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 溃疡性结肠炎是大病吗

【www.zhangdahai.com--班子述职报告】

  【摘要】 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和穴位埋线方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治疗前后予以临床症状与纤维结肠镜检查作比照。结果,近期治愈11例,显效18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灌肠;穴位埋线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的疾病,病程较长,发病率较高。2005年以来,我们中药灌肠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其中病程1年以内者12例,1~5年28例,5年以上者20。所有病例均长期腹泻,大部分患者排出粪便含有粘液和脓血,部分患者有里急后重感;电子结肠镜检查示:均有不同程度的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质地变脆触之易出血,或粘膜粗糙不平、溃疡多数呈多发,大小不等,形态不同,深浅不一。重度、急性暴发型患者,以及后期因肠壁僵硬、肠腔狭窄而在腹部可扪及持续存在的腊肠样肠管者不在观察之列。
  2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总结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 [1]。
  3治疗方法
  3.1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地榆30 g,仙鹤草30g,白芨粉10 g,黄柏10 g黄连10g五倍子10g。浓煎1剂不超过150~200 m l,趁温时用细肛管深插肛门,低压缓慢灌入肛内,拔除肛管后,臀部垫高,紧夹两腿,体位从左侧→仰卧→再转右侧→最后仰卧8~10小时。可以连续灌肠20~30天,每天1次,灌肠时间最好在晚上8时便后灌肠。
  3.2穴位埋线
  取穴:天枢(双)、大肠腧(双)、中脘、关元、足三里(双)。
  埋线方法:取16号硬脊膜穿刺针1支,2号羊肠线1管,先用生理盐水浸泡15分钟,泡软后剪成2~4cm小段,泡于75%的酒精中备用。穴位局部作标记,皮肤严格消毒,皮下注射1%利多卡因0.5ml。将置有肠线的穿刺针进入到肌肉层,再推针芯将羊肠线埋入穴内,缓慢退出针头按压针孔再用纱布和胶布封闭针孔。间隔1个月后可重复埋线。
  4治疗效果
  4.1治疗标准
  近期治愈:粘液便、脓血便消失,腹痛消除,大便成形,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修复正常,6个月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镜复查,结肠粘膜轻度炎症,粪检有少量粘液;有效:症状减轻,纤维肠镜检查结肠粘膜好装;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存在,内窥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4.2治疗结果
  近期治愈11例,显效18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
  5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直肠和结肠的粘膜,表现为炎症和溃疡,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疼、腹泻、脓血便、粘液便、里急后重、便秘和腹泻交替、肛门直肠紧迫感等,属中医“泄泻”、“腹痛”、“痢疾”、“肠�”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以脾虚气弱,湿热内阻,气滞血瘀为主,后期可见脾肾两虚。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以中药内服、中药灌肠及针灸为主。但患者需长期口服中药,患者多不愿接受,且疗程长,疗效也欠佳。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不持久,经常复发。我们采用中药灌肠配合穴位埋线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中医浓煎保留灌肠,使药物直达病所,更利于药效发挥。肠腑有湿热之邪,膜络受损,选用地榆凉血收敛止血,仙鹤草收敛止血消积止痢,黄柏、黄连清热燥湿解毒厚肠,白及止血、消肿、祛腐、生肌;五倍子可收敛固涩止血;以上药物味苦而不经口服,量稍大而不致伤胃,患者亦可以接受。
  羊肠线埋入穴位,一方面由于埋线的机械刺激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温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另一方面由于羊肠线为异体蛋白,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刺激,提高了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了人体的免疫功能。二者结合可促使血液循环加快,增加肠蠕动,改善和修复肠粘膜,缓解结肠充血水肿,减少细胞浸润,促使溃疡愈合。选穴首选大肠募穴天枢,募穴乃脏腑之气汇集之处,再取大肠之俞穴大肠俞,为俞募配穴法,可振奋大肠腑气,以达止痛止泻目的;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既可温养脾胃,培元固本,又可通畅导滞,清热利湿,活血通络,进而达到调和阴阳脏腑气血作用,配以中脘能调整胃肠,恢复运化和传导功能;关元为小肠之募穴,有良好的健脾胃、温下焦而止腹泻的功效。诸穴相配,共奏扶正祛邪之功,使水湿得化,大肠气血得行,病势随之趋于痊愈。
  通过临床观察,本方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但治疗时应同时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无菌操作和掌握针刺埋线的适应人群;2.患者保持乐观稳定情绪,同时调摄饮食起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仪[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推荐访问:溃疡性 灌肠 穴位 结肠炎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uzhibaogao/banzishuzhibaogao/2019/0326/3639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