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例偏低【儿童粒细胞减少症182例临床分析】

【www.zhangdahai.com--常用文书】

  【摘要】 目的 对我院儿科近年来收治的感染相关粒细胞减少症182例进行临床分析,为诊治该病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患儿中发生感染相关粒细胞减少症182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经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82例中3岁占22.53%,以1~3岁患儿居多;多为病毒感染所致,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幼儿急诊多见,应用莪术油及黄芪联合治疗儿童粒细胞减少症,疗效满意。结论 粒细胞减少症在儿科临床中比较常见,其主要提示为病毒感染,而病程多为良性经过。 �
  【关键词】 粒细胞减少症;病毒感染;儿童
  
  粒细胞减少症是指由于血循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减少低于正常而出现的一组疾病。粒细胞减少症主要导致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而且这种细菌感染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呈正比,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繁多,感染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最为常见,本文对近年我院发生的由感染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182例进行了研究总结,我们希望通过分析总结其病因及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儿童粒细胞减少症的认识、判别能力,从而指导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根据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1],选自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因感染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的患儿182例,所选病例均是病前未使用任何药物,也未接受过放射检查的患儿,排除药物和射线所致的粒细胞减少,无免疫功能缺陷病史。并查阅以往的门诊病历,近期血常规检查无粒细胞减少史;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恶性肿瘤引起粒细胞减少症患儿除外。男102例,女80例,年龄:3岁41例。原发病:上呼吸道感染93例,幼儿急疹29例,毛细支气管炎17例,疱疹性咽峡炎14例,腹泻病12例,病毒性脑炎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支原体感染6例。�
  1.2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周围血中性粒细胞总数9/L 25例,45例患儿伴贫血,血红蛋白在70~110 g/L之间,异形淋巴细胞1~5%占12例,>10%占3例。病原血清学检查 :52例进行了呼吸道病毒抗体IgM检测,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12例,副流感病毒阳性10例。EB病毒抗体IgM阳性2例,大便轮状病毒IgM阳性4例,血支原体IgM阳性6例。CRP除一例升高外,其余均正常,细菌培养26例均为阴性。 �
  1.3 治疗 诊断明确后,尽可能避免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患儿接触,采取治疗原发病,抗病毒,防止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综合治疗措施,避免使用一切可能使粒细胞降低的药物,慎用抗生素。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针对病毒感染,给予莪术油0.5~1 ml/kg加入葡萄糖液体中静脉推注,最大量3岁41例占22.53%。提示:1~3岁发病率较高。�
  2.2 病原学检查 182例患儿其中52例进行呼吸道病毒检测,24例阳性,占46.15%,细菌培养26例均为阴性,CRP除1例升高外均正常。提示病毒感染为粒细胞减少症的主要原因。�
  2.3 疗效 182例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经莪术油及黄芪经治疗后,3~5 d恢复正常162例,余经加用其他升白细胞药物后均恢复正常。疗效满意,病程多为良性经过。�
  3 讨论�
  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周围血循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低于正常,2周~1岁9/L,1岁以上9/L。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儿童以后天获得性为主,其中感染所致最多见,其次为药物。许多病原体可致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不同病因可通过以下机制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①感染时产生造血负调控因子作用于骨髓,使粒细胞增殖或成熟障碍,引起中性粒细胞生产减少;②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在血液或炎症部位聚集,外周血粒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粒细胞减少;(3)病毒血症时粒细胞过多附着于毛细血管壁,循环池中粒细胞减少,边缘池中增多,而周围血中白细胞总数正常,为粒细胞分布异常导致的假性粒细胞减少症[2]。�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出现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多为病毒感染所致,多种病毒感染可致粒细胞减少,并且粒细胞减少与急性病毒血症的时间是一致的,其原因可能是病毒的直接作用或产生粒细胞自身抗体导致粒细胞破坏,也可能由于粒细胞在血管壁上附着增多。本组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病毒感染占46.15%,细菌培养26例无阳性,提示多为病毒感染所致,与文献报道相符[3],本组小儿病毒感染后继发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年龄以>1岁者居多占48.90%,与文献报道不符[4]。�
  本文应用莪术油和黄芪联合治疗儿童粒细胞减少症,取得了满意疗效。黄芪为重要且常用中药,药理学研究已证实其可促进白细胞的生成、发育和成熟过程,使血液中粒细胞数显著增加,黄芪的这种作用可能与促使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有关。有报道指出黄芪对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又具有抗病毒剂抑制肿瘤的作用。黄芪注射液对提升粒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为多方面:①促进骨髓细胞的分裂分化;②抑制细菌、病毒;③增加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④调节体液免疫和促进细胞免疫。临床使用方便易行,价格低廉,疗效确切,可在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有4例疗效不满意,经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粒细胞全部恢复正常。集落刺激因子(CSF)对ANC减少的恢复产生了较快速的良好作用,由于周围血中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循环池和边缘池,因此CSF使用之后ANC的快速上升与边缘池粒细胞的释放有关,长期的作用尚需要进一步的随访。�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防御细胞,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杀伤细菌,包括黏附、趋化、吞噬和释放作用四个方面。因此,ANC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病情轻重、易感性及疾病预后密切相关。ANC9/L易导致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感染,又称粒细胞缺乏症,因此在治疗中预防感染至关重要。另外,高热时避免应用抑制骨髓的解热镇痛药,并适当给予升白细胞的药物,尽量避免应用某些抑制粒细胞生成的抗病毒药物。本组病例在住院治疗期间无严重感染发生,可能与我们采取严格的消毒及隔离措施有关,全部患儿均未接受抗生素治疗,不仅避免滥用抗生素,而且减少患儿的医疗费用。�
  本文病例分析可见,粒细胞减少症在儿科临床中比较常见,主要提示感染,多为病毒感染,而病程多为良性经过。粒细胞数量随着感染的控制而增加,但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因个体差异而不同,本病治疗上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原发病,防止继发感染,但应尽量避免使用对骨髓有抑制作用及对白细胞有破坏作用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黄绍良.小儿血液病临床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57.�
  [2] 于洁,徐酉华.感染相关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研究.重庆医学,2005,34(2):176-178.�
  [3] 刘亚秋,夏汉兵,李凯红,等.小儿急性粒细胞减少症120例临床分析.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20(4):310-311.�
  [4] 于洁,徐酉华.感染相关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研究.重庆医学,2005,34(2):176-178.�

推荐访问:粒细胞 临床 减少 儿童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changyongwenshu/2019/0405/5677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