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心肌梗死患者的疼痛特点

【www.zhangdahai.com--慰问信】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理特点;护理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它属于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影响很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本文通过对我科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所有入选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为我科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住院73例患者。男49例,女24例,年龄24-79岁,平均年龄61.5。
  2.护理分析 在发病的不同阶段,患者可出现不同的心理行为反应,其反应特点取决于病情轻重,病人性格,文化教育素养及对疾病的认识。主要有:
  2.1.紧张恐惧感:急性期病人因持久而剧烈的疼痛,有压榨窒息和濒死感,在加上不敢翻身等,且身处陌生的环境,亲人的探望又受到限制,这些都会使病人感到紧张,孤独无助而产生恐惧心理,此型多见于初发病的患者。
  2.2. 焦虑:病情平稳后,病人开始担心疾病的预后,担心以后是否能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是否会成为家庭,社会的累赘;表现出愁眉苦脸,寡言少语,唉声叹气,无精打采,对疾病失去信心等.尤其是A型性格者,事业心强,一旦病倒,即有严重的失落感.
  2.3.敏感多疑:病情严重者,症状反复发作或病情恢复较慢时. 这类患者对冠心病惧怕,坚信自己有病而且很严重,有时甚至把书上的症状想像成自己的症状,稍有不适就认为是病情加重,并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对他隐瞒了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者是担心医护人员能否给予精心治疗等,对家庭、前途和经济开始担心,因此整日卧床不起,依赖性强,导致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表现出自卑,缺乏兴趣,情绪低沉、悲伤、过分谨慎等,甚至患上抑郁症。
  2.4.轻视:部分较年轻的初发病人和早期行血管重建术后,心肌梗死逆转的病人,这类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应注意问题缺乏了解,对病情发展认识不足,或虽有认识却满不在乎,产生盲目乐观的心理,表现以无所谓、不在乎的心理为主,常不听医护人员的劝告,自作主张,不能从饮食、休息等方面加以调整,结果是这些病人不能坚持降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康复治疗,可能对冠心病的远期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
  2.5.安定积极:多见于性情开朗、文化素养高的患者。这类患者情绪相对稳定,对疾病有所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常用治疗方法,能正确对待疾病,故能积极与医护人员合作,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希望有更好的办法来防治疾病,以便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3.护理措施 心理应激反应很可能是再次诱发和加重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应善于发现病人情绪和行为反应,并寻找应激源,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时给患者安慰、解释、鼓励。为了达到有效的心理调护,护士应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熟知病人的心理活动和病情变化,实施个体化的整体护理。主要对策有:
  3.1.对患者解释监护设备及治疗情况,减轻病人的恐惧、不安。因此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迎接他们,耐心细致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治疗上护士应熟练的操作、有序的安排、从容的神情赢得病人的信任,护士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护理技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另外,室内放置鲜花,墙壁贴色彩柔和的壁画都可增加病人的安全感。病情控制后,对其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关心安慰病人 护士应尽可能多与病人交流,了解和解决病人所需,使病人感到温暖,鼓励其树立自信和战胜疾病的勇气,从而充分调动其自身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患者了解疾病治疗过程,增加安全感,并指导患者学会放松来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使病人在精神及心理上处于最佳状态。
  3.2.治疗上除药物治疗外,可采用解释性心理治疗,安慰开导鼓励患者,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诱发因素,学会预防措施,延缓疾病进展,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解释时,言语要通俗易懂,少用医学术语,语速要慢,语调舒缓平和。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应举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同时应争取家属的配合支持,多陪伴患者,使其感到家庭给予的温暖。陪护期间,做好家属思想工作,避免在病人面前哭啼或惊慌失措而致病情加重。
  3.3.准确无误地执行各项治疗和对症护理,促进生理功能的改善和疾病康复。
  3.4.积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康复。介绍先进、简单、有效的自我治疗方法,讲解有关注意事项,保持安定积极心理状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信心的降低和依赖感增强常导致患者需要长久的药物治疗,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很重要的,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起指导-合作或共同参与的护患模式,就是说让患者参与治疗和自我护理。为此要经常听取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意见和要求,这种模式使患者获得了某些权利,人格也受到了尊重。在护理中共同参与疾病的治疗护理,不仅调动了护士积极性,而且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这对护理质量和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护患关系的融洽以及疾病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3.5.医护人员以周到的生活护理和和蔼可亲、乐观的态度安慰病人,有利于稳定情绪。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耐心解释和安慰,特别注意要态度和蔼,有问必答,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消除顾虑和敏感多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3.6.医护人员对患者应重点进行健康教育,耐心讲解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知识,采用简短的语句、明确的词汇和果断的结论,使患者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症状、转归、诱发因素的了解,认识到即使在恢复期或康复期,工作及活动亦需要量力而行,特别注意肥胖、吸烟、高胆固醇等高危因素[1]。使患者对冠心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7.避免不良的心理刺激,如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尽量避免“可怕”“危险”“死亡”等刺激性词语。
  3.8.根据患者文化水平,提供合适的读物,可进行“音乐疗法”,收听可消除精神紧张、放松肌肉及利于睡眠的轻音乐,使其思想放松,注意力转移,调整心情,提高免疫力,加强身体素质,从而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3.9.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巩固治疗效果。允许家属探视,让患者家庭成员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疾病知识,以便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避免易发作因素,患者的家庭成员也应帮助患者树立起坚持治疗疾病的决心,引导家庭成员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支持,同时也可缓解患者的焦虑和孤独.这样,有利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理状态,形成身心之间的良性循环,使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
  3.10.做好情志护理,搞好护患交流。护理人员要耐心聆听患者的讲述,要让其感觉到护士在专心致志地倾听他的诉说,而且是十分认真地对待他的问题。应针对患者所提出的要求和意见给予正确指导和最大限度的满足。护理人员要有计划地使患者与外界保持联系,让其看报、讨论实事,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景和动态,使其相信科学,相信医疗技术。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思想交流,交流时态度要坦诚,时刻以乐观开朗的情绪、态度去感染患者。做好护患之间的交流,能有效地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促进患者处于有利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真正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给予鼓励保证,护理人员通过鼓励使患者感到有人在关心、同情和帮助他,通过护士对健康的保证,唤起患者的希望和信心,但在进行保证和安慰时既要坚定有力,又要以事实为依据,绝不能轻易许诺或对患者进行承诺,否则一旦保证不能兑现,必然使患者失去对护士的信任[2]。
  参考文献
  [1]满力,姜世昌.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护理学杂志,2003,18(1):77-78
  [2]刘志红.从护患关系转变浅谈激发患者的参与意识.中华医疗卫生,2003,1(3):24.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护理 患者 心理特点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weiwenxin/2019/0417/8134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