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恰当的信息容量为语文课堂增值|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www.zhangdahai.com--整改措施】

  传统的语文教学认为,要提高教学效益,首先要增大课堂的教学容量。有大容量,才有高效益。实际上课堂效益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里,用最小的投入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再大的知识容量若不能被学生掌握、消化和吸收,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就像向一定体积的容器里注水,注得越多,外溢得也越多。因此,课堂上不是知识内容讲得越多越好,信息流量越大越好,而是要讲得精,讲得准,信息量要恰当控制,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最大可能地还给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让语文课堂增值。
  一、信息要正确精选――有语文味
  首先,我们要认真解读文本,精心剪裁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让语文的课堂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让语文课堂上呈现的信息姓“语”。
  教一篇课文,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的训练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和在一锅煮。究竟教给学生什么、输入什么信息,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目的不明确,课堂上随心所欲,也就谈不上信息使用的正确恰当。教学目标清楚实在,量体裁衣,轻重有当,疏密疾徐在胸,课才能上得有节奏,拥有恰当的信息流量。
  我们要善于为孩子提供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信息,也要善于拎出课文的要点,尤其是长课文,更要透过繁复的文字拎出全文要领。如《凡卡》,是一篇较长的课文,虽然写的是一个孩子、学生的同龄人,但学生似乎一看课文情节就懂,兴趣不浓。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课文中所描写的人有很大的距离,同时,他们对作者契诃夫了解甚浅,不容易领会当时的写作背景。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最残暴的时代,当时,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的信,写出了学徒工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当时社会的罪恶。“凡卡”正是千千万万俄国儿童的缩影。教学时教师除了要适当地讲解课文背景,提供相关信息,还要抓住长文要点,有起有伏地呈现有效信息并适时进行语言训练,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刻意安排了两大语言描述的学习环节:一是“我”与凡卡比童年;二是基于文本之中的四个事例,想象凡卡还遭受了哪些折磨。我让学生想想、写写、读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凡卡悲惨的命运,激发对凡卡的深切同情。此情此境下,再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读凡卡请求爷爷的话,水到渠成。果然,学生在课堂上情真地流露,意切地表达,语文学习的质量颇高。
  教学要点拎准了,就可大胆地删剪旁枝繁叶,使重点显露突出。无“轻”不易显示“重”,无“伏”就难突出“起”。“伏”中有“起”,略中显详,信息容量恰当,节奏才能分明。否则,课堂就容易被不恰当、不正确的信息延误了时间,走失了节拍,影响教学效率。
  二、信息要丰富多元――有文化味
  语文课堂要适当充实信息量,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开拓。学生在课堂上常有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供不应求”是很重要的一点。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文化的海洋中做深度航行。
  1. 从广度上开拓,扩大信息的覆盖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就注意纵横延伸求知,即使在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内也要有效地做到这一点。课堂内讲和练的内容须精心设计。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不能只见眼前的课文,被它所囿而不思其他。要认真审慎地在一节课内选几个知识点延伸扩展,力求融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培养兴趣、锻炼能力、活跃思维于一炉,使学生吸取多种营养。
  如第九册《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主要记叙把邓小平同志骨灰撒入大海的过程以及催人泪下的场面。教材的内容并不难理解。然而,小学生缺乏对邓小平爷爷足够的了解,缺乏有关送葬的感性经验,这往往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从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上下工夫,把教学点确定在“大海与邓小平爷爷”审美关系的理解与构建上,关注向课堂导入浓浓的文化气息,教学内容自然就围绕邓小平同志的人文情怀以及其所作的贡献而展开。通过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比如实况录像),同时辅以悲壮哀婉的音乐,学生就会感悟“邓爷爷,您像一棵大树,庇护一株株幼苗;邓爷爷,您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中国人前进的方向;邓爷爷,您来自大海又回归大海,大海就是母亲,大海就是您深爱的人民,您在大海中永生”,从而突破难点,发挥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整体的文化功能,拓宽丰富多元的信息渠道。
  2. 从深度上探讨,加强学生的信息理解力
  教学上有一条根本原则,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使学生认识事物不浮光掠影,而是善于思索深入底里,洞悉信息的本质。如果指导只在听读说写表层,不仅课平而淡,而且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会受到压抑,认识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课必须有深度。所谓深度,决不是教师从主观臆想出发,脱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故作高深,而是遵循儿童学习规律和课文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特点,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适当反复,逐步加深,由表及里,加深认识,提高孩子分析信息的能力和文化品味。
  无论是广度上开拓还是深度上钻研,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做到新旧联系,课内外衔接,读写听说挂钩,读书做人结合。教学信息与学习状态变化的这种复杂关系,需要教师在提供教学内容时,考虑怎样避免教学信息的不足,同时也要避免信息过剩,这样的课堂才能有较高的效率。
  三、信息要引人入胜――有质量
  课上得平板,就会令学生昏昏欲睡,上得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有精彩的信息呈现,就能引人入胜,吸引学生,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
  1. 形成信息“坡度”
  一节课要富有节奏,须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作妥善安排。课是一个整体,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应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事先设计好,把课上得有起有伏,有韵有律。
  一般说,讲读课的起始阶段着重于激发学生学习某篇课文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是给课定调。课的起点必须事先设计好,或用三言两语作引子导人新课,或开宗明义明确学习目标,或创设质疑条件,让学生提出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激起矛盾,造成质疑、辨疑、解疑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待学生注意力已集中、学习积极性有所调动之后,就可进入理解分析、阅读赏鉴的阶段。
  如我在执教《麻雀》一课时,考虑到身为独生子女,如今的孩子没有几个能真正理解来自父母的关爱,于是就引用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同时,配上一段舒缓、略带忧伤的音乐,不少孩子被深深打动了,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然后,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顾并深深感受着亲人对自己的爱。在这一过程中我看到,生活中注意搜集恰当的信息、素材以及教师语言的感染力是那样的惊人,是如此的打动孩子,使其情感受到那样强烈的震动。
  语文课堂上高质量的信息呈现会因师生生命的真情参与而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学生在个体的自我满足与愉悦中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从而让语文课堂增值。
  2. 信息呈现自然得体
  教课又如画画,各种画法穿插运用,根据题意布局,用墨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用笔粗粗细细曲曲折折,主题突出,陪衬得当,满纸气韵。上课也如此,要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呈现信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
  轻轻地点。有些学生读书能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但有时对某些牵动全局的语句却不经意,容易忽略过去。正因为牵动全局,学生应该有所知晓,教师可顺手采用轻点的方法,引导关注相关信息,使他们经过摸索有豁然开朗的快意。
  重重地敲。课文中有些句段无生字难词,似乎一读便明。其实,学生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所限,认识往往浮在表面。对教学中这类要点须在细细锤打上下功夫。文章写不出细处,感人不深;课教不到细处,往往流于粗疏笼统,学生收益不多。如《燕子专列》,在学习瑞士居民寻找燕子一节时,我引导孩子这样体会“纷纷”一词。师问:都有哪些人去寻找燕子了?学生想到可能有老人,有孩子,有政府官员,甚至还有残疾人。师再问: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性别的人都加入了寻找燕子的队伍,你能想象到他们走出家门时的心情吗?学生说出“迫不及待、心急火燎、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等许多词语。师最后总结:这么多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走出家门,这就是“纷纷”啊!这个对“纷纷”一词的品味过程,就是个“重敲”的过程,是个极力铺陈渲染的过程,是个把“薄”书读“厚”、更好地体悟文章主旨的过程。
  浓墨厚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时,不仅要在粗细上巧安排,而且要在快慢上下功夫,信息的呈现当慢则慢,当快则快。该细细咀嚼处,节奏太快,会使学生“消化不良”;该快处不快,拖沓罗嗦,学生就会恹恹欲睡。快的节奏,可在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方面收到成效,而思维敏捷在当前信息如潮涌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训练呢?一是面面开花,抓住某一词句,某一问题密集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筋;二是连续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责任编辑 黄日暖

推荐访问:恰当 容量 增值 语文课堂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zhenggaicuoshi/2019/0317/1855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