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不是[脚气病] 脚气病和脚气的区别

【www.zhangdahai.com--个人述职报告】

  老方:吃错了药      老方是上海人,患脚癣已有30余年。我国不少地区常将脚癣称为“脚气”,在老一代人中还有这样一种观念,认为“脚气”是身体的“出气筒”,是不能治好的,治好以后会得其他大病。所以老方虽然患脚癣数十年,也从来没有进行治疗。随着年龄增大,脚癣越来越严重,脚底和脚跟的皮肤很厚、粗糙、脱屑,到了冬天还经常开裂、疼痛,走起路来又痒又痛。老方便想治一治脚气,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一个偶然的机会,老方看到维生素B1片剂的说明书上讲该药能够治疗“脚气病”。他打听到这种药很便宜,药房就能买到。老方心想,不要上医院排队看病,不仅省时,还可免去挂号费和诊疗费,不由喜出望外,立即就到药房去买了一瓶。他按照用法说明,每天服3次。一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脚气”丝毫不见好转,老方只好到医院就诊。经过医生的仔细解释后,老方才知道,“脚气”与“脚气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
  
  “脚气”:真菌引起
  
  脚癣是一种由浅部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这些浅真菌又称皮肤癣菌,在全世界广为流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南方比北方发病率高。香港是世界公认的脚癣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所以很多人将脚癣称为“香港脚”,但上海人则常称它为“脚气”或“脚湿气”。由此可见,温暖、潮湿的环境是真菌易于繁殖的良好条件。长时间穿不透气的胶鞋或长筒靴,不经常洗脚换袜,使用公共生活用具如脚盆、拖鞋、浴盆、毛巾等,是引起脚癣的重要因素,而游泳池、浴室等公共场所则是脚癣传播的常见场所。
  根据临床表现,脚癣大致可分为水疱浸渍型和鳞屑角化型两种。水疱浸渍型多发生于夏季,小水疱常位于趾缝、足底和足侧,自觉瘙痒;浸渍、糜烂常见于第3、4和第4、5趾间,患处皮肤发白、表皮剥脱,露出基底潮红的糜烂面,有少量渗液,有时开裂,常有臭味。这种类型的脚癣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急性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结炎和丹毒。鳞屑角化型多见于冬季,或在冬季加剧,其表现为皮肤干燥、角化、脱屑,病期越长,角化越明显,尤其是脚跟及脚底两侧,小趾或趾间,发生皲裂,疼痛难忍,妨碍行走。老方患的可能就是这种类型的足癣。
  过去没有治疗脚癣的特效方法,所以很多人失去了信心,而现在有很多新的高效抗真菌药物,脚癣是可以治好的。外用药物有咪唑类抗真菌制剂,联苯苄唑、环吡酮胺等效果都很好;内服药物中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等短期即可见效。
  
  脚气病:少了维生素B1
  
  1630年,一位叫邦突斯的荷兰医生首先发现了脚气病。按照他的解释,当时“脚气”的意思是指绵羊,因为“患这种疾病的人,在走路时像绵羊一样膝部摇动和腿抬高”。1882年,日本的一位将军观察到许多船员发生脚气病,并注意到食物的质量对此病具有重要的影响。他在给船员每日的白米口粮中添加肉、蔬菜及面包后,发病者的数量大大减少。
  现已研究证实,脚气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一种以消化、循环和神经系统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消化系统症状以胃纳差、便秘为主,病情发展后可出现肠蠕动减慢和腹胀。循环系统表现包括心脏肥大和扩张(尤其是右心室)、心动过速,以及腿部水肿。轻度脚气病时,神经系统仅表现为疲乏、记忆力减退、失眠等;严重时可出现中枢和周围神经炎症状,引起精神错乱、眼肌麻痹,甚至昏迷。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两侧对称性的脚趾感觉异常、足部灼痛、腓肠肌痉挛、触痛、蹲坐位起立困难等。
  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广泛存在于粗粮、豆类、瘦肉等食物中,体内一般不会缺乏。但是,如果长期进食精白米、淘米时过分搓洗,就会引起维生素B1缺乏。由于维生素B1缺乏症与脚气没有关系,因此老方服药后脚气自然没有好转。
  治疗脚气病首先应纠正病因,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粗粮)。同时可以口服维生素B1,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严重者应肌内注射,同时应补充足量的其他B族维生素。

推荐访问:脚气 脚气病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uzhibaogao/gerenshuzhibaogao/2019/0425/9551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