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麻黄升麻汤主寒热错杂论治老年糖尿病※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郝晓晖 林 兰 张美珍 卜祥伟 陈玉鹏 王世东 倪 青△

(1.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53;
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北京 100000)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率高、病程长,后期易合并多种并发症[1],且尚无根治疾病的方法,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影响。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达1.14亿,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约3550万,居世界首位,随着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糖尿病患者比例仍有上升趋势,预计到2045年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比例将上升至78.1%[2]。指南[2]已开始关注老年糖尿病患者诊疗。老年患者脏腑功能减弱,疾病反应不突出,强化降糖易发生低血糖等风险[3],故而提出老年糖尿病患者去强化治疗,以适应老年机体反应,去强化治疗体现出中医因人制宜的思想。

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范畴,根据患者症状提出三消辨证,现代研究发现随着患者病程、年龄等不同,2型糖尿病早、中、晚期病机演变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4]。林兰教授提出的三型辨证理论也体现出这一点,表明消渴病不能单纯以清热养阴立论,尤其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阴阳两虚,常出现寒热错杂的证候,且易出现外感症状,单纯的补虚或清热均不能更好地治疗患者,因此用药上尤为注意。《伤寒论》厥阴病篇提供了诸多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经方如麻黄升麻汤等,在临床上使用,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伤寒论》厥阴病篇提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指出消渴与厥阴病存在一定的联系,也体现出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至于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病机形成,自古以来争议较多,加之厥阴病篇的条文篇幅杂乱,对其病机寒热错杂病机的产生,不同医家有不同的看法[5]。

其寒热错杂的病机,有人从“君相二火”关系立论[6]:心火称为君火,肾火称为相火,君火属阳,相火属阴。厥阴遇寒,相火郁而不伸,待少阴阴寒之气衰,相火郁极就要发,称为热证。厥阴是一个寒至极点的病[7],又是一个变化的条件。故厥阴病具有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的一系列的发病情况,这就构成了厥阴病发病的特点。

从“厥阴为枢”[8]为出发点来分析厥阴寒热错杂,厥阴为三阴三阳中阴气最少者, 《内经》云“一阴至绝”“阴之绝阴”,三阴三阳原体现阴阳气之多少[9],厥阴处于两阴交尽, 阴尽阳生之际,是六经传变的最后阶段,为阴阳均不足的状态,当厥阴不足以抗邪,邪气由阴出阳则见寒热错杂、厥热胜复[10]。与少阳不同,厥阴为阴枢,偏里主血分,有自内而外疏泄气血之力。

厥阴病为阴阳离决之病,通常发生在慢性疾病的中末期阶段,现代医学认为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因此厥阴立论多用来治疗慢性疾病急性加重期和危急重症的末期。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脏腑功能衰退,且疾病多寒热虚实错杂,因此,治疗时可从厥阴立论治疗。

2.1 古代文献认识 《灵枢·本脏》中就有“肝脆则善病消瘅”的论述,最早提出了糖尿病与厥阴肝木的关系。对于《伤寒论》厥阴病篇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解释云:“夫厥阴风木之气,能生阳火而烁阴津,津虚火实,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消渴。”清·程国彭《医学心悟·消渴》中论述:“问曰:消渴何以属厥阴热证?答曰:消渴者,热甚能消水也。邪传太阴,则嗌干,未甚渴也;
至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
至厥阴则消渴矣。”有学者认为,邪在太阴、少阴都只有渴症,至厥阴则渴与消并见,这就成了典型的消渴病。故从以上文献可看出,消渴的病位可定在厥阴[11]。且《医理真传》开篇“消症生于厥阴”详述三消症的病位病性、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认为消渴病“生于厥阴”,并从“风火相煽”来分上、中、下 “三消”论其病因病机[12]。“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道明消渴之病因系肝风、心包之火,即心包之火挟肝风作乱于上、中、下三部。《医理真传》认为上消为病,乃“心包之火挟肝风上刑于肺”,故出现口渴多饮;
中消为病,乃“心包之火挟肝风而刑于胃”,故出现多食而易饥,大便燥结不通;
下消为病,乃“心包之火挟肝风而搅动海水”,肾为水脏,故出现“饮一溲二”。“先天真火浮游”,从“阳虚阴盛”来论述其病因病机,故从“风火相煽”及“真火沸腾”来说明消渴可从厥阴论治[13]。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曰:“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蛰藏。” 这里的消渴,不能简单理解为症状,而是指以消渴为主症的消渴病。若气机郁滞,肝失疏泄,久之木郁化火,灼伤津液,消渴发生。随着疾病发展,久之又致血脉瘀滞,变证蜂起。故消渴病的治疗必以疏肝理气为要[14]。《素灵微蕴》中所曰: “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而肝脏是人体内维持血糖稳定和代谢的重要器官,肝功能失常致糖代谢障碍,伴发高胰岛素血症,发生消渴病[15]。有学者认为,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多食易饥,对应就是糖代谢障碍。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味甘,属土,对应脏腑为脾,消渴病出现小便频,尿中带有甜味,可对应脾运化失常,精微无法利用,从下而走,而单纯脾脏出现问题不一定出现消渴,消渴病的发生与其他脏腑失调有关。肝与脾关系密切,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木克土,土的问题的出现与厥阴风木有很大的关系。木为肝,厥阴为肝,故治疗消渴病,可以从肝论治,从厥阴论治[16]。

2.2 当代医家认识 路波提出“消渴病四经传变”规律:首犯阳明,次传太阴,显于厥阴,甚于少阴,其中厥阴之上热下寒证为该病传变的关键环节[17]。冯兴中教授认为,人有生物、心理、社会三重属性,情志变化对人体影响不可小视。肝主疏泄,其功能的正常运行是保证肺、脾、胃、肾等脏腑的气机升降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故肝的功能异常与糖尿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8]。朱旭等[19]则从“体质”学说探讨厥阴体质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对9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质调查,筛选出厥阴体质和阳明体质患者,分为厥阴体质组71例、阳明体质组22例,结果发现厥阴体质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风阳证较阳明体质患者明显偏多。临床可通过识别患者体质,准确辨证而用药,以帮助我们掌握病情发展规律。

从历代医家和现代医家对消渴从肝论治的认识,说明从肝论治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理论的补充与发展[20]。

麻黄升麻汤载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本方由十四味药组成,为《伤寒论》药味数量最多的一张方剂,且药物用量较轻,药物偏于滋阴,一反仲景用药之规律,因此,被许多学者认为非仲景之方。

分析条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出现“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等症状,为医者治疗伤寒误用下法,大下之后,伤及中下焦阳气,中焦虚寒则泄泻不止而伤阴,阴水无法上济,上焦阳气闭郁,久而化火,火热炽盛,灼伤津液,从而热毒入血,出现“喉咽不利,唾脓血”等症状,是中焦虚寒,上焦郁火,化热伤血,体现出机体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

方中麻黄、升麻辛散祛邪,石膏、知母合白虎之意,清泻胃热,黄芩清肺热,葳蕤、当归、芍药、天冬养血活血排脓,中焦虚寒,方中合有苓桂术甘汤加干姜,针对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外感兼有咳血的病证而设,配伍严谨,主次分明,辛温轻浮之药以清上,苦寒沉降之品以清郁热[21],发腠理以发散上焦之郁阳,健脾化湿以安中土之虚寒。麻黄升麻汤原方用来治疗邪陷厥阴所致“喉咽不利,唾脓血”之误治变证,但有学者根据现代解剖生理对原文仔细剖析,发现对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病机属肺热脾寒、正虚阳郁,疗效甚好,临床常用于鼻咽喉相关肺系疾病的治疗[22],其他类疾病应用较少。

麻黄升麻汤有其独特之处,与仲景其他6个治疗寒热错杂的方剂不同,泻心汤类病位在心下,治疗痞满、呕吐等病证尤为适合;
乌梅丸治疗蛔厥,全方温药偏多,兼以酸敛收涩,治寒热滑脱之久利,诸方寒热并用,但没有养阴药物。麻黄升麻汤不同,其病机存在上实下虚、阴阳失和之候,但其外邪内郁明显,邪热化火,攻于咽喉出现咽痛、口渴者,尤为适用。在临证中,与消渴病上消口渴多饮可有相似之处,清泻肺胃之热可治消渴。此外,麻黄升麻汤配伍一些养阴药物,可符合消渴病阴虚内燥的病机,但不同与其他益气养阴方,麻黄升麻汤针对体质偏虚,外邪内郁、邪实较盛,存在寒热错杂的患者较为适合,该类患者虚实寒热错杂难解,治阴则伤其阳,补虚则碍其邪,麻黄升麻汤寒热兼治,外宣阳郁之邪,内滋肺胃之阴,清上温下,阴阳自和则病愈。对于老年患者,感受外感,出现上焦郁热,中焦虚寒,兼有热邪伤血,寒热错杂者,本方较为适用,临床也应随症加减。

结语我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人群关注度逐渐增高,如何全面、系统、安全地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是现在一直关注的事情[23-24]。老年人群基础疾病较多,体质较弱,受外界环境气候变化等影响,常出现受凉外感的症状,且由于老年患者症状不明显,常失治误治,外邪留恋不去,入里化热,易形成上热下寒之候。因此,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时,既要平稳降低血糖,又要关注患者其他病证,老年患者就诊时,应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选方用药时,要抓主症,谨守病机,随证处方,《伤寒论》厥阴病篇提供了许多寒热并用的经典方剂,为临床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厥阴升麻麻黄升麻的品种考证中成药(2022年7期)2022-12-02“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年4期)2022-11-23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5期)2021-06-09浅论厥阴病之实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年1期)2021-03-28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Digital Chinese Medicine(2020年3期)2020-11-03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Digital Chinese Medicine(2020年2期)2020-09-26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升麻之思辨及临床应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年7期)2020-01-13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中医药通报(2020年2期)2020-01-10升麻蜜制工艺的优化中成药(2019年12期)2020-01-04

推荐访问:升麻 错杂 麻黄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22/65802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