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www.zhangdahai.com--国旗下演讲稿】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撰文《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所以我认为“活”堪称语文教学法之精髓。 至今有的教师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有的教师讲风过浓,越俎代庖;有的教师以“练为主线”师生疲于奔命,捉襟见肘……语文教师“活”字教学乃不失为使语文教学走出“低谷”的“治本”之举,势在必行。
  一、 “乐”是活的课堂教学前提
  《论语・雍也篇》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不断步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至高点,并获得愉快的享受、美的陶冶。
  1、巧妙导入,使学生燃起学习的愿望。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用知识激趣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从古典诗词入手,让学生背诵山水名诗,教师的引古博今,学生的神思飞越,兴趣浓厚,就会创造出活泼热烈的情境;可用前后知识联系法,如学习《孔乙己》时,可以联系《范进中举》;可用情感感染法,就是教师用深请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融在一起,来打动学生。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活的课堂教学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考的火花,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跃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一开始播放了《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让学生在大气磅礴的歌声中感受梁山好汉的侠义之气,将学生领入学习的氛围中,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鲁达形象,通过音乐、图像等创设学习情境,沸腾学生的热情,淋漓心中畅快,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情境中,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的愿望,从而自然而然的步入了鲁达的情感世界。
  3、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乐。 活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如模拟故事情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二、“情”是活的课堂教学关键
  我国著名教育家马丁伦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饱满、面带微笑,“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
  1、散文品读中领悟情感。知人论世悟情感。评论作品要知人论世,领悟情感同样需要知人论世。教学《故都的秋》,可先让学生了解郁达夫当时身处日寇进逼华北的危急时代,满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故其笔下故都的秋色必然流露出深沉的忧虑和孤独之情。
  透过文眼悟情感。透过文眼可以比较正确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深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朱自清的《荷糖月色》阅读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心迹,透过文眼,用情去的感悟“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中夹杂的摆脱不开的淡淡的哀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当时朱自清。
  直抒胸臆悟情感。作者的情感就是通过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指南录后序》的教学,教学中可直接切入。“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教师如果掌握契机,用作者直抒胸臆的情感,叩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入情,就会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就可让学生在作者的直抒胸臆中悟出真实情感。
  2、诗文诵读中体验情感。配乐朗诵中体验情感。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验出作者的丰富情感。当《春江花月夜》乐声扬起,同学们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也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仿佛走进醉人的早春三月的江南水乡,悠扬的旋律如桃花春雨般飞扬飘洒,深切而浓郁的思念之情,如花一样鲜艳,像露一样清新。同学们在动听的朗诵中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
  反复吟诵中体验情感。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师生逐句反复品读、吟咏,学生是能够深切体验诗人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的,也完全能够感悟词人陷入矛盾中的既超脱又无奈双重感情。
  3、意境欣赏中理解情感。意境想象中理解情感。读意境优美的词,就要有丰富的想象,在丰富的想象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几幅优美的移动图画,把读者带入静美的意境,融情于景,读者可在产生的丰富想象中分享词人对自然美的感受,理解词人朝期闲适的情感和心境。
  意境联想中理解情感。有了丰富的联想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脉搏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情感。马致远的小令《秋思》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幕色、枯藤老树、晚归的暮鸦、小桥流水、瑟瑟西风、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联想和想象中事物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就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诗人所揭示的元代下层小知识分子那种“儒人不如人”的凄苦情感产生深切的同情。
  三、“美”是活的课堂教学完善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曲优美和谐的动人乐章,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语文新课标教材中,处处充盈着美。美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享受,而创造美、挖掘美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学问。
  1、挖掘音乐要素,展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节奏美 。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课中,应该有紧有松,有展有收,讲究急缓和疏密,展示一种音乐式的节奏美。教师的语调要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语言需徐疾有致,快慢得体;声调要高低起伏,有波有澜。一堂课中,教师的语言有时要像山间瀑布,飞流直下;有时要像村畔小溪,涓涓细流。
  2、体会语文中的文学美 。 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描写性和抒情性的课文,教学时要认真品读课文,挖掘课文的审美性,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如《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传神地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鲜明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写得栩栩如生,仿佛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3、让语文课堂中流淌着和谐之美 。课堂上,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蕴涵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熏染,让课堂弥漫着人文美的暖流。表扬、鼓励促使了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的产生,让师生间的浓浓深情如清泉般汩汩流淌,洋溢课堂。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就能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吧!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语文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guoqixiayanjianggao/2019/0317/1896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