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点式课堂”突围的一种路径]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www.zhangdahai.com--效能建设心得体会】

  摘要:当下课堂仍然是“点式课堂”的天下,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点对点”的局面令人担忧。“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基于“大任务”设计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学习标准明确、学习任务完整、评价“嵌入”教学,是“点式课堂”突围的一种路径。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守学生立场、标准意识与学习空间。
  关键词:点式课堂;表现性评价
  一
  根据观察与判断,我们认为,当下的课堂仍然是“点式”的天下,展开的是“点对点的教学”,我们可以简而称之为“点式课堂”,它直接导致了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品质的低下。教师在“点式课堂”上疲于在时喜时忧中“一问一答”、“推进教案”,期待在学生的回答与自己备课的预设答案的一致中顺利地完成教学,很难获得生生不息的课堂成长感;学生在“点式课堂”中疲于被牵着鼻子东奔西走,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学习什么,很难体会到思维方式得以不断改善的巨大收获。这种“点式课堂”主要的特征是,整个教学过程是以“点对点”的方式推进的,主要表现在:教学对象的“点对点”、教学内容的“点对点”、思维方式的“点对点”。
  首先是教学对象的点对点。课堂总是由“一个教师”与“一群学生”组成的,“一个教师”的教学难度与智慧就在于他要面对的是“一群学生”。在“点式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教师”面对着“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整班的学生”。教师在与某一个学生“对话”,却很难顾及到“其他的同学”,很多的时候“一师一生”在那里兴致勃勃地“对话”,在“推进教学”,更多学生却只是坐在那里陪坐“看戏”。所谓的“好课”,往往也就取决于教师与几个“优秀学生”的对话是否精彩。如此,教学对象的“全体意识”如何落实?“点式课堂”步履艰难!
  其二是教学内容的点对点。“点式课堂”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教师在不断地提问”、“学生在不断地回答”,而这种“问”与“答”非常零碎,“教学内容”处于非结构性的“点”的状态中。因为没有“学习标准”在其中的引领与整合,其学习的真实质量我们就很难作出评价。在这样的课堂上,有时候固然也会出现“小手如林、对答如流”的景象,然而,由于“知识点”、“教学目标”处于“模模糊糊一大片,粘在一起分不清”的状况下,我们就很难说清在这些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教了什么?学生究竟学了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在“教学内容”处于“碎片”状的“点式课堂”中很难明确地回答。
  第三是思维方式的点对点。在我们看来,“思维方式”的“点对点”是“点式课堂”最大的危险,这种危险正在直接抑制师生的智慧生长。在“点式课堂”中,教师进行着“点状思维”,学生随着教师的一个个“点式指令”而进行“点式思维”,我们的课堂,在密集型的“对答”中结束。这样的课堂缺少“空间感”,学生没有真正投入的学习时间。而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设计与组织指向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任务”。
  当然,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将一个指向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组织“交流”。这本来是一个“系统设计”的教学环节,可是,在组织“交流”的时候,又习惯性地回到“点对点”的教学之中,我们几乎已经习惯于做这样的事情:明明是一个学生可以完整回答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只说一点,最后,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就是由若干学生的回答“组合而成”;明明一个学生可以发表更多更丰富的理解,可我们经常让学生只说一条,然后,“把回答的机会让给其他的学生”。这种“点式课堂”的典型操作办法,我们有老师描述说是“大问题设计‘打回原形’”,明明是一个“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又被肢解成“小问题”,表面上看这么多学生加起来学习任务都完成了,实质上却没有一个学生在完整地思考,甚至在不断地鼓励学生“只思考一点”、“只想到一条”而不必进行系统的思考、深度的研究,这样的课堂,只能让学生在低水平上重复。久而久之,我们不是在培养“思维的惰性”吗?
  课堂教学的“点式”现象已经到达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
  二
  “表现性评价”为“点式课堂”的突围提供了一种路径。
  事实上,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对“评价”的理解并不是全面的。就我们所看到的,最典型的有以下两种:
  一种理解认为,所谓“评价”就是“评价语”。是的,强调“评价语”的准确性、激励性、引领性,这些都是重要的,“评价语”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理解,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评价”要经过“评价语”完成。但是,“评价语”并不等于“评价”,我们很多课堂,以为自己对学生的表现不断地说“你说得真好”“你真棒”就是进行了“评价”,这样的理解无疑是不够的。“评价语”是“评价”的“语言”,不是“评价”的系统概念。
  另外一种理解认为,在一个学习阶段之后,安排一定的“题目”进行检测,以评判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是“评价”。这也没错,这种“评价”叫“检测性评价”,是一种“结果性评价”,这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是比较常用的,这种“评价”有其合理性,我们也理应合理运用。但因为这是一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在我们进行“评价”的时候,学习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了,也很难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检测性评价”是评价的一种,而不是评价的全部,除了这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有更加重要的“为学习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就是一种“为学习的评价”。
  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很多教育研究者就“十分钟情于表现性评价”。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通过让学会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来测量学生的状态”。这种评价“试图抓住所期望的基准表现所要求的批判性思考和知识整合,要求评价任务本身是技能或学习目标的真实例子,而不是替代物,期望学生通过思考生成答案而不是在多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是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任务,诱导出学生的真实表现,以此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方法”。
  在我们看来,“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大评价”,需要设计的“表现性任务”是一种“大任务”,这种“大任务”与“点式任务”不同,可以解决“点式课堂”的种种弊端。如“大声朗读”、“用外语问路”、“设计一个表格”、“建造一个模型”、“收集、分析和评估数据”、“组织观点,创作一种视听作品,一个内容完整的表演片断”、“写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小故事”。
  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的现场,“表现性评价”应该强调三个特征:
  一是学习标准强调明确。“表现性评价”要求我们首先要研制“评价标准”,甚至是“评分规则”,这样就使教师能够成为“明师”,学生能成为“明生”,不再让课堂成为“无数个‘点’组成的‘模糊课堂’”,告别“点式课堂”“模模糊糊一大片”、“看似什么都教了,却常常什么都没学”、“貌似什么都‘学了’,却常常什么也没‘学好’”的现象。学习标准强调明确,课堂就摆脱了“点式”而处于“结构之中”。
  二是学习任务强调完整。“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任务,是一个“抓大放小”的“大任务”而不是无数个由“找不到系统的细节”组成的“小问题”,要求学生个体与小组能够完整地经历学习过程,而不是像“点式课堂”一样你说一点我说一点最后误以为“我们共同完成了任务”。学习任务强调完整,师生的思维就摆脱了“点式”而处于“结构之中”。
  三是学习评价强调“嵌入”。“表现性评价”强调将评价“镶嵌于教学-学习过程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首先必须将教学过程视作表现性评价的过程,将学习活动当作表现性任务来设计,随时收集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表现信息。”学习评价“嵌入”教-学过程,就可以确保教与学的方向与品质,使“评价”不仅起到“检测”的作用,更要发挥其“导教”、“导学”的功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向上、向前发展,避免“点式课堂”中学习水平的低水平重复。
  “表现性评价”引入课堂,形成的新的“教学环节”大体如下:内含评价标准的评价任务的呈现――围绕评价标准的学习任务的展开――学习任务学习情况的交流与评价。“呈现任务――组织学习――组织评价”,大体上构成了一个“教学结构”,这个“教学结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可以明确地直接呈现,也可以暗含于教学过程;可以只有一次,也可以使用多次。比如,我们英语教研组的老师就提出主要在“拓展训练”环节使用这种“表现性评价”的“教学结构”,因为在学生还不能正确发音、掌握句型等情况下,缺乏教师深度跟进的贸然所谓“放手”也是不可取的,而在“拓展训练”中根据一定的学习标准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空间则比较可取。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说的“呈现任务――组织学习――组织评价”,是“大体上”构成了一个“教学结构”,我们要强调的是“大体上”,是从教学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而言的,事实上在复杂的课堂现场中,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甚至是一体的。比如“呈现任务”与“组织评价”,其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学习行为”――比如学生参与标准的研制,那么“呈现任务”的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比如师生评价中的多方对话与互动,这种“组织评价”也含有深刻的学习内容。
  三
  “表现性评价”能够为“点式课堂”的突围提供一种路径,我们正在经历着变革的“痛苦”与“欣喜”。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要做到“三个坚守”:坚守学生立场、坚守标准意识、坚守学习空间。
  第一要坚守学生立场。学生是一个个完整的个体,需要完整的思维。漠视学习个体的“完整思维”,以每一个学生的“点式思维”叠加成自以为是或者自欺欺人的“大家都学会了”,是“点式课堂”的典型“假象”。在“表现性评价”引入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守“完整的个体”的学生立场,才能彻底摆脱“打回原形”的危险。我校有位老师执教《麋鹿》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说传奇”的“表现性评价”,引导学生整体学习课文,说出“为什么说麋鹿是‘传奇’?”――她为之“提供”的“评价标准”是一个等级标准:“找到一条――会读课文”、“找到两条――善读课文”、“找到三条――精读课文”、“找到四条或四条以上――妙读课文”。我们撇开“评价标准”本身是否可以更好地改善不谈,可以认为这个“表现性任务”是突破“点式思维”的设计思路的,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学生的“整体思维”。然后,老师要求学生“个人学习”,在“个人学习”之后进行“小组交流”――笔者非常赞同这样的“流程”,认为这同样是对“学生立场”的坚守:没有经过“个人学习”,没有自己的学习经验,就匆匆地参与“小组交流”,常常会把“小组学习”变成“假学习”;应该主张的是带着各自的思考,在小组中交流。小组交流之后是指名学生代表小组交流,我们盼望的是教师让学生“完整地表述”――完整地表述他们小组所发现的“为什么说麋鹿是‘传奇’”。可惜的是,老师又回到了“点式课堂”的老路上去了,只让一个学生仅说一条――正如她后来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时所说:“大问题设计‘打回原形’”,“并没有让学生在完整性的语言中引领其结构化的思考,反而让学生的结构化思考在我的牵绊下又回到以往课堂上那‘你说一点,我说一点’的点状上去了。”――当然,这样的反思是深刻而可喜的。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表现性评价”引入课堂时,我们首先要坚守“学生立场”――“具体的”、“完整的”学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出“点式课堂”的怪圈。
  第二要坚守标准意识。“点式课堂”是没有标准“导航”的课堂,教学资源容易“走散”,“点式课堂”的突围中,我们必须坚守“标准意识”。坚守标准意识的前提是“评价标准”本身是合理的。所以,我们首先必须保证“评价标准”的品质。“表现性评价”引入课堂,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关键在于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的核心是研制“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品质决定了“评价任务”的品质,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因此,“评价标准”的研制,是“表现性评价”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这是一个关于“设计导航系统”的工程。如何保证“评价标准”的品质?“评价标准”是“教学目标”的精细化,是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的具体要求,所以,“评价标准”的上位概念是“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制订,需要将“课程标准”、本班学生、教材三者进行统整考虑。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评价标准”是“评价任务”的导航系统,是对“希望学生获得什么学习结果”的回答。我们甚至认为,“研制评价标准”是我们今后“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事情。《诚实与信任》一课文中有8个小节的对话,这些对话是没有提示语的,我校一位老师给学生安排的“表现性评价任务”是“添旁白”,我以为这个任务是好的,但是她提供的“评价标准”却有问题,她是根据所添加的多少来评定学习等级的;在研课之后,有一位老师建议建立“质量意义上的评价标准”,如“能添加人物说话的动作与神态――实习导演”、“能添加的动作和神态符合上下文的语言内容――导演助理”、“能用朗读传达出添加动作神态的人物对话――名牌导演”等。当然,这样的研制也可以根据需要来决定是否由学生一起来参与,评价标准、评分规则的制定都可以(是“可以”,不是“必须”)由学生来参与。评价标准确立之后,我们就要在课堂上“坚守”,向着“标准”的方向迈进,避免“点式课堂”东一榔头西一锤的病症发生。
  第三要坚守学习空间,“表现性评价”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极富学习空间,这也正是我们认为是“点式课堂”突围路径的关键原因。在“点式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空间是很逼仄的,他们没有“整块的时间”来学习,教师过多的“放心不下”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学习方法”得不到实质性的练习,思维方式也就自然难以得到改善,“把孩子教聪明”的梦想就只能是梦想了。坚守学习空间,就要求我们在“呈现评价任务”之后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学――“教”永远不能替代“学”,“替学”不可取,“让学”才是正道,海德格尔说“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当然,这种“给足时间”的“让学”不会是“放羊式”的,而是“标准引领下的”,是明确了方法与任务的,学生就在这样的“学习空间”中学会学习――整体地思考、完整地完成“评价任务”,在完成“评价任务”中完成“三维目标”意义上的学习,否则,学生就很难在所拥有的“学习空间”中获得“提升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会不断涌出,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收集这些资源,并在后续的“交流与评价”中充分地、智慧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引导学生整理资源、研究资源,实现在标准引领下的、基于教学资源的提升,把课堂生活建设成教学资源生生不息的智力生活与师生的精神生活。所以,“坚守学习空间”,要避免“放心不下”与“放手不管”两个极端,要通过“表现性评价”实现学习水平的提升。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呈现任务――组织学习――组织评价”的过程,也正是“下放任务――生成资源――整理资源(提升资源)”的过程,也暗合了“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的过程,在这样的“有学习空间”的课堂中,学生也必然会走出“点式思维”,走向“系统思维”。
  (作者系江苏省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校长)

推荐访问:突围 路径 课堂 表现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xiaonengjianshexindetihui/2019/0315/1591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