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精神:学校高位发展的新境界】 校园精神

【www.zhangdahai.com--护士节演讲稿】

  校园精神是师生在长期共同努力中积淀而形成的对本校自身的角色定位,是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学校生命力的源泉,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由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心理素质等因素构成,外化为师生一致的和一贯的行为方式。
  校园精神既是师生对自己学校的精神认同,也是学校为社会所认同之所在。一所学校首先被人感知,且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它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在长期积淀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性格与气质,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支撑的一种潜在力量,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因素和原动力,是推动人们积极进取、战胜困难、开拓创新、培育人才的强大精神力量。校园精神是相对稳定的,教师学生却是流动的,只要有卓尔不群的校园精神,“流水的兵”才会被打上鲜明的校园精神的烙印,并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尤其面对生理上逐步成熟,心理上依然稚嫩的“成长中的人”,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维护自尊;既要规范要求,又要张扬个性;既要赏识教育,又要感受挫折;既要心怀天下,又要脚踏实地……诸多的矛盾尤其需要人文、和谐、民主、科学的校园精神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方可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才能使我校在走向优质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奋斗之路上立足与发展。我们在塑造校园精神的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努力:
  一、传承历史,与时俱进
  学校精神体现在学校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上,成为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促进师生的认同感、成就感、归属感,提升学校的凝聚力、文化力和创造力,支撑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校园精神的形成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国家意向、学校愿景同社会流行趋势相互冲突与融合的结果。校园精神应是一所学校的“已有”与“应有”的统一体。所谓“已有”指的是长期办学的传统与积累;所谓“应有”指的是基于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定位所确立的办学追求。正是这种包含积累与体现追求的统一构成了学校最本质的特色――校园精神。塑造和培育校园精神的关键,一是对学校历史的把握,二是对时代精神的理解。
  校园精神中贯穿着办学理念。如省沙高的前身沙溪高等小学堂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勤谨信进”的校训,我将之理解为:勤者,勤奋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未尝闻不学而知之者;谨者,慎重也,严守立身立德之道,严格约束自我;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对人讲诚信,对事讲执着;进者,进步、超越,有上进之心。校训中既有学习的要求,又有做人做事的标准,更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教育救国”理想下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仍以省沙高为例,1959年,当时的太仓县沙溪中学在当年的高考中名列江苏省前茅,学校建“冠军楼”以志纪念并勖勉后进,由此诞生了“冠军精神”,它彰显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沙中人发奋图强的精神,也是沙中人“超越自我,永争第一”的决心,是传统校训的现代诠释,更成为当下省沙高蓄势崛起的精神动力。
  由是观之,理念不等于精神,但理念只要被师生认同,并在相应的制度保障下,贯彻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指导、规范着一切校园活动,同时师生在不断地实践中又赋予它新的内涵,形成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追求和价值取向,才积淀为校园精神。这种精神随着学校的发展又总是不断地补充、调整、更新。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校园精神总是刻上时代的痕迹。
  二、转变观念,统筹谋划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观念影响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广义上说,要真正构建培育科学的校园文化精神,首先需要解决思想和观念的问题。要通过学校会议、班会、团会向师生宣讲校园精神的内涵,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标准,认识并体验到彼此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使生活在同一所学校的人们彼此之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进而升华为强烈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把师生员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儒家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名篇佳句为我们理解校园精神从内容上规定了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明明德”?如何“亲民”?每所学校都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定位,形成办学特色,培养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才。
  一所学校的校园精神会充分地体现在它所培养的人身上,校友中的典型、老教师的风范都是弘扬校园精神的师表。例如,在入学教育中开展倾听杰出校友报告会,参观校史展览活动,激励学生,使优秀的校园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三、依托课程开发,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文化表象,反映学校的精神内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人生态度、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人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依托课程开发与实施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好的载体。
  首先,建设好显性文化,一是学校层面的文化建设,如:校徽、校旗、校服、环境布置等;二是班级层面的文化建设,如班旗(徽)、口号、宣传栏,让学生能时刻看得到、听得着,时刻能感受到它的约束力,并浸润其中,久而久之,就会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气质。
  其次,建设好隐性文化,即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和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理念。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是校园精神外在的集中反映,是一所学校育人素质的综合体现。让每位师生员工都能深刻领会学校的理念文化,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体系和校本课程体系。用文化来引领老师,老师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用文化来浸润学生,学生才有灵性的人文气质;用文化来打造校园,学校才有无限的生命力。用文化于无形中引领师生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实现精神的自我成长。
  四、加强审美教育,陶冶精神情操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校园精神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同时,一所学校既要有明确的刚性的规章制度,更要营造适宜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使各种规范、约束因素相互作用于其中,暗示、感染、潜移默化的内容、方式交织一处,这些都会对校园精神的弘扬起到积极的作用。
  大到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小到一所学校的和谐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依赖精神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在于改变一个人,营造一种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环境氛围,使校园总是充满清新的气息和澎湃的活力。一所学校的兴旺发展就必须要有一种校园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校园精神也应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学校高位发展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推荐访问:高位 新境界 精神 学校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hushijieyanjianggao/2019/0315/1589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