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预防接种偶合聚集性发热事件的调查:什么是预防接种偶合症

【www.zhangdahai.com--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2005年9月16日下午3时,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医院一起疑似群体性接种后不良反应的电话报告,诉某小学一年级一班有11位学生因发热等症状相继来院就诊。在询问中得知,其中10位学生均于2005年9月15日下午接种精白破疫苗,现将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 基本情况
  
  2005年9月15日13):00~15):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到该校对一年级学生实施精白破疫苗接种(批号):2004020103,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有效期至2007年2月3日),共接种240人。其中1名7岁女孩,自9月15日晚开始出现发热症状,9月16日早晨出现纳差、 咳嗽,下午在医院测得体温38.4℃。9月16日下午,该班级陆续有11例类似患儿至医院诊治,主要症状为发热、咽痛、咳嗽、胃纳差、咽部充血、扁桃体Ⅰ~Ⅱ度肿大。其中10位学生于2005年9月15日下午接种精白破疫苗,医院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并给予抗病毒及退热治疗。��
  
  2流行病学调查
  
  本次发病集中于南校区的一年级(1)班,35名学生接种精白破29名,未接种6人(有1名因发热未来校上课),截止9月19日有发热学生22例(其中4人未接种精白破疫苗),进一步了解一年级其他各班的发病情况):一(2)班共36人发病1例,一(3)班共32人发病2例,一(4)班共32人无发病、一(5)班共32人发病2例,一(6)~(8)班在北校区共99人,无发病。该校一年级共266名学生,当天接种240名学生,接种者中发病的有18人,未接种疫苗的26人中有4人发病,经χ2检验,接种学生与未接种学生的发病数差异无显著性(χ2=1.93,P>0.5)。现场查看18名有接种史并伴发热学生的接种部位,接种部位正确,未见红肿。�
  本次接种工作中社区与学校相互配合,在9月5日学校对一年级的266名应种学生家长发放了接种告知单,由家长签名后交校保健室留存,接种当日对接种学生进行预检,由学校安排专间,逐个完成接种,共有26人因各种原因未接种,接种疫苗240人。全区同批号疫苗共领用4 000支,在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三年级使用,未发生群体性的不良反应。�
  �
  3 实验室检查
  
  9月19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症状较典型的2例采集咽拭子,做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结果为阴性。��
  
  4 讨论
  
  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本次某小学聚集性发热事件属于一起预防接种偶合事件,不属于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主要依据是发病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中,接种学生的发病与未接种学生的发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接种流程规范,学生接种安排在专间,由老师安排逐个进入接种;全区未见同类同一批号疫苗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2005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5年9月20日卫生部关于印发《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通知、2005年12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以及《上海市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监测(AEFI)试行方案》中所提及的群体性接种和群体性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报告,对调查处理的病例数均没有明确的定义标准,给实际的监测和现场调查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执行难度,建议在实际工作中将群体性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报告数定义为5例,并建立建全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事件的经费补偿机制。目前群体性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学校及接种单位在开展群体性接种前必须严格执行接种的告知制度,以避免和减少发生不良反应或偶合事件后的处理难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偶合 发热 聚集 预防接种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jingshijiaoyuxindetihui/2019/0329/4240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