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区域创新能力测度比较研究】

【www.zhangdahai.com--效能建设心得体会】

   文章编号:1003-6636(2012)03-0093-06;中图分类号:F065.1;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综合区域创新要素投入能力、成果产出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三方面因素,构建贵州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贵州九个市(州、地)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物质要素投入是当前贵州创新能力形成的主要贡献因素,人力资源的作用相对有限;创新成果产出主要集中于专利方面,新产品增加值比例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低;尚未形成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配置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社会观念、制度以及人文环境条件;区域间创新综合能力差距大,贵阳市居于绝对领先地位。当前,地方政府应从增加投入、提升效率、优化环境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贵州创新能力。
  �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地区差距;资源清查;贵州省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Measurement�
  - Evidence from Resource Inventory in Guizhou
  �
  ZOU Kang
  �
  (Statistics School,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Sichuan 610074, China)
  �
  Abstract: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is the determining factor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ynthesizing Regional �innovation� input capacity, the achievement output and the environmental support, we buil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of innovation capacity in Guizhou and take nine cities (regions, areas) as examples to measure their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terial element of production is the most contributing factor that poses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the effect of manpower resources is relatively weak. The innovation �achievement� output mainly focuses on pate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added value in new products is low. Meanwhile, the ra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ransformed into productivity stays low. Social ideas, system, human and culture environment that attribute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oriented in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ources haven’t come into being. There is a wide gap of innovation capacity among regions, where Guiyang has absolute superiority. So to enhanc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of Guizhou provinc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proceed with increasing the input, improving efficiency and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
  Key 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government; regional gap; Guizhou province; resource inventory
  �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要打破“资源诅咒”、将贵州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效地解决贵州经济发展“慢”的主要矛盾,除了依靠国家政策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外,如何有效提升贵州创新能力水平,充分发挥区域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回顾效应和辐射效应,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使贵州的主导产业和各地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新兴增长极,是知识经济背景下利用创新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创新能力问题吸引了学术及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出版了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连续性年度研究报告,给出各省(市、区)的创新能力排名和各项创新能力分析,并进行了苏南和珠三角区域的专项研究。��[1]�纪宝成、赵彦云提出了我国创新能力建设的8大要素理论,设计和测算了我国31个省市区的区域创新指数和制造业创新指数。��[2]�李习保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影响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效率因素,认为创新主体的构成变化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是导致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整体绩效集聚趋势加剧的根本原因。��[3]�部分学者对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4][5]�对各行政或经济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也在逐步开展,��[6]�但针对贵州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的系统研究较为鲜见。由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习俗等的不平衡性,贵州不同区域在创新能力上有很大差别,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又进一步引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需正确测度和评价贵州创新能力状况,分析贵州创新能力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制定创新能力的提升�政策。��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创新能力是一种经济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即指区域内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服务组织等微观创新主体,依托区域自身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文化特点和政府制度供给等环境要素,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基础上,将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纳入区域社会生产过程中,创造市场与技术的结合机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区域经济稳定增长和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合力的概念,广泛存在于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中,其创新力量贯穿于区域发展的各个环节和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涉及区域内各个创新要素的协同作用。�
  (二)区域创新能力构成��[7]��
  1. 区域创新要素投入能力。区域创新要素的投入能力是指对创新活动基本要素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创新知识要素、创新人力资本要素、创新金融资本要素和创新物质资本要素的投入。其中,创新知识要素涵盖了创新所需的各种科技文献、期刊、专利、数据库等科技信息成果,是区域创新能力的知识基础;创新人力资本要素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专指从事创新活动的各类个体;创新金融资本要素是指创新活动的经费;创新物质资本要素是指用于创新活动的各种科学仪器、设备、实验条件等,它与金融资本要素一同构成区域创新能力的物质保证。�
  2. 区域创新成果产出能力。投入产出视角下,区域创新的产出能力最终表现在科研创新成果,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及其经济增长贡献两方面。其中,科研创新成果是区域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扩散的具体体现。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区域创新产出能力的直接指标。�
  3. 区域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区域创新环境的支撑能力是有利于区域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空间和支持条件。它不仅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创新资源,为区域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实现对创新资源的创造性集成提供了可能,并且影响区域创新资源组合与运作方式;不仅从技术基础、智力资源条件等方面影响区域创新能力,而且从观念、制度、人文环境等方面影响区域创新能力。�
  (三)区域创新能力的内在关联性�
  区域创新能力是众多区域创新主体各种创新活动互动整合的结果。创新要素投入能力是区域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潜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是区域创新活动效率的直接体现;创新环境的支撑则为区域创新活动实现创新要素投入到创新成果产出的转换提供支持与保障。其中,创新成果产出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其他两个分别为创新成果产出能力的形成起到基础条件和保障作用,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支持,三种能力协同整合而形成区域创新能力。��[8]��
  二、贵州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设定�
  (一)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表征区域创新能力构成的有效工具。为便于评价研究,客观准确反映区域创新能力实际水平,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原则,我们构建的贵州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照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来设置(见表1)。�
  (二)贵州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评价以贵州9个市(州、地)为对象,在各准则层上测度其相对能力指数,以及由此合成的综合能力指数;评价的最终目标在于客观反映贵州9个市(州、地)各分项创新能力的客观本质和相对位次。因此,构建的贵州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由单项指数测度模型和综合指数测度模型两个子模型构成。�
  1. 贵州创新能力单项指数测度模型�
  贵州创新能力单项指数测度涉及两个步骤的工作:一是出于可比性原则处理评价指标数据性质和量纲问题,对评价指标数据指数化处理;二是为得到各准则层的能力指数而解决各评价指标指数的赋权问题。为了整合这些基层指标获得准则层的能力指数,采用相对比较法测度各市(州、地)在全省范围内的相对位置。具体做法是:找到基层指标�X�i�在全省范围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记为�X��mas��和�X���min���。其中,�i=1,2,…33�表示贵州评价指标体系中基层指标的数量规模。记�n��(p)��i�为样本�p�在基层指标�X�i�上的得分,由于所设计评价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则有:�
  �n��(p)��i=(X��(p)��i-X���min��)/(X��mas�-X�min�)��
  式中,�p=1,2,…,9�,上标“�(p)�”分别对应贵州省9个市(州、地)。
  � 解决基层指标得分后,需整合基层指标得到准则层的能力指数。鉴于区域创新能力概念的系统性,以及贵州创新能力各评价指标间的协同作用和相关性等特点,为避免主观随机因素的干扰��[5]�,我们选择主成分分析法来解决基层指标权重与相关性问题。�
  在获取各基层指标的指数化等分值�n��(p)��i�和权重�w��(p)��i�的基础上,将创新要素投入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撑能力等准则层下对应的基层指标进行加权计算,求得指数准则层的指数化得分:�
  �V��(p)��k=∑n��(p)��i×w��(p)��i��
  其中,�k=1,2,3�,�V��(p)��k�分别表示样本�p�在创新要素投入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等准则层上的指数化得分。�
  2. 贵州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测度模型�
  得到各准则层的指数化评分后,可以合成贵州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得分,即将创新要素投入能力、创新成果产生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两两相乘,线性加总其乘积得到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分值,公式如下:�
  �Z��(p)�=V��(p)��1×V��(p)��2+V��(p)��1×V��(p)��3+V��(p)��2×V��(p)��3��
  其中,�Z��(p)��为样本�p�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数等分;�V��(p)��1�为样本�p�在创新要素投入能力方面的指数化得分,�V��(p)��2�为样本�p�在创新成果产生能力上的指数化得分,�V��(p)��3�为样本�p�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准则层得分。�
  三、贵州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一)贵州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结果�
  本文根据所建评价指标体系,以贵州省辖内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铜仁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毕节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样本,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和《贵州统计年鉴(2010)》。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利用贵州创新能力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测度模型对贵州辖内9个市(州、地)的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研究。实证结果见表2: �
  (二)贵州创新能力实证结果的分析�
  1. 贵州创新要素投入能力分析�
  (1)贵州创新要素投入能力评价指标贡献度分析�
  
  由�w�5�、�w�4�、�w�6�代表的社会投入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强度、更新改造力度对贵州创新要素投入能力贡献度较大,累积贡献度接近50%。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的人力资源(�w�2�、�w�1�和�w�3�)对贵州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居于次要位置。这表明当前贵州创新能力的形成在要素投入上主要源于投资推动,而人力资源的作用较弱。此外,科技项目(�w�7�)和R&D项目比重(�w�8�)也没能较好地发挥促进贵州创新能力发展的作用。其可能原因在于,贵州大部分市(州、地)的创新活动并未与经济发展形成有效互动,在粗放的发展模式中,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入要素推动,创新能力作用有限。地方官员在有限任期内追求政绩最大化,往往采取增加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而忽视创新活动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和持续的推动作用。�
  (2)贵州创新要素投入能力地区差异分析�
  整体上来看,创新要素投入能力的地区差异显著。贵阳市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紧随其后的是安顺、黔南州。区域综合实力是创新资源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创新潜力。作为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贵阳市的综合实力在全省名列前茅,其创新资源和投入能力非其他地区能比,多项评价指标上的投入力度居于前列,其中4项指标投入位于全省第一。安顺市和黔南州的投入力度也排在前列。其中,安顺市在关键的社会投入强度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强度两项指标上的得分居于全省首位;黔南州在关键的更新改造投入力度指标上的得分居于全省首位。排在后3位的分别为铜仁、毕节和黔西南州。这三个地区集中了所有得分为0的创新要素投入能力评价指标。三地社会和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导致其在创新要素投入能力方面处于弱势。�
  2. 贵州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分析�
  创新成果产出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它既是区域创新环境支持能力和创新要素投入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区域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
  (1)贵州创新成果产出能力评价指标贡献度分析�
  
  在衡量贵州创新成果产出能力指标的权重排序中,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著作数和专利申请量依次居前三位。此外,能够直接衡量创新能力经济效益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度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权重分别排在倒数第三、四位。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贵州有接近56%的创新成果产出集中在专利方面,而创新成果产出的经济效益有待提升。创新经济效益的低下使得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再到市场的产学研结合路线尚不够通畅,其联系密切程度需要增强。�
  (2)贵州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地区差异分析�
  贵州创新成果产出能力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贵阳市的创新成果产出能力指数化分值达到了0�946,以高于第二名遵义市0�727分、66倍于最后一名黔西南州的巨大优势雄踞全省之首。基层指标上,贵阳市在重要的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拥有量和科技著作数方面的得分达到了1�00,且没有最低得分的指标项。而排名最末的黔西南州,除科技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指标的得分超过0�5,其他指标得分排名均较差。显著地区差距说明贵州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尤其是创新的经济效益仍有待提升。造成这种状况原因可能在于,与贵阳市相比,其余8个地区在思想观念和开放程度上有很大的差距;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构成的产学研连跳上合作强度不够。�
  3. 贵州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分析�
  创新活动绝非孤立运行的系统,囿于欠发达的经济和社会现实发展水平,贵州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的支撑主要体现在智力机构和创新需求方面。�
  (1)贵州创新环境支撑能力评价指标贡献度分析�
  
  在贵州创新环境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中,表征区域创新需求指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w��18��的权重最高,达0�183,反映贵州各市(州、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术进步的要求是其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引致因素,贵州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需求跟进型特征。贡献度排序2到4位的为研究机构数量�w��22��、高校数量�w��19��和万人高校在校生密度�w��21��。表明虽然投入方面的贡献度有限,但知识创造机构对贵州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与此相对,区域经济增长水平�w��16��、政府教育支出规模�w��20��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w��17��等反映创新要素投入力度的指标对区域创新活动的支撑力度较为有限。可能的原因在于,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属于积分过程,而长期以来贵州的区位条件以及欠发达的经济现实发展水平,使得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对技术进步的依赖度低,重视不够,并未形成有助于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配置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社会观念、制度以及人文环境条件。�
  (2)贵州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地区差异分析�
  贵阳市集中了全省65.26%的科研机构、接近53%的高等院校和67%的各类在校大学生,同时其经济增长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均居于全省首位,远高于其他地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安顺市虽然拥有较好的高校、科研机构等硬件环境条件,但其创新环境支撑能力指数化得分排在末位,反映出其创新环境质量较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安顺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和旅游型城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且工业企业多为三线建设时兴建的军工企业,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和旅游业,社会创新意识较为薄弱,鼓励和支持创新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4. 贵州创新能力综合分析�
  分项指标的地区悬殊汇总到各市(州、地)的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上,更强化了创新能力贵阳市强而其他地方弱的基本格局。从整体上来看,贵阳市排名首位,遵义市次之,铜仁地区排名最后。其中,贵阳市的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达到了0.785分,远远高出第二名遵义市0.69分,更是最后一名铜仁地区的260.8倍。如此悬殊的地区差距,反映贵州各地创新能力建设极不均衡,全省的创新能力水平较弱。�
  贵州9个市(州、地)中,一些地方虽然有科技创新活动,但仍有部分创新指标低下,甚至空缺。创新要素投入方面,以社会投入强度为例,2009年贵州R&D经费与GDP之比全省平均水平为0�68%,只有贵阳市、安顺市和黔南州超过平均水平。其余地区的社会投入强度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创新成果产出方面,以专利申请和授予数为例,黔东南州2009年的专利申请数只有4件,专利授权书为0。创新环境支持方面,以高校、研究机构数量和人力资源支撑为例,研究机构拥有量最少的六盘水市,仅为贵阳市的1�9%;拥有高校数最低的六盘水市、铜仁地区、黔西南州和毕节地区,仅为贵阳市的7�4%;拥有在校大学生规模最小的六盘水市,其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规模仅为贵阳市的3�5%。�
  四、提升贵州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当前贵州创新能力的形成以有限的投资推动为主,人力资源作用有限,创新成果产出的经济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创新支撑环境上并未形成有助于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配置创新资源的社会观念、制度、以及人文环境条件。贵州各级政府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加投入、提升效率、优化环境,全面提升贵州创新能力水平。�
  (一)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创新投入要素增量�
  要充分发挥贵州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资源投入上的作用,特别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信贷支撑、社会集资和外资引进为补充的多元化创新投入平台,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创新投入筹集模式。实践中,政府应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提取创新资金,用于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科技问题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金、天使基金、金融租赁公司及其他投融资中介机构。��[9]�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增加对创新活动的信贷支持规模,创新资金担保制度,再造创新型信贷资金管理流程,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同时,放宽创新资金投入对民营资本的准入限制,吸引优质民营资本的广泛参与。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型人力资源水平。��[10]�强化大专及以上人才培养,切实提高贵州人力资源结构。在充分调动本地人力资源基础上,吸收、引进大批包括留学人员在内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研发类人才和制造业技术人才到贵州工作或创业。同时,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大胆探索和试行知识入股、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激励模式,激励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力资源聚集和创新能力水平提升相互作用、彼此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和扩散,进一步提升创新成果产出效率�
  首先,应采取措施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其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比如,职务创新成果完成人可以和成果单位约定一定收益比例对创新成果自行转化或转让;科技活动人员可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依法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扩散。其次,努力推动工业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转化载体。政府应着力打造工业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相互依托、联手开发、协同共进的创新机制。对创新型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资金支持,实行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引进创新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进行跨单位、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研究结合。最后,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确立企业在创新投入、研发、生产和市场营销中的核心地位,形成经济利益和风险驱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三)完善外部环境,形成创新环境有力支撑的局面�
  1. 加强对科技园区的科学管理�
  当前贵州各地的科技产业园区管理主要采用管委会形式,几乎都是政府规划型并由政府进行管理。在科技园区的管理实践中,主流的管理类型有大学型管理和公司型管理两种,具有更为灵活和丰富的形态,各有成功的例子。应根据科技园区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充分借鉴大学型管理和公司型管理模式的先进经验,制定适宜的管理模式,加强对科技园区的科学管理。�
  2. 强化创新中介的服务作用�
  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绝非是一个孤立的活动,中介服务组织能大大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风险,同时有助于达到创新的规模效应。要强化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就必须建立高效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第一,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思想,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创新提供“一站式”审批和“一条龙”服务平台。第二,致力于培育服务于创新活动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包括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创新要素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市场规划和规范市场行为,利用市场机制最优化配置辖内创新资源。第三,大力发展市场调查公司、技术咨询公司、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创新主体提供优质、价廉和便捷的服务。�
  3.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和氛围�
  创新同市场竞争的联系紧密。长远来看,真正完善贵州各市(州、地)创新环境,务必要抓好根本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思想氛围建设:打破各种行政垄断力量,形成良好的创新求生存、促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还要主动探索有利于创新的思想氛围。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思想、观念、习惯和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因素与之耦合,否则将会阻碍其变迁,影响其效用发挥。因此,采取针对性措施营造出“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成”的创新氛围,对于“非正式制度短缺”的贵州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4. 推进创新活动的跨区域合作�
  努力促进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共同创新的合作,实现贵阳市与遵义、安顺等其余8个创新能力落后地区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层面的全方位合作创新。通过分工协作,强化贵阳市与其余8个市(州、地)在合作创新上的供需关系,以创新成功为共同目标,以经济技术合作为手段,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核心,基于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形成创新联盟。最终实现各创新联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具体来讲,以创新实力雄厚的贵阳市为龙头,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创新联盟成员。各创新联盟成员间通过分工与协作,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与信息共享。贵阳市应侧重于创新要素投入,以产品研发、测试等技术含量高的基础性工作为主;而其余市(州、地)则以提高创新成果产出能力为主,借助于市场平台获得贵阳市的创新成果,进而负责创新成果转化及其经济效益提升的工作。
  ��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56.�
  [2]纪宝成,赵彦云.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7.�
  [3]李习保.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变迁的实证分析:基于创新系统的观点[J].管理世界,2007(12).�
  [4]周立,吴玉鸣.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因素分析与聚类研究―兼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因素分析替代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6(8).�
  [5]刘贵文,张怿蓝.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6]孙恒有,张丽叶.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7]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35.�
  [8]卢时雨.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效率关联性分析及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45.�
  [9]赵子铱,马勇.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09(3).�
  [10]李上炸.西部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1).�
  责任编辑:吴锦丹
  ��
  收稿日期:2012-03-01�
  基金项目:贵州省第二次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课题“贵州创新能力研究”;贵州省软科学项目“贵州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环境建设研究”[黔科合软字(2005)7017号]。�
  作者简介:邹 康(1972-),男,仡佬族,贵州务川人,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推荐访问:测度 创新能力 区域 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xiaonengjianshexindetihui/2019/0319/2331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