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美学视域下的《沈清传》孝思想研究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张 倩

(安徽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安徽合肥 231200)

中国传统孝思想作为人的社会意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积淀,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文化体系、意识形态,自古都是中国社会大力提倡的道德准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型化,更加重视个体的价值和自由空间,亲子关系日渐薄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孝思想的传承与实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孝思想的内涵需进一步探讨。以往的孝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例如陈力祥,张磊从文字学、人类学的角度入手,提出孝观念源于人的自然本性,判断孝源于殷商时期[1]。徐嘉认为儒家伦理把仁爱看作人性的特征,将仁爱的道德原则推广到人类以及万物[2]。人的行为不只是有道德和非道德的区别,还有道德高低之分。徐伟、米莉、董红亚等从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孝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实现机制、构建适合老龄社会的孝文化体系等方面对孝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3-5]。贝尼特斯和周茂凤将孔子和柏拉图的孝行美学进行比较,得出了孔子认为不能将孝行的道德性和美学性分开的结论,从美学角度对儒家孝思想的研究甚少,儒家美学推崇美与善的统一,认为美来自于“仁”,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这与孝思想提倡的爱己及人的道德精神相符合[6]。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孝思想,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孝思想的了解,对父母的善意和对他人善意都是美的体现,关心和爱护他人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每个人由己及人去爱家庭,爱他人,爱国家,进而关注世界,承担社会责任,就可以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互帮互助的社会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儒家孝思想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就传入朝鲜半岛,对韩国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文学作品《沈清传》中也得到了深度体现。国内对《沈清传》的研究较少,其中舒畅对《沈清传》中儒释道思想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儒释道思想对韩国文学的影响[7]。徐日权分析了沈清的孝诚的本质,提及沈清的行为有儒家孝思想的色彩,以上均未对《沈清传》中体现的孝思想做具体的分析[8]。以《沈清传》为载体,从儒家美学的视域下研究孝思想,为孝思想研究提供新的角度,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促进中韩文化的交流。

儒家美学提倡艺术与道德的统一,通过艺术的熏陶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突出了人际与社会的内容,强调群体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仁”即是美,艺术和孝都是“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术来熏陶人的品性,通过“孝”来完成对“仁”的实践,孝不仅是亲子之间的道德行为,而且可以自然延伸到整个社会,上升到博爱的层次,完成知情意行的统一。

(一)儒家美学

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学流派之一,推崇艺术与道德的和谐融合,进一步对人的内心与行为进行感化与规范,以实现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9]。儒家美学重视美与善的统一性,提倡通过艺术的熏陶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从人的内心情感出发,突出人际与社会的内容,追求崇高的道德精神。

儒家美学与社会、政治是紧密相关的,中国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氏族血缘宗法关系与统治关系紧密结合,重视血缘关系使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儒家美学要求个体情感和社会道德高度统一,认为比起个体个性的发挥,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更重要。个体的发展要在社会的框架下进行,与社会发展同步。儒家认为艺术也是“仁”的重要构成部分,艺术存在的目的是通过艺术之美熏陶人的心性,使个体与群体和谐发展。《论语·泰伯》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用诗歌激发人的情感,推动人对美的向往,通过礼实现自立,在音乐的熏陶下完成人格美的追求,儒家美学认为艺术是为熏陶人格服务的。儒家美学把善与美的统一视为人的精神最高境界,主张艺术与伦理的统一,同时认为美来自于“仁”,以个人与家庭成员的情感为出发点,延伸到个人与社会的道德规范相统一,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仁”与互爱。《论语》中樊迟问仁,孔子答:“仁者爱人”。这里的爱人,就是指人类的情感,精神层面的正能量,人与人之间主动给予的尊重与爱护,从父母与子女间、家庭成员间最天然的情感即“亲亲”之情中由来。儒家美学可以说是“仁”的本质的延伸,是以艺术美为依托,以人格美为价值导向,追求知情意行合一的精神追求。

(二)孝思想的美学意蕴

儒家认为真正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仁”这一最高原则在个体和群体生活中的完满实现,而“仁”是通过“孝”来实践的。在《论语·学而》中有子说“孝弟者,其为仁之本欤”,引出了仁与孝之间的关系,并且强调孝是实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是实现孝的途径,也是符合人性的道德规范。在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强调“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这里的孝体现了人对于生命本源的尊重,正如儒家强调的孝是代代相传的,因为人的生命也是代代相传的,在孝的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爱得到了回应,子女对父母的奉养与尊敬,都是真与善的表达,也是儒家美学中美与善统一的人格美的体现。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进一步说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对孝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除了孝顺父母,尊重兄长之外还要爱所有人,亲近有仁德的人[10]。这把孝从单纯的家庭层面,上升到了社会层面,与儒家美学倡导的个人情感与社会道德的统一相一致,孔安国在《古文孝经孔氏传》中解释道:“博爱,泛爱众也。”孔子说的泛爱众就是博爱,是爱所有人[11]。后来《孝经·三才章》对孔子的“泛爱众”思想进行发展,称“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也就是说,教化民众实践博爱,就不会遗弃自己的父母,这里把孝的概念往博爱自然延伸,《唐虞之道》中又把此观点进一步发展成“孝之方,爱天下之民”[12],用爱所有民众的方式来弘扬孝道,进一步说明孝可以上升到博爱的层次。

儒家美学的根基是仁,实现仁的方式就是尽孝,而孝最终可以升华到博爱,儒家通过提出仁的概念,用孝来实践,达到博爱的精神追求,完成知情意行的统一。

《沈清传》是朝鲜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与《春香传》齐名,大约成书于18世纪,是从民间说话逐步发展成为小说的,有木刻本、手抄本、活字本等数十种版本,后又形成了唱本,通过盘索里的传唱被大众熟知和喜爱,到现代又制成歌剧和电影。

主人公沈清为了让盲人父亲兑现布施的承诺重见光明,将自己卖给航海家换来三百石大米,自己却成了祭品跳入大海,后因赤诚孝心感动上苍,重返人间,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为了找寻失去联系的父亲,设宴款待全天下的盲人,终与和盲人父亲重聚,作品从丧祭、养敬、博爱等几个方面体现儒家孝思想。

(一)丧祭之孝

《沈清传》中沈清的父亲沈学奎虽出身名门,但家道中落,于是立志发愤苦读,但不幸的是不到20岁双眼都瞎掉了,从此金榜题名之事就成了泡影。好在夫人郭氏聪明美丽又能干,日子虽过的清苦,但也算是苦中有乐、平淡幸福。夫妻二人苦于一直没有孩子,于是有了以下对话“可惜连个孩子都没有,要是就这样断了祖上的香火,咱到那九泉之下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呢?再者,等到咱们两个都死了,那谁来给咱们出殡送葬呀?每年的祭日,又有谁会给咱们供碗米饭、上杯清水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我从明天开始,一定会虔诚地向神明祈祷。”[13]P5这里提到的祖上的香火、无后为大等体现了儒家孝思想中的生命意识,《大戴礼记·本命》中也指出“无子为其绝世也。”这是由孝引发对生命的思考,从先祖到父母,从父母到自己,再到后代,代代相传,生命得到不断的延续,生生不息。从自然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短暂的,一旦失去就归为无,但人类的繁衍和家族的延续却是无限的,因为人的传承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基因的延续,更有精神的存续和美好品格的传承,不仅仅是对生命的传承,更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所以儒家的孝思想强调在父母去世后也要继承父母的精神,继续以祭祀的方式追念父母。文中提到的“出殡送葬”“祭日供饭上水”体现的就是儒家丧祭之礼。《论语·阳货》中提到孝不仅要在生的时候“事之以礼”,在父母去世后也要“祭之以礼”,强调了祭祀的重要性,《论语·尧曰》中有言“所重:民、食、丧、祭”,这里孔子把祭祀提升到了人民和粮食一样重要的位置上。《论语·学而》中提出“慎重追远”,慎重的办理丧事,祭祀祖先,这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与尊重,也是对人生命价值的敬畏。《论语·八佾》中对祭祀时的应当保持的态度亦有说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祭祀逝去的长者时,要像长者就在身边一样,说明祭祀时的态度和内在的情感十分重要。《礼记·檀弓上》中孔子去世后子路说道:“祭礼,……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说明最重要的不是祭祀的形式而是表达对父母长者的哀思。

《沈清传》中郭氏夫人的诚心打动了上天,顺利怀胎十月诞下女儿沈清,可惜生产完过度劳累,生下沈清不久后就撒手人寰,沈学奎靠着乞讨把沈清拉扯长大,不知不觉沈清已经七岁,“不仅早晚要喂瞎爹吃饭,每到她娘的祭日,还懂得为娘祭奠。”[13]P24郭氏夫人在沈清嗷嗷待哺时就已离开人世,对于七岁的沈清来说对母亲已经没有印象了,但还是坚持给母亲做祭祀,表达对母亲赋予生命的感激和追念之情,正是儒家强调的追溯本源的孝思想的体现。

(二)养敬之孝

沈清到了七岁就和父亲说:“连乌鸦那样的飞禽都懂得衔食而归的道理,作为一个人,要是不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那岂不是连禽兽都不如了吗?……现在我七岁了,怎么能不懂得报答爹爹的养育之恩呢?所以从今天起,爹爹您就好生在家歇着吧。出去讨饭的事就交给我吧,一日三餐的事也由我来分担吧。”[13]P24在《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里提出了供养父母和尊敬父母的要求和差别。沈清的盲人父亲靠乞讨把沈清抚养长大,沈清为了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七岁就想要赡养父亲,符合儒家孝思想里面的对孝的最基本的要求“养亲”,在孔子看来,除了赡养父母之外更要对父母有孝敬之心,如果没有孝敬之心那就和养牲畜没有区别了。真心孝敬父母,不应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要关心父母的精神,发自内心的敬爱父母,才符合真正的孝,孔子通过敬亲拓宽了孝的概念,把一般的扶养关系上升到道德范畴,进一步提升到美学的精神追求。这点在小说中也有体现。小小年纪出去乞讨的沈清,当别人挽留她吃饭时心里想的都是父亲,“我爹现在还在冰冷的屋子里等我回去呢,我怎么能在这里只顾自己吃喝呀?我得赶紧回去和我爹一起吃才行。”[13]P34当张丞相家的老夫人想要收养沈清做女儿时,她是这样拒绝的:“如果我遂您的愿,那我可就是一步登天交上好运了。……如果不是我爹,我怎么能够活到今天?再有,如果没有了我,我爹又将怎么度过他的晚年……我一定要永远守在他的身边,侍奉他老人家。”[13]P34由此可以看出,除了物质上尽全力的奉养,沈清的心里也时时刻刻想着父亲,从精神上关怀父亲,真正做到了儒家孝思想中的敬亲。《论语·为政》中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也提到不仅要帮父母做事,更难的是对待父母和颜悦色、理解父母的苦恼,小说中沈学奎因为被化缘僧忽悠轻信了只要捐三百石供米就能重现光明的谎话,在布施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沈清一回到家就发现魂不守舍的父亲,立刻询问父亲的状况,在得知父亲为了对寺庙布捐三百石的承诺兑现不了而苦恼时,做出了牺牲自己成为大海的祭品的惊人决定。这里的沈清不仅对待父亲和颜悦色而且能立刻想着去帮父亲解决苦恼。充分体现了儒家敬亲的要求。在父女临别之际,沈清对父亲说道:“如果来世再能与爹相见的话,清儿一定再尽孝心。只是求爹一定要健康长寿啊。”[13]P58在海上临死之前沈清担心的也不是自己,“可怜的爹爹没了我,也不知是怎么度日的?不知每顿饭吃得好不好,觉睡得踏不踏实?”[13]P61在重返人间成为皇后之后,“虽享尽荣华富贵,心里却时刻惦记着那瞎眼的爹爹。”[13]P88通读《沈清传》可以看出,主人公沈清不仅自懂事起就开始赡养父亲,处处流露出对父亲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体现了儒家孝道精神中的“敬亲”,是比“养亲”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敬亲”在儒家孝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人对文明与道德的规范化,也展现了儒家美学中对人格美的追求。

(三)博爱至孝

小说中沈清在回答张丞相家老夫人时说道:“我是吃百家奶长大的,因此我就以孝敬我爹娘的心去敬重别人的父母。”这里就体现了儒家孝思想中的“泛爱众”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孝是先爱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及兄长,再到与自身有联系的他人,以及所有的人。也就是《礼记·礼运》中说提到的“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也就说沈清所提到的以孝敬自己父母的心去敬重所有人的父母,这是儒家孝思想的升华形式。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耕为主的,其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中心,因此孝思想从家庭内部出发,继而走出家庭,向全社会扩展,“泛”包含“博”与“广”的意思,泛爱众也就是广博地友爱大众,儒家孝思想把人们的道德标准提高到了“博爱”的境界。

沈清在跳入大海进入龙宫待了三年之后,因尘缘未了,又重返人间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在成为皇后之后,为了找寻父亲,请求皇上说道:“皇上何不将世上所有的盲人召集起来,为他们办个盲人宴,他们看不见天、地……就连家人的相貌也无法见着。就请您帮他们解除心中遗憾吧。……这不仅是我的愿望,也是天下太平的事情……”[13]P28。这里沈清的孝就是始于对自己盲人父亲的孝,通过父亲了解到全天下的盲人的痛苦,突破了血缘亲情,指向了众人。

最后在小说的结尾“霎时间,沈瞎子的两眼明亮起来!他终于睁开眼睛看到眼前的一切了!与此同时,所有在场的瞎子也都惊得睁大了眼睛,那睁眼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好似喜鹊喂食的声响……总之所有的瞎子都睁开了眼。”[13]P120在所有盲人都睁眼后,沈清更是对皇上说:“天下所有的盲人都重见了光明,……请陛下举行一次喜宴如何?”[13]P122于是皇帝颁旨不仅宣大臣们赴宴,百姓们也在各处大摆宴席举杯同庆,“太平盛世普天乐,举杯痛饮笑开颜。”[13]P123沈清的赤诚孝心感动了上苍,不仅让沈清的父亲沈学奎睁开了双眼,全天下的盲人都睁大的眼睛,重见光明,因此所有的人一起庆祝这太平盛世。

这里与儒家的基于血缘亲情的孝而往外延伸的博爱是相符合的,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能忘记其他的老人,在扶养爱护自己的孩子时也不应该忘记其他的小孩。《礼记·礼运》也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如果人们不仅仅是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使鳏寡孤独者都有依靠,那么社会就更加太平。《沈清传》的大结局中完美体现了这一点,儒家提倡的孝是仁的根源,是基于血缘关系和亲情的,也突破了血缘关系和亲情,走向了博爱的境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一个整体,儒家美学也强调人与美的统一,作为统一里的一份子才能体会到存在,所以儒家美学的核心“仁”也主张在小家庭中实现孝悌,家庭是一个整体,又在由各个家庭组成的社会中实现博爱,那么通过“仁”实现美的追求就达到了[14]。

《沈清传》中的“孝”思想体现在丧祭之孝、养敬之孝、博爱至孝这三个方面,与从亲情血缘出发指向大众的儒家孝思想一致。儒家思想在传入朝鲜半岛后,渐渐成为主流思想,对朝鲜半岛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在世宗时期,儒学发展到巅峰,世宗提出家有七十岁老父者可以免除军役,让其安心奉养双亲,为子女行孝创造了条件。并且遵照朱熹的《家礼》确立了朝鲜的祭祀制度,倡导不仅父母在世时要及时行孝,在父母去世后也要按时进行祭祀,追念父母。为了进一步推广儒家孝思想,实现“泛爱众”的理念,给不识字的民众编制了《三纲行实图》,此书是朝鲜(韩国)历史上第一本纯粹的有关国民伦理的书籍,附有生动的配图,使人一看便知其意,即使是目不识丁的普通民众也可以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孝思想对朝鲜(韩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已经深深根植于朝鲜(韩国)的文化当中,成为朝鲜(韩国)文化的基石,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沈清传》中沈清的母亲生下女儿之后一周就去世了,沈清还是给母亲进行祭祀,沈清为了给父亲尽孝,7岁就出去讨饭,照顾父亲的生活,并且时时刻刻心里想着父亲,后来当上皇后之后,更是宴请全天下的盲人。这与儒家强调的从家庭中对父母的敬爱扩大到对社会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家庭外所有人的爱的思想符合,儒家把个人家庭之间的关系上升到社会层面来,在家尽孝,在外爱人,丰富了孝的内涵,自然扩大孝的范围,进而升华到美学中追求人格美的境界。孝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弘扬这一美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孝文化

《沈清传》中沈清七岁就开始给去世的母亲做祭祀,追念已故的亲人是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记·祭统》有言“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隋唐时期的儒家学者孔颖达对此解释道,在父母去世后,做祭祀,是为了追念父母的养育之恩,继续对父母尽孝。

通过祭祀不仅表达对故去的亲人的思念也能发扬孝文化。但当今社会,在丧葬祭祀方面出现了大操大办、焚烧各种丧葬用品、奢侈浪费的情况,这与儒家提倡的丧祭文化是相违背的,正确理解儒家孝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论语·先进》中提到:“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颜回去世时,门人们打算厚葬他,孔子表示不同意,儒家认为表示哀悼要以内心的追思为本,《礼记·祭统》说:“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这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祭祀之礼,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动,而不是通过一些外物来表达。这就要求祭祀必须是诚心诚意,必须是“心祭”,这样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先人的诚意和敬意,儒家所推崇的祭祀不是追求繁琐的形式,而是要求从内心去感恩先人,这对孝文化的传承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在今天结合保护环境的需要,要传承儒家的薄葬诚祭思想,发扬孝文化,推行绿色祭祀,例如推行以鲜花代替纸钱、卡片留言代替鞭炮等新的祭祀形式。

(二)孝教育

孝的最初出发点就是赡养父母、尊敬父母,《沈清传》中沈清小小年纪就尽自己的全力去赡养父亲,在外也时刻挂念着父亲,把养敬之孝诠释到了极致,沈清的孝是从家庭内部开始实践的,一开始处理的是家庭内部的关系,所以孝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孝教育首先要强调家长的以身作则,为儿童提供榜样,示范如何对待老人,也可通过讲故事、看“孝”相关的读物引导规劝子女该如何发自内心的尊敬老人,其次要在学校教育融入孝教育相关的内容,一方面将孝教育融入到正常的学科教学中,一方面可以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孝教育,鼓励儿童参与家务,身体力行践行孝道。再次,要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孝教育,社会的孝教育的受众更广阔,不仅有儿童还有成人,社会的孝教育方式也更多样化,例如鼓励学者对儒家的孝思想结合当今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汲取其适合当代社会的部分,结合社会现象对儒家孝思想进行创新,形成理论基础,发挥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引导公民进行自我约束,把孝内化成道德自觉[15]。利用社会资本建设孝教育相关的场馆、实践基地等设施,更好的在实践中进行孝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孝教育,更有利孝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孝传播

儒家的孝不仅仅止步于家庭,而是延伸到社会的。《沈清传》中沈清在当上了皇后之后,宴请了全天下的盲人,孝心感天动地,最终不仅盲人父亲睁开了双眼,全天下的盲人都重见光明,继而所有的百姓一起庆祝,这里体现的是儒家孝思想中的博爱思想,博爱体现的是“仁”的普遍价值,也就是人与人的互助,要使互助文化在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离不开孝文化的传播[16]。关于孝文化的传播首先可以采用传统的形式,号召全社会学习敬老的模范典型,举办孝心典范的评选活动等,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对孝文化进行宣传,例如建设孝文化相关的网站,在留言平台和大众进行互动。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建设相关的公众号,账号等,内容短小精悍,使大众能够更容易接受,利用自媒体拍摄相关的短视频等方式进行孝文化的传播。除此之外,还要创新孝文化的相关内容,可以利用新的数字技术使传统的孝文化内容更加的具有时代感,同时升华孝文化的内容,把孝提升到博爱的层面,推进公益活动,借助媒体宣传,营造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丰富孝文化内涵,从传统孝文化衍生出孝相关的音像产品、游戏产品、演出剧目、动漫产品等新的文化产品,创新孝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内容。

儒家美学追求真善美,强调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在艺术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在道德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儒家强调的仁与乐统一的思想代表着儒家对精神境界的超越。而儒家把这种道德精神的实践的方式归纳为“孝”,通过人类最容易接纳的亲子之间的温情关系来做道德方面的要求,继而把爱与关怀延伸到天下所有人。《沈清传》中沈清对逝去母亲的怀念、对盲人父亲的敬养无不体现着儒家的孝思想。最后这种“孝”延伸到他人的父母、天下所有的盲人以及所有人,与追求从亲亲之情到博爱万物的儒家美学提倡的精神境界是十分符合的。《沈清传》体现的孝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蕴含的丧祭孝思想在当代可以通过绿色祭祀的方式进行实践,对父母的养敬之孝可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进行的孝教育实现,对所有人的博爱精神可以通过孝的传播来升华,以促进社会的互帮互助、和谐进步。

猜你喜欢 博爱儒家美学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4期)2022-06-15盘中的意式美学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意林(儿童绘本)(2019年12期)2020-01-04外婆的美学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博爱之歌小小说大世界(2017年9期)2017-09-11纯白美学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中盛博爱 蓄势直销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7期)2017-07-24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江淮论坛(2017年2期)2017-03-30“妆”饰美学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推荐访问:儒家 视域 美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5/65453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