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愚蠢的一代【他们是最愚蠢的一代?】

【www.zhangdahai.com--学习兰辉心得体会】

  科技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会对人类造成弊端。但一般来说,积极的方面会大于消极的方面。不过,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恩却用《最愚蠢的一代》一书,来表明数字时代正在使美国的年青一代成为知识最贫乏的一代。
  “技术并没有打开美国年轻人向往文明、科学与整治的心灵之窗。相反,技术限制了年轻人的视野,使他们只关注于自身以及身边的小小世界。”
  也许,马克・鲍尔莱恩提出的也正是一些家长和教师的担忧:孩子们是否能将这种技术驾驭得很好。
  网瘾是我们最担心的吗?
  2007年一项调查显示,美国8.5%的年轻游戏者被归为病态型玩视频游戏上瘾。同一年,在英国的一项网络研究中,12%的游戏者表明自己的行为已经成瘾。2006年,欧洲第一个电脑游戏成瘾者住院诊所开张。
  的确如此,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花费在互联网的时间越来越多。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国人每天花掉44%的休息时间上网,几乎达到了丹麦人平均上网时间的三倍。人们也就有理由担心年轻人“网瘾”的问题。
  而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雷皓和他的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显示,上网成瘾还可能对大脑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
  据雷皓介绍,研究团队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找到了17名17岁左右网络成瘾的青年。对照试验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的某些大脑区域存在轻微的萎缩,比如前扣带、后扣带、丘脑,同时,还发现连接这些脑区的白质神经纤维在结构上也有一些异常。
  他告诉记者,研究团队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这种异常与鸦片类毒品对大脑产生的异常影响非常类似。
  但是,他也坦言,即使是在国际上,类似研究也并不多,因此是否把“网络成瘾”归为一种精神疾病依然是有争议的。
  而在中山大学心理系博士程乐华看来,网络成瘾并不是普遍现象,更多人只是在一个阶段内的过度使用。“事实上,年轻人贪玩是天性,尤其是对于网络游戏而言,很多人在长大之后,随着精力的分散,意识的成熟,自然而然就会玩得少了。”
  约翰・帕尔弗里也提出,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单一的、可靠的、全球性的研究证明,事实上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儿童和青少年“沉溺”于互联网。“没有足够的确凿证据把网络成瘾排在我们最担心的事项之列。”
  追求娱乐、缺乏常识=无知?
  在《最愚蠢的一代》书中,马克・鲍尔莱恩提出一个让美国教育界困惑不已的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历史频道、维基百科、《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至少是美国年轻人,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提高。
  在他看来,年轻的一代驻扎在沙漠,彼此传递着故事、图片、音乐和短信,从同龄人的瞩目中获取快感,作为生活的倚靠。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55%的美国高中生一周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大学生则每周少于10小时;1/3的年轻人(18~24岁)不知道美国副总统是谁;52%的学生以为美国在“二战”中的盟友是德国、日本或意大利,而不是苏联。
  追求娱乐、缺乏常识,究竟是不是等于马克・鲍尔莱恩口中的无知?
  程乐华告诉记者,人类对娱乐的需求可以说达到了本能的层次,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特有的娱乐方式。只是随着媒体的多样化,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人们追求娱乐的信息暴露得比较多,而以往大家娱乐的信息已经流失掉或者被时间淹没掉了。
  事实上,不同人对于娱乐的界定也不一样。年龄大的人认为读微博即是无聊,应该读书,而年轻人却成天刷屏。但是,年轻人玩微博究竟只是娱乐还是也可以体现学习,老一辈人很难做出判断。“长辈眼中孩子们只追求娱乐,可能只是一种假象。”
  “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担心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但这不意味着他们不学习。”《网络原住民》一书提到。许多年长的人臆断孩子们不阅读书籍、报纸、杂志,而是整天在各种各样的网站上浏览吸引人的、没有营养的消息,一定很肤浅。
  网虫使用的学习方法不是没效果
  图片化、视频化、娱乐化的信息内容是否真的肤浅?“评价一个内容是否深刻,其实跟他的表现载体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视觉化的、娱乐化的产品同样可以表达非常严肃的、有深度的文化思考。”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表示。
  约翰・帕尔弗里同样直指这些假设是错的,因为他们低估了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深度。他们也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数字一代如何感受新闻:用建设性的方法与信息互动。
  最近一项有关年轻人和他们获取信息习惯的研究证实了这些变化。研究发现,这些年轻的美国人不读当天报纸。但他们一天都在忙于接受新闻或信息,而不是单纯地早晨坐在早餐桌旁,晚上坐在电视机前。实际上,他们获取的信息要比那些习惯于应用传统方式获取的信息要多。
  “传统阅读培养的是体系化的知识吸收,而互联网的特点是零碎的、碎片化的,人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跟别人交流互动,逐步自我建构起来的,这与前者单向的灌输式的培养模式有很大不同,前者所传递的知识需要人们在后期花更多时间通过现实的实践去消化、感悟,甚至调整和纠正此前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而互联网的思辨性和交流的广泛性,决定了人们从一开始就可以得到更多元的观点,边吸取边证伪。”
  沈阳说,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可以让人变得更加聪明;从认识层面来说,网络可以带给年轻人更多更复杂的思想。
  只因为网虫不用前人的学习方法学习,这并不意味着网虫使用的学习方法没有效果。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与前一代儿童相比,现在的儿童更加不擅言辞或缺乏理想。约翰・帕尔弗里认为,数字一代与他们的父母做同样的事情,只是使用的方式不同,因此建立的知识结构可能也与长辈们的不同。
  “当人们缺乏历史观来看待问题,仅仅局限于短短几年间的变化来给年轻一代下结论是非常冒险和偏面的。”程乐华说。
  虚拟世界是否会侵蚀现实体验?
  “当然,过度沉迷于网络,会减少年轻人在现实世界的体验时间。”沈阳坦言,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人们需要察言观色,这只能通过面对面的打交道才能获取。
  不过,在程乐华看来,互联网也并不完全是虚拟世界,且不论实名网站的出现,网络沟通的渠道中,跟熟人的联络往往占了更大的比例。因此,即使空间是虚拟的,但内容实际是真实的。
  更何况,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在网上能够得到的感官体验也在增加。比如,文字聊天早已发展成声音、视频聊天,手机文字短信发展成了微信。尽管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能让人获取近距离聚会式的体验,相信在未来,通过技术获得交流感受的种类、细腻度都会继续提升。
  例如,正当人们还为iPhone的多点触摸技术着迷时,麻省理工学院印裔学生Prarnav Mistry(普拉纳夫)已发明“第六感装置”,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结合了起来。
  如果说用人手代替鼠标,用笔在屏幕上画出立体图案,写在便笺纸上的文字内容同时记录在数字世界,那么它们的共性在于把一个实体放入数字世界。
  那么,“第六感装置”则反其道而行之,把数字世界放到了实体中。人只要随身佩带一个投影仪,并在手指佩戴小摄影仪,摄影仪会记录你所有的手势,解读你的每个动作。你可以把任何表面当作数字界面,可以在任何墙上涂鸦,可以用双手放大缩小地图,随手摆出一个框架手势就是一张照片,然后找任何一面墙浏览照片,用电子邮件发给朋友,如果你找不到任何界面,你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掌心当界面,进行简单的操作。
  摄影仪不仅能理解手势,还能理解你手中的东西,你可以在外面从一张报纸上看现场直播,因为只要手上的摄影仪触摸到报纸的某个内容,就会自动搜索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音频、视频,并在报纸这个界面上点击收听或观看。这项技术甚至可以改变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比如,当你第一次见到某人,就可以在他的身体界面上看到一切你想看到的有关他的信息。
  一个机器的发明总是伴随着人类某种原始技能的退化。当人们过度依赖网络技术,一旦这一切突然消失得干干净净,那么人类还有生存下去的能力吗?
  “永远不要低估人的适应能力,这是人类生存的本能。技术永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技术只能被人选择。”程乐华说,“因此,灾难来临时,对个体而言总是适者生存,总有人会被淘汰。但对群体而言,人类一定可以生存下去。”
  拒绝恐慌是适应数字时代的开始
  美国《新闻周刊》在对《最愚蠢的一代》的书评中写道:奇怪的是,鲍尔莱恩承认“今天的孩子比过去更聪明、更积极”。如果说他们是“最愚蠢”的,只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不同,只是因为他们的“屏读”习惯让传统阅读载体黯然失色的话――那么,随着他们的逐渐成熟,随着老一辈世界里新变化的出现,随着不同奖赏机制的建立,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口诛笔伐任何30岁以下的人,这才是愚蠢的。
  其实,担忧网络暴力,担忧年轻人足不出户抱着屏幕过一辈子,与电视刚出现时,人们的心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类对于未知的焦虑很正常,这也是自我防卫的一种体现。”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认为。
  更何况,与天生就跟网络融为一体的原住民相比,网络是后天突然闯进上一辈人的生活的,他们也被称为“数字移民”。因此,尽管他们也会去学习信息技术,但依然对其有着天然的排斥心理。
  “虽然技术会按照其本身的规律去发展,可技术一旦成熟,就是由人类选择而决定的,而人类是按照人性去选择技术的,如果它不能满足人性的需要,不能延伸人的肢体和感官,人类终将抛弃它。”
  程乐华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让这一代人变得更加丰富,与世界的连接更加紧密、快速,人与人的距离更接近,人们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也会大大节约。“对于这样的技术,年轻人一定会选择,因为它符合人性的需求。”
  在一个群体甚至是一个时代的自然选择面前,人们没有理由去指责他们。约翰・帕尔弗里认为,上一辈人要做的是摆正警示和激励的关系,“即我们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孩子和他们的权益,同时给他们提供充足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远比恐慌重要。
  在约翰・帕尔弗里看来,数字时代孩子们面对的最大困境应该是信息超载。
  互联网的出现,让这一代人对信息的吸收比任何时候都要来得更多、更快,各种信息公平得摆在他们面前,任由他们选择,这其中有涉及情感的、性的、金钱的、暴力的等等。然而,青年人的理性思维并没有达到可以辨别和正确认知这些信息的程度,因为他们的生活实践还远远落后于他们所获取的信息内容。
  此时,一方面年轻人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年轻人做出正确的决策,严重时,甚至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比如行为方式异常、情绪波动剧烈等等。
  那么,家长或者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注意孩子的网络行为,留意信息超载症状,随时准备加以干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禁止孩子使用数字产品。
  其次,要教会孩子如何反过来利用一些技术去过滤不必要的信息,比如聚合技术、搜索引擎、推荐系统等,甚至政府、企业和技术专家需要共同开发导航和过滤系统。
  而与一些“数字移民”对网络的冰冷态度相反,有些热衷科技的人们希望能借此改变既往的学校教育模式。
  写博客既时髦又有趣,许多人都写博客,孩子们有些信息是从博客中得来的。因此,博客在校园中必须有一席之地。
  约翰・帕尔弗里说,如果只是因为某项技术很酷很流行就把它应用到教学中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弄清楚,怎样使用技术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学习本身始终都有一些优点是科技所无法比拟的。事实上,当年,电视没有改变教育,互联网也不会,它可以成为孩子们校外学习的主要手段。
  但是当前,教师和家长们所面对的最艰难的工作恐怕就是,一方面如何避免科技设下的陷阱,一方面如何恰到好处地在原本没有使用技术的地方使用。这也是约翰・帕尔弗里在当下尚没有解出的问题。

推荐访问:愚蠢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xuexilanhuixindetihui/2019/0319/23033.html

  • 相关内容
  • 03-19 导盲犬路在何方?:导盲犬

    陈燕,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珍妮,是一条黑色的拉布拉多导盲犬。2011年3月,珍妮走进了陈燕的

  • 03-19 生于数字时代:数字时代

    90后出生的人们生活在PC、互联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代,被称为“数字原生代”。他们生存在虚拟社区与

  • 03-19 体制漏洞_“天价婚礼”背后的体制漏洞

    “天价婚礼”震惊世人  2012年3月18日,山西柳林首富、山西联盛集团董事长邢利斌(45岁)为女儿

  • 03-19 糖衣花生_穿上“糖衣”做科普

    科普不是照本宣科,科普应该走入生活、寓教于乐。4月22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科技生活》承

  • 03-19 一周微博热帖 热帖

    每日经济新闻:  【牛初乳是什么?是生理异常乳】牛初乳在妈妈圈里知名度很高,但上周卫生部发布新规,9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