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19例分析_心肌梗死典型心电图

【www.zhangdahai.com--效能建设心得体会】

  心电图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最有价值的方法,但由于某些AMI缺乏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2003年2月至2008年2月笔者临床遇到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患者19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中男11例,女8例;年龄46~77岁,平均59.5岁。所有患者均有心前区、胸骨后或上腹部剧烈持久疼痛(>30 min),或伴胸闷,经休息、含服硝酸甘油无效;监测血清CK-MB水平,在起病后4 h内升高,16~24 h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3~4 d恢复正常;发病24 h内ECG无心肌梗死部位相关导联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既往史:高脂血症11例,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16例。�
  1.2 心电图表现 本组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aVR外ST段广泛压低12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9例;出现异常高尖不对称T波11例;ST段弓背样抬高不明显但T波倒置7例;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足3例:正常V1-V3导联R波振幅逐渐升高,前间壁AMI时V1~V3导联R波振幅逐渐降低,但仍保留RS型,无ST-T的改变,QRS波呈Rv�1>Rv�2>Rv�3;Qv�3~Qv�6未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但Q波的深度和宽度大于下一导联的Q波(即Qv�3>Qv�4、Qv�5>Qv�6)2例;在V4~V6导联的R波起始部有顿挫或切迹>0.5 mm的负向波有3例;右胸导联V1-V3呈QRS波型的前间壁心肌梗死1例;新出现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
  2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 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有Q波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①坏死区出现病理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导联出现。②损伤区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导联出现。③缺血区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导联出现。④背向心肌梗死区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1]。但临床上有一部分AMI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其发生机制包括:①梗死面积过小,累及左室面积[2]。�
   这些不典型心电图表现为:T波振幅增高,T波高耸可能是AMI超急期改变,系梗死早期受损的心肌细胞释放大量的钾离子,致使心肌周围形成高血钾。室性期前收缩(PVS)形态,在心电图上见到以R波为主的导联上出现梗死性PVS,这是AMI即将发病的可行征象或是已经发生AMI。R波递增不足:正常V1~V3导联R波振幅逐渐升高,前间壁AMI时V1~V3导联R波振幅逐渐降低,但仍保留RS型,无ST-T的改变。QRS波呈Rv�1>Rv�2>Rv�3,表现为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足的现象。ST段改变:①除aVR外,余下导联ST段广泛压低,为急性心内膜下AMI的表现 ,形成的机制致小灶坏死仅累及心室壁的内层,不到心室壁厚度的一半,故ECG上无损伤电流及透壁坏死出现;②由于右心前区导联与后壁导联为一镜面影像关系,有时后壁心肌梗死时不但表现右心前区导联R波增高,而且还会表现右心前区导联ST段的压低,此时要与右心前区导联对应处的心肌缺血相鉴别[3]。�
  心电图诊断AMI是一种经济、简便、可靠的方法。但在临床诊断时不仅要注意其心电图的典型表现,更要重视其不典型者,以提高诊断率。�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6.�
  [2] 陈丽洋,张红丽.48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不典型心电图分析.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3,10(3):9.�
  [3] 孔令振,刘斌.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不典型心电图83例分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4(5):417.�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心电图 典型 表现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xiaonengjianshexindetihui/2019/0406/5946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