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术”并重的“城乡规划交通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龚迪嘉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长期以来,高校理工科类课程教学专注于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的传递,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归为学生辅导员的专门职责,两者“脱钩”甚至“水火不容”的现象在人才培养中已造成了诸多问题。以城乡规划教育为例,专业课过于关注“才”和“术”的培养,忽视“德”和“道”的教育,毕业生虽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若价值观有所偏差,学生在具体规划设计工作中会过于迁就甲方不尽合理的意见,而做出不利于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若学术素养的训练不到位,则表现为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或难以融入团队协作,甚至工作不久即萌生跳槽的想法。更何况,若缺乏对祖国大地的热爱,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又如何做好城乡规划呢。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课程思政的全新教育理念回归了高等教育的“本源”--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挖掘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通过春风化雨、融盐入水的“隐性”教育,实现思想和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相融合,通过“道”“术”并重,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高级专业人才。

国内外城乡规划无不体现着规划师对美好城市的理想和信念、永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在西方被称作现代城市规划起源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始创者Ebenezer Howard,针对英国大城市的弊端,倡导实施重大社会改革,提出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3]。显然,Ebenezer Howard思考的并非少数人的利益,更不是个人利益,而是人民的利益,他还将其高尚动机和超前意识付诸实践,在Letchworth和Wel⁃wyn实践两座田园城市建设,并为之奋斗终身。在中国古代,无论是伍子胥依据“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主持建造的阖闾城,还是齐国临淄城、江南淹国的国都淹城,以及《管子》中的“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思想[4],体现了理性思维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地制宜的发展价值观。如今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关键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的“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城乡规划作为引导未来科学发展的“龙头”,精准把控方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本科教学阶段,有必要从理想与信念的引导、价值观塑造和学术素养的培育三个维度,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揭示推动城乡规划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城乡规划交通学”作为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的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无疑应贯彻城乡规划学科的普遍价值观和学术素养,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在既有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思政育人目标和与教学内容对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润物细无声地融合于既有教学体系中,为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守好自己的“一段渠”。

经重新梳理,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政育人三个维度提出“城乡规划交通学”课程的综合教学体系(见下图)。

城乡规划交通学课程的综合教学体系

3.1 知识目标

全面理解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演变规律和相互关系,熟练掌握居民出行特征及其调查分析方法,熟练掌握城乡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停车设施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和城市交通管理的多元方法,并对智慧交通及大数据应用等学科前沿技术有相当程度的认知。

3.2 能力目标

前瞻预测能力。学生能运用交通与城市相互反馈的规律和交通需求预测与分析方法,对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交通系统发展进行初步预判。

综合思维能力。学生能运用交通、土地使用与城市形态的互动理论,跳出交通看交通、应用交通引导城市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管理与法规等交叉学科的相关思想和理论,综合分析与应对交通问题。

专业分析能力。学生能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对交通运行的规律进行分析,依托数学模型、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城市交通问题多视角定量分析,在交通系统布局、设施布置与流线组织、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与策略。

公正处理能力。学生能在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中关注弱势群体的交通出行权利、公平公正地分配路权与提供交通服务,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低碳、可持续交通系统。

3.3 素质(思政育人)目标

理想与信念。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交通飞速发展的成就、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等文件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国家、国土空间和城乡规划专业的热爱,对我国未来交通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技术自信,以及为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规划价值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渐将追求公平正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观,以“两山理论”为代表的生态文明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满意城市和健康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等诸多规划价值观和科技向善的伦理观内化为学生研究分析、规划设计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学术素养。依托丰富的课内外实践,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系统观、全局观、辩证观,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重视调查研究、尊重客观规律的工作态度,在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团队协作精神、钉钉子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拥有科学思维能力(如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和持续关注热点问题、不断学习思考的学术素养。

4.1 准备阶段

浙江师范大学的“城乡规划交通学”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依托“学银在线”MOOC资源①开展。备课阶段,教师在充分研读各章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遴选内容贴切的课程思政元素,确定融合方式及预期成效(见下表)。

与各章节教学内容对应的课程思政元素矩阵(部分章节示例)

4.2 实施阶段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并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讲授和讨论,而是涵盖了线上自主学习、线上讨论、课程作业、考试和学科竞赛等多个环节,具体融合方式举例如下。

4.2.1 日常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①依托视频资源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交通为实业之母”,必须先行发展和重视现代交通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依托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及交通技术的后发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也被称为“基建狂魔”。党中央已明确提出至2050年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和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在本课程“交通与城市发展”“轨道交通规划”“交通发展战略”等章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线上或线下,根据视频长短而定)观看教师提供的诸多视频资源(如《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浙江力量》《建筑奇观:北京地铁系统》《建筑奇观: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交通发展成就背后的制度优势和技术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进取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增强制度自信、技术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励志为实现交通强国建设而奋发学习。

②依托知识点或案例讲解

将课程思政与知识点或案例讲解相结合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以“辅助公交”一节的讲授为例,教师在课程导入环节,提出现实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何大力发展常规公交多年后,其分担率依然持续下降?居民不愿乘坐公交出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居民出行需求的变化,继而得出单一运输服务方式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这一基本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构建高品质公交都市,首先应具备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深入调查各大中小城市居民的实际出行需求的学术素养,以及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满意城市,通过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推动绿色交通多样化发展的规划价值观。同时,以全国多个城市为解决通勤交通而推出的定制公交、为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推广的社区巴士和共享单车等为案例为支撑,使学生能将价值观、学术素养和理论知识点、实践案例无缝对接,起到思政教育和知识讲授融为一体的最佳效果。

③依托课堂或线上讨论

选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交通热点话题,教师引出主题后交由学生畅所欲言,期间教师仅适当穿插渐进式引导。例如,一些旧区更新中普遍采用压缩非机动车路权的方式(甚至切断部分自行车道)以获取更多机动车通行空间,该做法饱受骑行者诟病。学生作为骑行的主要人群之一,对此深有体会,故在讨论中表达此举有悖社会公平、不利于环境保护等观点。教师在加以肯定的基础上,引入生态文明思想,提出自行车出行低碳环保无污染,是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组成部分;
引入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并用数据说明每周骑行32.2km,最多可降低50%患心脏病的风险[5];
引入社会公平正义、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思想,城市道路作为公共资源,应被全体市民公平、高效地享用,城乡规划师应有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通过学生研讨和教师总结,上述思政内容与实际城市问题高度融合,从而春风化雨地融入了学生的意识之中。

由于课堂讨论受课时限制,更多需广泛、深入研讨的话题可移至线上进行。教师在近期的交通热点问题中遴选与课程思政结合度高的主题。例如,交通需求管理的主题能引发学生对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合理作用、如何善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创新性地解决交通与城市问题等方面的思考。线上讨论采取“教师发帖、学生跟帖、教师引导、学生互动”的模式,根据回帖质量高低计入平时成绩,同时教师针对高质量回帖会给出积极反馈(如回复评论、点赞等)。由于线上讨论持续时间长,讨论的广度和深度能得到充分保障,且学生之间存在良性竞争,学生参与热情高,实际教学效果显著。

4.2.2 课程作业、考试与竞赛中的课程思政

除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外,课程思政也应纳入作业和考试评价环节。以“基于居民出行特征的XX调查”作业为例,在既有任务书中增加思政评价要求,包括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问题发现是否实事求是)、分析是否抓住了关键和重点问题(辩证思维能力)、方案是否具有创新性(创新思维能力)、方案是否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发展观和绿色交通导向的发展理念、调查报告是否具有原创性(学术诚信)。课程思政评价的分值占作业成绩的20%。

期末考试中,课程思政的考核采用隐性方式,融于论述题中,例如某年期末考试论述题“请从城市交通战略价值观出发,谈谈各种共享交通形式的本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剖析未来发展应采取的策略”。其中隐含的课程思政内容包括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价值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科学思维能力中的战略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等。从学生的实际答卷情况来看,大多数论述都涉及价值观和学术素养的范畴,而非仅从工程技术层面给出回答。

此外,每年的城市交通出行创新实践竞赛(2020年起,更名为“城市可持续调查报告国际竞赛”)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实践平台。选题阶段,要求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精选出符合低成本高效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绿色发展的实践项目,即是对学生价值观的一次考核。“选题—调研—数据收集与分析—问题剖析—优化方案设计—成果制作”的漫长过程,需要学生有艰苦奋斗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优化方案要符合可持续、高质量、创新绿色发展的价值观。整个竞赛过程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撑以外,对价值观、学术素养都是极好的锻炼,故本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竞赛初赛的全过程。

5.1 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

课程思政将“德”和“道”的元素与“才”和“术”的培养相融合,为回答“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提供了重要途径,显著提升了专业教育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拥有理想和信念,使学生大幅提升了学习积极性和精神状态,通过价值观教育、学术素养的炼成与知识点、案例、技能教学的全面融合,学生对于城乡交通规划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有了更精准的把握。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明显提升,且更愿意走出课堂,去社会上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规划设计实践中表现出的专业热情和自信心也显著提升。

5.2 对持续改进的思考

5.2.1 课程思政改革需多措并举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结合课程特点剖析思政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仅是一个开始,如何快速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成效,仍需学校、学院的顶层设计,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持续投入资金支持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建设、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鼓励竞争,以“赛”促“质”;
②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公开课、座谈会、研讨会等,及时分享优秀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③邀请学生辅导员参加专业教研活动或共同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室,从根本上改变学工线和教学线缺乏合作的“两张皮”僵局,让辅导员了解专业,让专业教师认同思政,构建教书育人的合力;
④制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考核标准,规范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5.2.2 课程思政改革需多课共谋

城乡规划专业的所有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应统一谋划,为培养本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制定完整、全面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计划,各课程主讲教师应深入挖掘思政要素,不同课程即可交叉又可互补,从基于知识和技能衔接的研讨向知识、能力、素质多目标衔接的谋划推进,构建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的“同心圆”,发挥1+1>N的协同作用。

5.2.3 课程思政改革需倾听学生诉求

学生是高校培育的“最终产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应贯穿所有教学改革。整体上看,00后学生的爱国情怀、求知欲、自尊心都很强,同时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拥有极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学生反感单纯的思政说教,但对有理有据又无形的教育接受度反而很高。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还普遍热衷于“课堂外、社会上”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采用任务导向式的社会调查或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并及时倾听学生的反馈,在师生相互磨合中逐步寻求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最优途径。

猜你喜欢城乡规划交通思政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繁忙的交通童话世界(2020年32期)2020-12-25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小小交通劝导员小学生导刊(2018年16期)2018-07-02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与教学改革探讨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1期)2014-02-28三维仿真在城乡规划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年4期)2013-10-17

推荐访问:通学 教学改革 并重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1/65286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