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研究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皮 坚

(长沙市教育保障服务中心,湖南 长沙,410023)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进行的有效探索,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立德树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课程思政着眼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立人达人”价值的创新发展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师者肩负着培养合格学生的责任。从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来看,对学生要从仁、义、礼、智、信等多重维度进行综合考量,而不是单一的“智”的维度的线性衡量。儒家文化认为人是可以被教育的,是具有追求崇高道德品质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动力性的,且强调环境对人的熏陶和冶铸作用。基于关于人的预设前提,儒家认可教育的有效性和师者的可为性。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角色进行了全方位阐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天地君亲师,师者,之所以备受学生尊敬和爱戴,在于其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德性,使人之为人、使人能为人,成为有理想、有德性、有智慧、有灵魂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古往今来,立德树人一直是教师不变的职责、永恒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对全体高校教师提出了履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指出全体教师要在课程思政上做好设计、做出成果、树立典型,共同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思政格局。[1]然而,受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少数教育者面对教育、面对学生时迷失了方向,丢失了初心,忘记了使命,抛弃了责任,在工作中唯利是图,为评职称、搞课题、接项目而疲于奔命,无心教书育人,或者只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不注重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的培养;
甚至有个别教师因为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公然鼓吹错误思想,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面对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面临的挑战,党和国家坚持问题导向,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育人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独有的工作职责,也是包括专业课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职责所在,肩负着“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的重任。要形成全体教师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大格局。“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4]全体教师都应该树立高度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担。

课程思政是古往今来教师树人育人角色的应然回归,也是新时代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格局如何变化,全体教师应该始终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汲取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深化对教书育人重大意义的高度认同,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教育岗位上播种耕耘、深耕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育一颗又一颗、一代又一代的优良种子。

(二)课程思政立足“全面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全人教育”思想的发扬光大

儒家文化的创始者孔子提出了“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他强调,学生不仅要重视“学文”(即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学道”(即为人处世、伦理道德、人格养成的学习和实践)。子夏所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5]一个学生如果能做到孝顺父母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能豁出性命、与朋友相交言而有信,即便是没有学到任何专业知识,也可以说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到了最宝贵的知识。由此可见,在儒家看来,为人处世、道德生活层面的学习比专业知识、技能层面的学习意义更重大,影响更深远。从孔子所创设的课程体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教”(文学、品行、忠诚、信实)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培养既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内外兼修、全面发展的人;
教师培养的不是工具般、机器般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的主体性存在,是不断追求全面发展的个人,是要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孔子开了“全人教育”理念的先河。

课程思政中,专业课教师要通过有效开发、挖掘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思政教育元素、资源,以有机融入、润物无声、隐性渗透的方式将思政教育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的教育和引导,切实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的真正落实能切实改变以往部分专业课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窘境,促进学校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政大格局。

“全人教育”理念与“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相融相通,古今呼应。二者都明确彰显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不可偏颇;
都强调育全面发展的人,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全人教育”为“全面发展”铺垫实践基础,“全面发展”是“全人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就是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程思政主张“德育为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圣人人格”教育的延伸和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学校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指明了办学方向。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

孔子倡导培养“圣人人格”。《论语·宪问》记载:“子路文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而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6]成人,即完美的人,又指“圣人”。在孔子的成人标准中,完美的人是集智慧、品格、勇气、才艺、礼仪、道德于一身的全面发展的人。“圣人”不仅仅是对道德高尚的人提出的特殊要求,可以泛化到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一种“成人”型人才,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人才是由多维知识所构建的,在其多维知识结构中以道德知识为主体,由道德知识去整合涉及普遍与超越等形而上的“上达”,及指射具体事务等形而下的“下学”。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7]课程思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遵循“育人先育德”的教育价值追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科学指导课程思政的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是基于党和国家对新形势下教育现状和教育环境的深刻认识,是对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根本职责落实的强力督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认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直接关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人成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中,全体高校教师都要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准则和价值取向,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在传授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人格养成方面的引领和培育,自觉增强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课程思政要求“行为世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言传身教”的时代演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德师风是教师之本、教师之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需要一批批好老师的付出、奉献和坚守。“师者,人之模范也”,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好教师的第一标准。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行为世范、率先垂范。课程思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强调教师在教育行为中要言传身教,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榜样示范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榜样的塑造、示范和激励,可以强化受教育者的道德认同,将道德认知积极外化为道德行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教育者作为整体性或个体性的存在,展示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识和专业,同时还有理想追求、道德情操、个性品质、生活态度等;
教师不仅仅通过知识武装学生,还通过理想、道德、性格等影响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中华传统教育观认为好的言行胜过一切空洞的说教,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就是一种无声无形的隐性教育,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有良好品格修为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向善向上、求真求美、行善行德;
“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为的老师是不会真正走入学生心灵深处而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大计、党之大计的基础工作,以“四有老师”和“四个引路人”作为高校好老师的衡量尺度和评价标准,号召全体高校教师自觉对标对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锤炼高尚的道德情操,奠定扎实的专业学识,饱含无私的仁爱之心。他指出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用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8]

(一)理论创新

古代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六经、四科、四教、四书五经等,从教育本质上看,教育目标是满足封建阶级统治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培养忠君的卫道士。新时代课程思政与古代传统教育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奉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基本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时代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上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强调立德树人的极端重要性和时代内涵,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新时代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上的创新还体现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作教育的时代追求,要求学校和教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落实到所有课程之中。

(二)实践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四个方面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需要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来替代,课程思政可谓应运而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线上线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启发探究式教育模式及讨论体验式、参与实践式、情景模拟式、翻转课堂式、项目项链式教学方式,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品质培育的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之中,采取讲授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四种方式,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达到如盐入水、有味无痕的境界状态,促进学生人格健全、意志锤炼、情操陶冶、心灵温润。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导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方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点亮学生人生理想的灯塔,照亮学生前行的路标。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道”与“术”上实现有机统一,努力做到既当经师又为人师。

在实践中,课程思政还要求课程质量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创新,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评价体制机制,加大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支持力度,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立德育人思政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12期)2018-01-03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4期)2017-05-29

推荐访问:中华 传承 传统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8/65591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