此在中医临床诊疗不断探索靶向性和精准化的今天,通过现代药理的临床回归,推动本草体系重构实乃大势所趋。诚然,要真正实现对现代中医本草体系的系统构建,绝非一日之功,但前有神农尝百草之甘苦,后有时珍举本草之纲目,古人治学之精神尚且如此,当代中医药人又何患前路漫漫。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引导广大医学工作者积极探索靶药的临床应用经验,同时激发中医药行业的思考和行动,共同推动现代中医本草体系的重构工作。

猜你喜欢 药理研究成果本草 中药药理学科简介现代中医药(2022年6期)2022-11-27中药药理学科简介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年6期)2022-11-23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6-17牵牛子的本草考证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年2期)2022-05-25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本草中华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年11期)2018-11-30甜叶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年6期)2018-07-09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河北地质(2017年2期)2017-08-16

推荐访问:本草 设想 重构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03/649124.html

  • 相关内容
  • 09-03 高效课堂数学心得体会推荐6篇(全文完整)

    高效课堂数学心得体会推荐6篇心得体会就是将人生经历中的领悟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材料,体会的出现为了让我们更详细的记录自己的想法,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效课堂数学心得体会推荐6篇,

  • 09-03 扫除道的心得体会6篇(精选文档)

    扫除道的心得体会6篇为了可以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都是可以写心得体会的,心得体会是可以把学习或者生活中的体验用文字书写下来的书面材料,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扫除道的心得体会6篇,

  • 09-03 2023年背历史的心得体会6篇

    背历史的心得体会6篇心得体会是指把实践中的领悟用文字记载下来的重要文体,只有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所写的心得体会才是具有感染力的,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背历史的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

  • 09-03 基于“虚、瘀、毒”理论探讨结直肠炎-癌转化机制

    王方园,杨玉莹,王栋,时浩洋,赵爽,孟静岩(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结直肠癌(colore

  • 09-03 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李瑾晔(湖北经济学院,武汉430205)非关税壁垒含义较为宽泛,一般来说是指一国政府通过除关税之外的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