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对策思考

【www.zhangdahai.com--信息简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而加快我县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正是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目标实现。
  一、 当前我县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随着近几年我县大城关发展战略
  的实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区、向二、三产业转移。当前进城务工子女进城就学急剧增多,城区学校班生规模偏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离达标还有差距;
而农村小学办学规模不断萎缩,出现大量的校舍闲置。目前全县有63%的小学生、48%的初中生、83.9%的高中生在城区就学,造成城区学校校舍、教学设施、仪器图书不足,而农村小学闲置校舍达6.5万m2,造成新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因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学生数减少,小学教师富余600多人,但又存在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结构不配套、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学科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偏少,维持正常运转困难,难于适应新课程的改革等诸多问题。
  二是农村文体事业建设滞后。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县总体财力的增强,对农村文体事业的投入也逐年增多。但因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后,大量的资金、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区聚集,对农村文体事业的投入还未能达到实际的需求,致使农村的文体事业滞后,主要体现在:各文体门类的设施简陋不完善,文体人才匮乏,文体网络不健全,各乡村的文体建设发展平衡。
  三是农村的卫生保健事业落后。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区集聚,加上乡镇卫生院设备简陋,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客观上形成乡镇卫生院门庭冷落,城关的大医院病人爆满,致使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运转困难。财政投入不足,无法添置,更新医疗设备,缺乏发展后劲,又造成医务人才留不住,农民就医难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四是农村计生工作仍有死角。随着“大城关”建设步伐的加快,更多的人口流向城关两镇。加重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任务和难度,加上目前流动人口计生小区管理仍未全面推行,流入城区育龄群众的婚育管理仍存在较大漏洞和死角,政策外生育仍然存在。
  五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村推广难。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区转移后,农村留守人口中呈现出“三多一少”的状况,即老人、女人、孩子多、青壮年少,并且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据最近对西半片9个村的调查,留守人员中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只占32%。由于整体素质不高,农村的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村推广难,农村的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六是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低。至2005年底,全县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13220人、医疗保险19499人、失业保险10973人、工伤保险15770人、生育保险11872人、只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8.5%。社会保障覆盖率低。大部分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治,失业有济的后顾之忧还没得到有效的解决,客观上又为农村的计划生育增加了难度。
  二、 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思考
  建设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我县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构建和谐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使“走前列”在十一五期间能实现。
  1、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城乡办学条件。要继续采取措施,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出台教师优化组合,城乡学校结对子、城区教师支教等工作方案,缩小城乡差别,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大城关发展战略的需要对学校布局重新调整,将工作重点放在城关、兼顾农村。乡镇集中办好上涌、三班、水口三个中心幼儿园。城区扩建龙浔中心小学、丁溪小学,世科小学。农村建设重点是较大乡镇的盖德、三班、雷峰、赤水、上涌、葛坑中心小学,其他农村小学以添置设施为主。新建霞田中学,创办省级普通示范校,扩建二中(上涌)宿舍楼,大铭、国宝中学合并到赤水中学。在今年安排300万专项资金用于添置全县中小学的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在年底前使全县中学、中心小学的教学设备都达省颁‖类标准以上。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全面实施“双高普九”工程,扶持农村寄宿学校,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实行农村贫困生接受义务教育“二免一补”制度,对特教学校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初中生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
  2、创新发展机制,繁荣农村文体事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保护文化古迹,建设文化载体,挖掘陶瓷、旅游、宗教文化内涵。完善县、乡、村三级文体网络,继续开展“百场万人文化活动和瓷都广场文化,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突出抓好全民健身场地建设,大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各项文体活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要充分利用农村宗教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开展”三堂“变学堂活动。改宗教祠堂为教育村民的道德堂,变民间祠堂为传播科技文化的书堂,让废旧礼堂成为健康向上的文明殿堂。采用县、镇(乡)、村三级联创共建的形式,把“一校(文技校)”、“两会(农民体育协会、老人体育协会)”、“三室(电教室、娱乐室、阅览室)”、“四榜(荣誉榜、成才榜 、好样榜、能人榜)”等农民喜闻乐见的载体引进“三堂”。利用重大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活动,南音北管曲艺培训展演,科技知识讲座。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
  3、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实施上涌、水口2所中心卫生院的改造提升工程。实现“三有”目标:有一所符合标准的业务用房有新“五件”常规设备(X光机、心电图、B超、检验及呼吸抢救设备),有一支合格的卫技人才队伍;
加强9所乡镇卫生院产儿科和预防接种规范化建设。投资150万元建设面积1000m2的雷峰镇卫生院综合楼,更好地解决农民就近就医和疾病预防接种问题。深入开展卫生支农活动,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组织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确保农村“初保”顺利开展。在去年三班镇、美湖乡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在全县稳步推进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全县乡、镇、村,把实事办好办实,切实解决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问题。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逐步健全以直接面向农村人群,开展农村初级保健和疾病综合防治的县、乡、村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完善传染病疫情,突发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和满足疾病预防控制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结核病控制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帮助城乡贫困家庭解决和缓解医疗困难问题。
  4、培育新型农民,健全农村科技网络。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针对我县农村留守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依托产业发展和老人学校、农函大、文技校、职业中专,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技术的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又要结合在全县开展的 “八荣八耻”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村经济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要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引进专家系统平台,开发推广面向农民的种植、养殖和加工等专项技术教材,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要结合农村产业调整,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农村应用示范体系,带动周边地区的农业信息化进程,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依托全县现有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推进农村信息化和信息进村入户。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网络技术,通过信息发布和咨询,更好地服务“三农”。
  5、完善保障体系,扩大社保覆盖范围。积极推进“五险合一、地税代征”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社保经办机构要切实负起缴费申报和缴费基数核对的责任,定期对有关参保数据进行整合,及时与地税部门对比,确保基金收缴到位,巩固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
  继续深化养老制度改革。首先搞好企业养老保险的扩大面工作,至2010年企业职工的参保率要达到60%以上。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农村村民参保意识,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保机制。建议制定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并纳入城市居民社会保险体系;
解决农村农民养老、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安居、成才、致富、保障、亲情”五大工程;
推进小额贷款贴息制度;
农村部分计生贡献家庭奖励制度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救助制度;
倡导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向“二女户”,独生子女户优惠倾斜和实施节育奖励制度。
  6、创新投入机制,支持新农村建设。坚持实行“财政投入启动,集体和社会投入联动,农民出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参予建设。财政部门要按“农业法”的规定保证对“三农”的法定投入。要巩固农村税改成果,加大财政对乡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及时兑现村级计生管理员、农民技术员、乡村医生、综治协管员,国土和规划协管员的补贴。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的建制村中,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村级供水工程、农村沼气池工程建设。对划拔土地使用权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县财政免征契税。对实施造福工程的财政按要求给予配套,对地质灾害搬迁的群众继续实行每户补助5000元的政策。
  金融部门要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精神,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集体和民间资金投入“三农”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推动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荐访问:公共事业 我县 加快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xinxijianbao/2021/0212/12067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