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局部望诊主要观察【中医局部望诊程序规范化研究存在问题及思考】

【www.zhangdahai.com--观后感】

  摘 要:本文对近年来中医局部望诊程序规范化研究现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研究发现。目前中医局部望诊程序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着诸如阐释术语不规范,局部望诊�容中的望诊方法、操作规范缺失等不少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思考及今后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中医;局部望诊;程序;规范
  中图分类号:R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3―0007―03
  
  中医局部望诊程序规范化是中医证侯规范化、中医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历代医家对局部望诊程序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系统、从经验积累到理论升华、从无序到有序的逐渐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不得不引起医者的思考,现就首先分析其研究现状。
  
  1 中医局部望诊程序规范化研究现状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教材至今已出版使用至第7版,其中的局部望诊内容从4版教材中的“望头颈五官九窍”、“望皮肤”、“望络脉”、“望排泄物与分泌物”、“望舌”,发展为新世纪(第2版)的望头面(头形、头发、囟门、面部)、望五官(目、耳、鼻、口唇、齿与龈、咽喉)、望躯体(颈项、胸胁、腹部、腰背)、望四肢(肩、臂、肘、腕、掌、指、股、膝、胫、�、趾)、望二阴(前阴、后阴)及望皮肤等,经过多年与时俱进的补充更新,其内容不断细化,系统与规范,大多数局部望诊内容都具备诊察表现、临床意义、部分有概念描述。近年我国陆续出版的中医诊断学专著《实用中医诊断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定的《中医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颁发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制定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中医病证诊疗评定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规范中医局部望诊内容、方法、中医名词术语、概念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局部望诊的程序与操作规范方面,《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内容则明显不够完善,只有为数很少的部分内容,如望诊概述中的“望诊注意”,要求“光线充足,避免干扰;充分暴露,排除假象;熟悉生理,以常衡变;四诊合参,综合判断”。这也是局部望诊应遵循的原则。在望小儿指纹方法中提出了“向光、握指方法、推指法、诊察内容”等要求。在舌诊中提出“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大量的局部望诊程序与操作规范的缺失,显然导致教学内容不完整,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也将极大地影响培养学生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乃至于影响临床资料的正确收集。部分学者在学术论文中阐述了局部望诊的操作程序。如季永荣等提出耳廓望诊的方法、内容。董连虹的望耳程序、内容、注意,更为细致。王拥泽等提出观察蟹纹、红痣及手掌赤痕等特殊体征的检测方法。王旭论述了望唇系带龈交穴的检查方法。刘海洋探讨了望人中方法等。而彭清华等编著的《中国民间局部诊法》是一部以望诊为主、系统总结中医41种局部诊法的著作,书中对于每种望诊内容均提出详细的“诊察方法”,是目前中医局部望诊中各诊查内容配有“诊察方法”最完整的书籍。可惜这些“诊察方法”及学者们提出的宝贵的局部望诊操作程序经验并未引起重视,未列入国家教材。
  纵观古今主要涉及中医局部望诊的其他相关文献,关于局部望诊程序规范化研究的内容相对较少。
  
  2 中医局部望诊程序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从国内对中医局部望诊的研究范围来看,主要偏重于局部望诊内容、临床意义、临床应用及局部望诊内容的客观化研究,而对于局部望诊的方法、望诊程序、望诊内容的临床意义进行规范研究较少而零散,且存在主要问题如下。(1)局部望诊阐释术语不规范 主要表现为:①内涵不确切:如中医诊断学中黄疽的身目发黄如橘或黄色灰暗如烟熏;以不利、不通、频数、清长、短赤等来描述小便量的多少。因此多年来,虽然在诊法的规范化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与临床实际应用还有较大的差距,况且局部望诊时医者的主观因素占有一定的比例,影响了诊察辨证的准确性。②内涵不完整:如2002年版的新世纪中医诊断学本科规划教材的望头颅中,只有1~3岁正常头颅的大小,4岁到成人的头围大小一概没有涉及。虽明确提出“头大”、“头小”的病机症状,但是“大”、“小”的标准不确切。③内涵缺乏限定:如2002年版的新世纪中医诊断学本科规划教材,局部望诊部分望头发中的脱发,足以体现这一点。如:脱发、血瘀、湿热、气滞、脾虚、药物及正常情况等都可引起脱发,而教材中只提肾虚、血虚、血热3种病理,给人不全面、缺乏限定的感觉。④内涵缺乏统一。具体有:同一病证,病机论述不一,如:囟门迟闭、方颅、项软、鸡胸、肋如串珠,皆是佝偻病骨骼生长发育障碍的体征。但在《中医诊断学》5版、6版、新世纪版、新世纪(第2版)教材中对上述各种佝偻病体征的形成原因,论述不一。再如:囟门迟闭、鸡胸、肋如串珠解释为肾气不足,方颅、项软解释为肾精不足,这对认识佝偻病各体征的本质和学习带来不便;各症状、体征临床意义论述不一,有以病程表述者,如“牙齿枯黄脱落,见于久病者多为骨绝,属病重”;有以证性表述者,如“口张,属虚证”;有以病名表述者,如“苦笑貌,乃破伤风的特殊征象”者,其它有以病因解释者、有以病机解释者,即使是同一病机,也有不同说法,让学习者感觉概念混淆、零乱、模糊,甚至矛盾,无所适从,增加了教学及学习者理解、掌握的难度。(2)中医学局部望诊自身的多歧性、直观性,加之中医诊断长期以来靠经验积集进行的一些定性分析,缺乏精确的量化标准,难以量化与重复,均给程序规范化、客观化研究带来了问题。(3)局部望诊内容中望诊方法、操作规范缺失,中医诊断学的局部望诊研究缺少统筹规划,相关标准的形成过程整体规划和广泛协商不够,中医标准化认识分岐较大,已发布的中医药标准不尽完善。(4)从文献整理、方法学角度研究局部望诊程序规范标准的不多,对文献中所蕴含的规律挖掘不够等。
  以上主要问题将严重影响到中医诊断学局部望诊内容的教学质量,不利于中医高级人材的培养,也极大地影响中医科研、临床诊治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不利于中医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3 研究思路
  
  针对以上不足,今后开展中医局部望诊程序规范化研究,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
  3.1 研究历代医家局部望诊学术思想及其文化背景
  系统地收集、挖掘、整理局部望诊规范化方面的文献和历代医家的经验,梳理中医局部望诊的发展脉络、文化背景,系统评估历代中医局部望诊程序规范化的内容,分析总结有代表性的中医大家局部望诊的学术特点,为局部望诊程序规范化的研究准备丰富的原始资料,提供可信依据。
  3.2 研究中医局部望诊操作方法及程序的规范化主要对局部望诊的环境,光线要求,观察距离,医患准备,体位姿态,观察顺序,注意事项等进行规范研究。
  3.3 研究中医局部望诊各种症状术语、概念的规范化 规范局部望诊的概念与理论,包括:所涉及症状的名称,内涵及外延的规范化研究、症状严重程度量化分级表述的规范研究、症状量化分级的方法学研究。
  3.4 症状所提示的临床意义规范化研究 由于中医局部望诊涉及症状的层次范围及性质分类有别,以症状为依据,力图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释症状的病因病机,并对症状所主病证进行全面梳理。旨在规范症状提示的临床意义,从而达到科学、准确地判断邪正盛衰,鉴别病邪性质,辨别病位浅深、推断病势进退,判断病情预后的目的。
  3.5 中医局部望诊的现代客观化研究 应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体格检查、色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便中医利用和使用的检查,吸取其符合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和临床诊断的成果,充实完善中医局部望诊理论体系。
  3.6 中医局部望诊症状信息采集的规范化研究 局部望诊主要依据医生的视觉,进行收集病情资料,缺少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应充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模糊数字、图象识别与生物传感技术等开展。不可否认的是,望诊时医者的主观因素占有一定的比例,影响了辨证的准确性。因此,进行中医局部望诊症状信息采集的规范化研究,十分必要。
  以上研究的开展,必将使中医局部望诊理论与实践得以充实和完善,提高中医局部望诊诊断标准的灵敏度,促进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深入进行,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也必将促使中医诊断学课程各层次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好地评估和控制中医教育质量,促进中医诊断学教学顺利开展和中医人材的培养。将有力地促进中医学、中医诊断学诊法标准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医临床诊疗效果得到更好的验证和总结,进而促进临床工作的开展,更好地评估和控制临床医疗质量。也将促进国内外医药专家和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

推荐访问:望诊 存在问题 规范化 局部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guanhougan/2019/0423/9051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