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以色列]2018独一无二霸气网名

【www.zhangdahai.com--英语演讲稿】

  世界版图,很难找到一个同以色列近似的国家。在阿拉伯世界,20多个国家大同小异;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也差别不大;至于南亚诸国、中亚诸国、拉美各国,相邻的国家也都有相似之处。但主要由犹太民族构成的以色列,绝对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
  在居住着3亿多穆斯林人口的中东地区内,以信奉犹太教为主的700多万人口的以色列是个孤单的小国。它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 约旦、西南边则与埃及接壤,处在穆斯林国家的包围之中。而且即使在约2.2万平方公里的贫瘠土地上,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属于巴勒斯坦地区。但它却是中东地区最为强大的国家,经济、科技高度发达,国家治理非常完善。
  
  
  
  以色列是个小国,世界范围内排行,其国土面积居147位,仅相当于北京与上海两个直辖市面积总和,人口第99位。但以色列又是一个强国,信息产业、军火工业以及农业科技都处世界领先位置,经济总量为世界第37位,人均收入更排在第32位,在中东地区仅低于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以及沙特等产油国,远远高于中东其他国家。
  不过,令人惊叹的是,以色列的这些成就是在相当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取得的,这包括自然环境与政治环境两个方面。
  以色列基本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短暂而又凉爽、多雨。受邻近的亚热带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影响,寸草不生的沙漠占了国土面积的一半。具有农业耕种价值的土地,大约只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以犹太人为主体的以色列,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国后,第二天就迎来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以后战争持续不断,其中较大战争就发生了3次。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对其一直虎视眈眈,尽管在战场上以色列一直有军事优势,但来自 “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阿克萨烈士旅”等的恐怖袭击,却始终威胁着以色列平民的生命安全。
  
  
  
  以色列国徽为长方形盾徽,蓝色盾面上有一个七杈烛台。据记载,此烛台为耶路撒冷圣殿中点燃祭坛的物件。烛台两旁饰以橄榄枝,象征犹太人对和平的渴望。七杈烛台的图形,反映在以色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货币到工艺品,向往和平的七杈烛台可谓无处不在。
  虽然以色列敌国环伺,但是却能突破逆境。土地贫瘠、资源短缺的以色列人,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在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以及航空业等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势。
  以色列的科学灌溉令人瞩目。以色列地处沙漠边缘,水资源匮乏。以色列成功开发利用滴灌节水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将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令人惊叹的是,以色列不足总人口5%的农民不仅养活了国民,还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农产品。
  以色列的军事硬件和软件也都走在世界前端,转为民用并且全球化之后,成为电子监控系统和无人飞机的龙头。在纳斯达克挂牌的以色列企业超过75家,数量仅次于美国。犹太人仅占世界总人口的0.3%,但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全世界的获奖者中大约有22%是犹太人!
  今天的以色列国民,是来自全世界上百个国家的各式移民。因此,以色列社会相当地丰富而多元,也极具艺术创造力。以色列政府鼓励并资助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特拉维夫、海法和耶路撒冷等城市都建有完善的美术博物馆,许多城镇农场也都有类似的博物馆或保护完好的古迹景点。
  
  
  
  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死海,位于约旦和以色列交界处,海拔负422米。死海的湖岸是地球上已露出陆地的最低点,死海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湖水盐度为一般海水的8.6倍。由于富含盐份,鱼类和其他水生物都难以生存,岸边及周围地区也没有花草生长,故被称为“死海”。
  死海湖水呈深蓝色,巨大的浮力使人不会下沉。把一只手臂放入水中,另一只手臂或腿便会浮起。如果要将自己浸入水中,则应将背逐渐倾斜,直到处于平躺状态。虽说死海淹不死人,但要漂起来还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否则眼睛、鼻子、嘴若进水会非常疼痛。
  进入死海,平时根本察觉不到的细小挠破处,马上就有灼热感,可谓“伤口上撒盐”,因此,最好带上一瓶淡水放在岸边,以便用来及时冲洗。如果不小心喝了一口海水,肠胃会异常难受数日。在死海漂浮,每次最好不超过40分钟,否则身体会失水过多。
  海底的黑泥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是抢手的护肤美容品。以色列在死海边开设了几十家美容疗养院,将疗养者浑身上下涂满黑泥,只露出两只眼睛和嘴唇。由于健身美容的特殊功效,死海黑泥成为以色列宝贵的出口产品,而到底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从死海运走多少吨死海泥,谁也不知道。
  沙漠中的死海是一个内陆盐湖,位于约旦谷地,夏季气温高达50℃以上。干燥少雨,降雨极少且不规律。而太阳一年四季几乎每天都照射着死海,年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左右,死海主要水源是由约旦河注入,进水量大致与蒸发量相等。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入不敷出的约旦河又被不断截流用于农业灌溉,死海面积日渐萎缩,湖面下降了约17米。死海正面临着水源枯竭的危险。目前,南湖就已经消失,只剩下北湖了,如果不立即拯救,不久的将来,死海很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目前,以色列正在计划将红海或地中海的海水引到死海。但这项计划遭到环保组织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是:红海浑浊的水一旦引入,深蓝色的死海必将面目皆非,而地中海的水生物种又会破坏死海的生态平衡。
  
  
  
  尽管一提起以色列,就容易让人联想起枪炮声或恐怖袭击,但实际上,作为一名外国游客,来到以色列观光游览应该说是安全的。在战火从未平息的中东地区,以埃及为例,所有外国游客途经的道路,参观的景区,下榻的酒店以及光顾的餐馆、商店,无一例外都有军警全程把守、看护。埃及尚且如此,以色列自然更要严加防守。除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地区接壤之处外,在其他地方都可以放心旅游、参观。
  在这片狭小的土地上,散落着不计其数的历史遗迹,其中有许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从4000年前的亚伯拉罕到3000年前的大卫王,从2000年前耶稣苦行的历程到1000年前的十字军东征,从一尊雕像、一面残墙、一块石头的符号,游客都能够找到历史的沉重背影。
  这片多难的土地,见证了无数次血腥的占领与种族之间的仇杀。一堵堵断垣残壁、一座座荒凉城堡,记录着桀骜不逊的犹太民族一次次被驱逐、杀戮,又一次次复国、重建的过程。从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古城阿卡、海法之间的凯萨莉亚古堡,到东部死海附近的马萨达要塞,许多古迹都弥漫着悲壮的气息,仔细参观后才发现:每一处遗址都是一部寻求自由、反抗压迫的民族血泪史。
  
  
  
  马萨达是一个地势险峻的天然堡垒,它威严肃穆地矗立在犹地亚沙漠中,俯瞰着死海,是古代以色列王国的象征。让马萨达扬名的并不是在高山上建一座城堡,而是犹太人以坚毅与勇气写成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惨烈历史。
  马萨达是2000年前的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陷落的最后一个城堡。犹太人宁可作为自由的人民死去,也绝不屈从于罗马人的奴役。而一心要征服犹太人的罗马帝国,便团团围攻了马萨达整整三年。
  尽管马萨达是“罗马围攻”的最后孤城,但没有什么能够动摇犹太人勇敢的心。城将占领的前夕,马萨达全城男女老少967人,为避免落入敌人之手而全体自杀。所有人紧抱妻儿,躺在地上,自愿接受亲密战友的一剑刺喉。留一名勇士处死其他杀手,最后自尽。
  罗马人经过3年殚精竭虑而攻下的,不过是一座遭到严重摧毁的死城和近千具死骸。全部集体自杀的悲壮事件,不仅证明了犹太人向往自由的品格和英勇无畏的气概,更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斗争精神的历史写照。
  因此,马萨达也是犹太人进行传统教育的场所。今天,马萨达要塞已成为旅游圣地,其东侧悬崖高约450米的“蛇行路”,如今已经安装了缆车,游客可以在1分钟内轻松登上。
  
  
  
  另一处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凯萨利亚,濒临地中海,有40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腓尼基时期―这是一个比古罗马还要早的时代。在罗马时代,凯萨利亚成为以色列的重镇和门户,除了耶路撒冷以外,凯萨利亚是当时最重要的城市,也是中东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凯萨利亚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多种文化,这个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几经异族侵占,城堡一次次被战火吞噬又重建,所以,这里的建筑风格不仅仅是罗马的,还是希腊的,伊斯兰的等等。不同时期的不同文明,在这个海滨城市逐一展现出来。
  希律王建造的竞技场,长230米,宽80米,可容纳2万多名观众。可惜,竞技场尚未被全部挖掘出来,上面长满了杂草,一片荒芜。凯撒利亚最南边是一座宏大的希腊兼罗马风格的露天剧场,与之交相辉映的是蔚蓝的地中海,如今,现代音乐会也在这里举行,坐席上能看到碧波荡漾的地中海。
  具有强烈独立自由精神的犹太人,不满罗马人的统治揭竿而起,但遭到残酷镇压,2万多名犹太居民在凯萨利亚被血腥屠杀。其后,该城几经战乱、地震,建筑大多崩毁或沉入海底,曾经作为地中海的第一大港,如今繁忙不再,古码头现在只剩下根根断柱,横七竖八地浸泡在海水中,忍受着海浪不停的侵蚀。数千年来,只有地中海的波涛,日复一日地为它发出忧伤无奈的叹息。
  后来,凯萨利亚遗址被欧洲犹太人银行家族购买,待以色列建国以后,这个富有的家族又将他们的所有财产转到以色列。实地参观前,游客可先看一段十分钟的短片介绍,这样极有利于了解这里的历史。
  
  
  
  沿着地中海东部海岸从北向南,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据文献记载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的阿卡古城。阿卡古城是18到19世纪的穆斯林防御城堡,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城市,拥有保存完好的城堡、清真寺、商栈和土耳其浴室等建筑,同时完好保留了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历史遗迹。
  阿卡古城曾是欧洲十字军王国的首都和商业中心。十字军骑士们在这里修建了许多官殿、教堂和城市设施。现在,沉睡在地下的十字军城堡已有部分被发现,徘徊在这些阴凉而散发着历史霉味的房间,抚摸着两人才能抱得过来的粗大石柱,欣赏着优美而富有动感的交叉拱顶,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又回到了马可・波罗的时代。
  古堡遗址目前处于一面缓慢挖掘、一面陆续开放参观的状态。进入古堡遗址,跨越几个台阶后,就等于至少跨越了几百年。现在还有作为防御工事的地道,直接通往地中海的海边。
  建于1781年的艾哈迈德・加扎尔清真寺,是阿卡最大和最有特色的清真寺。清真寺的庭院呈长方形,四周的房间从前是为朝觐者和伊斯兰教士提供住宿用的。清真寺大厅内部装饰着蓝、棕和白三种颜色,庄重典雅、美轮美奂。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阿卡,今天已是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阿拉伯人的巷子里,游走着沿街叫卖大饼的忙碌小贩;路旁的烟馆里,散落着吸水烟的闲人。
  黄昏时分,当夕阳斜照在地中海海面上时,一对对盛装的新人,手挽手纷纷踱步海边。年轻的穆斯林新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婚礼礼服也已趋于西方化了。他们甜蜜地笑对每一个陌生人送来的美好祝福,沐浴在轻柔的海风中,任长裙随风飘动。
  
  
  
  曾经战争频繁的古老海法,地名似乎来自拉丁文单词“hai-po”,意为住在这里,而在犹太人眼里,上帝就住在这里,住在这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海法目前为以色列第三大城市,仅次于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今日的海法和特拉维夫一样,在现代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控制着以色列的工商业和贸易的命脉。
  科技工业中心位于海法的南部入口处,是以色列最大、最早的工业园区,很多本国及国际的高技术公司如英特尔、微软、谷歌、飞利浦及IBM等均在此设有分公司,进行生产与研发。
  海法在公元3世纪时,是当时拜占庭帝国管辖下的一个犹太人小镇。这里气候温和宜人,港宽水深,为天然良港,也是地中海东岸著名的旅游胜地。海法市区分为阿拉伯人居住的几个区和犹太人集中居住的赫茨尔大街。阿拉伯穆斯林和基督徒、德鲁兹人、巴哈伊教徒等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民,在此长期和平共存。
  海法的世界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巴哈伊教的圣地上。巴哈伊教的前身是1844年脱离伊朗什叶派的巴孛教派,因主张“人类一家,世界大同”也被称为大同教,其全球中心就设在海法。巴哈伊教目前在全世界拥有500多万信徒,分布于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基督教之外分布最广的宗教。
  而与这宗教相关的著名景观就是空中花园。这是一座新的空中花园,借用了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空中花园”的美名。它依山面海而建,背靠有着“上帝之山”盛名的卡梅尔山麓,呼吸着地中海的湿润海风。它以巴孛的陵寝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形成了19级巨大的平台式阶梯,自山脚至山顶绵延上千米,十分壮观。
  毫无疑问,空中花园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特拉维夫与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两大城市。以色列人喜欢对中国人这样比喻:耶路撒冷与特拉维夫相当于北京与上海,耶路撒冷是古城,而特拉维夫则代表着现代。
  的确,与腹地宗教多元、历史深厚的耶路撒冷相比,地中海沿岸300多万人口的特拉维夫,则完全是一个民风开放的现代化海滨城市。作为地中海的明珠、重要的旅游城市,特拉维夫集地中海风情与文化多元性于一身。
  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卫星都市群,有雅法、巴特亚姆、拉马特-沙龙及赫兹利亚等近10个城市。这个以色列最大的都会区,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带,也是以色列的经济枢纽。特拉维夫以拥有在中东地区异常开放和繁荣的夜生活而著称,海滨的步行道拥有无数的夜总会和酒吧,是特拉维夫夜生活气氛的焦点所在。
  夜晚,“不眠之城”的特拉维夫,地中海海边布满人声鼎沸的酒吧、餐馆,海风轻轻袭来,送来阵阵凉爽。海边散步的人更多,他们操着世界各国的语言,兴高采烈地评价着海岸线上的万家灯火。
  白天,特拉维夫市中心的大型商场里,顾客熙熙攘攘,进门一般需要一次简单安检。商场里的一层与地下一层是“美食城”,中午时分也是顾客最集中的地方。各种风味的快餐,从意大利的通心粉到中国的肉包子,应有尽有,而且经济实惠。
  周末,在老城区有一个手工艺品市场。不足2公里的街道两旁,能工巧匠们现场制作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摆在面前供人挑选。虽然这些手工艺品价格不菲,但是对于喜欢个性化而不是批量标准化的买家而言,每周来这里淘宝是值得的。
  附近还有一个人潮涌动的菜市场,市场内蔬菜、水果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以色列的现代农业技术非常先进,早就开始了无土栽培种植。所以土豆表皮极为光滑,一看就明白不是泥土里长的。水果个个晶莹剔透,色泽艳丽。老百姓不用以疑惑的目光担心商家植入了什么化学工业品。犹太人把聪明才智用在了科技创新,而不是歪门邪道、伤天害理的造假贩假上。
  以色列人非常喜欢鲜花,菜市场尽头就是鲜花店。五彩缤纷的鲜花极为热销,价格与中国不相上下。一束鲜花大约25谢克尔,以色列货币1谢克尔相当于人民币2元左右。如此物美价廉,怪不得在以色列到处可以看到手捧鲜花的行人。
  特拉维夫的主要干道都有自行车租赁处。无人看守的草绿色自行车,根据个人不同需要,凭卡(从年卡到日卡)有偿随意选择使用。与之相配套的是,主要干道上,都在中间设有专用的自行车道,机动车与自行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到了特拉维夫,就不能不去市政厅门前的拉宾广场。广场原名叫特拉维夫国王广场,面积并不大,距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不远。1995年11月4 日,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此出席以色列工党举行的一次和平大会,在离开会场时被自己同胞(而不是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极右分子刺杀身亡。这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毕生致力于巴以和平的以色列老人的不幸逝世,导致中东和平进程从此中断。广场从此也改名为拉宾广场。
  
  
  
  全球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耶路撒冷,位于以色列中部犹地亚山的四座山丘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古城,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耶路撒冷旧城是一座宗教圣城,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三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宗教和传统、历史和神学以及神圣的处所和祈祷的房屋,使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可以像耶路撒冷那样,可以接受着来自全世界18亿教徒的顶礼膜拜。
  犹太教说,这是上帝赐给他们的土地,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城内锡安山上还有他们的宗教圣殿;基督教说,这是耶稣诞生、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当然是无可替代的圣地;而伊斯兰教说,这是穆罕默德夜游登宵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清真寺。
  正因为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为了争夺圣地,自古以来,在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残酷的征战。耶路撒冷先后18次被夷为平地,又被重建与修复了18次。
  老城位于东部,周围有一道高高的城墙,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址都在老城,如著名的金顶萨克萨清真寺,凡是《旧约》、《新约》中提到的人名、事件和有关地方,城中都建有相应的教堂和殿宇。
  哭墙,看起来和一堵巨大的石墙无异。但在犹太人眼里,则是当年圣殿留下的唯一遗迹,是犹太教最神圣的祈祷地方。许多世纪以来,犹太教徒都手捧《圣经》到这里来面壁祈祷,沉浸在与上帝的对话中。
  每当追忆历史上圣殿被毁情景,便不禁嚎啕大哭一场,哭墙因此而得名。以色列人发誓决不废弃哭墙。后来,各国游客渐渐地把写着心愿的纸条塞入哭墙墙缝,虽然这不是犹太人的习俗,但犹太人也容忍了这个“发明”。
  走进旧城城门,眼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中世纪。无数迷宫般拥挤的旧巷从茫茫历史中延伸到脚下,每一块灰白的路石都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照人,四周弥漫的气味,神秘的悠远中透着沧桑的厚重。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此言不假。耶路撒冷的确是非常独特的城市。黄昏时分是耶路撒冷最美的时候,温暖的阳光投射在城内建筑的石墙上,整个城市弥漫着金黄色的光辉,圣城之圣就在这一刻,以最最原始的方式喷薄而出。或许,这才是层层宗教历史悲情之下,古城耶路撒冷的本来面目。
  耶路撒冷新城区位于西部,是在19世纪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比老城区大两倍,主要是科学、文化等机构所在地。街道两侧是现代化建筑群,在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舒适优雅的旅馆别墅、人群穿流的大型商场之间,点缀着景色秀丽的公园。
  耶路撒冷既古老又现代,是一个多样化的城市,其居民代表着多种文化和民族的融合,既有严守教规,又有世俗的生活方式。这座城市既保存过去,又为将来进行建设;既有精心修复的历史遗址,又有细心美化的绿地、现代化商业区、工业园区和不断扩展的郊区,表明了它的延续性和生命力。
  
  
  
  以色列国土的一半被内盖夫沙漠所覆盖,如再加上约旦大裂谷的话,能够耕种与人居的面积真是少而又少。在这一望无际的荒野缝隙中,居然偶尔可以看到贝都因人的帐篷,在灼热的烈日下孤零零地暴晒。
  贝都因人属于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是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仍保留着传统的族长制。贝都因人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允许一夫多妻制,但真正可以娶到多个妻子的人只是少数有钱人。
  在城市化、现代化的以色列,贝都因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区别于犹太人。他们习惯居住毛毡帐篷,对农业生产不感兴趣,也不大适应。他们靠饲养骆驼为生,按季节和固定路线进行有规律的迁移。每当雨季到来、沙漠水草生长之际,他们便向沙漠深处进发。
  贝都因男子都戴头巾,上身着肥大的长衫,下身穿长到脚踝的灯笼裤,冬季外加斗篷,腰间插一弯刀或手枪。为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贝都因人宁愿过艰苦的游牧生活,也不肯过定居的城市生活。酷爱放荡不羁的生活和豪侠行为是游牧部落衡量每个人道德的最高标准。为氏族利益勇于冲锋陷阵,不惜牺牲性命。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贝都因人的个性特征。
  不过,目前贝都因人也缓慢地向现代化靠拢,开始尝试旅游业。比如开辟一个贝都因人度假村,有帐篷餐厅、帐篷宾馆,至于卫生状况,看看旅游区内的卫生间就不言而喻了。卫生间外表看似很原始,乱糟糟的草篱笆,里边却非常现代、非常干净。
  虽然在沙漠深处,但无处不在的网络却覆盖了以色列全境的任何一个角落。外国游客居然可以一面骑着骆驼观赏风景,一面在骆驼的背上发微信、写微博。这种古老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奇特景象,估计只能在以色列贝都因人居住的荒漠中才能看到。
  
  耶路撒冷的黄昏。黄昏时分是耶路撒冷最美的时候,温暖的阳光投射在城内建筑的石墙上,整个城市弥漫着金黄色的光辉,明亮而美丽,圣城之圣就在这一刻,以最最原始的方式喷薄而出。或许,这才是层层宗教历史悲情之下,古城耶路撒冷的本来面目。“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此言不假。耶路撒冷的确是非常独特的城市。供图/全景
  
  以色列国土的一半被内盖夫沙漠所覆盖,再加上约旦大裂谷,能够耕种与人居的面积真是少而又少。寸草不生的沙漠占了国土的一半(右图),具有农业耕种价值的土地大约只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土地和水源的争夺是以色列与周边国家摩擦不断的重要起因,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名鼎鼎的约旦河(上图)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小溪流而已。摄影/伊夫
  
  凯萨利亚遗迹。世界文化遗产凯萨利亚古城濒临地中海,始建于腓尼基时期―这是一个比古罗马还要早的时代,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罗马时代凯萨利亚成为以色列的重镇和门户,除了耶路撒冷以外,凯萨利亚是当时最重要的城市,也是中东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但其后,该城几经战乱、地震,建筑大多崩毁或沉入海底,曾经的地中海第一大港,繁忙不再,古码头现在只剩下根根断柱。摄影/伊夫
  
  耶路撒冷哭墙。哭墙看起来就是一堵巨大的石墙,但它却是犹太教最神圣的祈祷地方。哭墙是当年圣殿留下的唯一遗迹,许多世纪以来,犹太教徒都手捧《圣经》到这里来面壁祈祷,沉浸在与上帝的对话中。每当追忆历史上圣殿被毁情景,便不禁嚎啕大哭一场,哭墙因此而得名。摄影/伊夫
  
  拉宾广场。特拉维夫市政厅门前的拉宾广场原名叫特拉维夫国王广场,面积并不大。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此遇刺身亡。这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毕生致力于巴以和平的以色列老人的不幸逝世,导致中东和平进程从此中断。广场从此也改名为拉宾广场。
  
  马萨达古城。马萨达古城是一个地势险峻的天然堡垒,威严肃穆地矗立在犹地亚沙漠中,俯瞰着死海,是古代以色列王国的象征。但让马萨达扬名的并不是在高山上建一座城堡,而是犹太人以坚毅与勇气写成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惨烈历史。 供图/全景
  
  世界文化遗产海法空中花园。海法为以色列第三大城市,仅次于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控制着以色列的工商业和贸易的命脉。海法的空中花园,借用了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空中花园”的美名。它依山面海而建,背靠有着“上帝之山”盛名的卡梅尔山麓,呼吸着地中海的湿润海风。它以巴孛的陵寝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形成了19级巨大的平台式阶梯,自山脚至山顶绵延上千米,十分壮观。摄影/伊夫

推荐访问:以色列 无二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yanjianggao/yingyuyanjianggao/2019/0319/2296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