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执业医师_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本科医学教育改革

【www.zhangdahai.com--个人工作计划】

  作者简介:冯修猛,男,黑龙江人,1976年2月生,讲师,硕士研究生,牡丹江医学院教务处工作,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医学教育。      【摘要】通过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与本科医学教育现状的研究,认为加强院校阶段学生全面素质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重视实践教学等是日后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重要的前期条件。文章针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客观、公正地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提出了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注重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的本科医学教育改革措施。�
  【关键词】执业医师考试;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3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15-03
  
  我国实施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办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及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进程,我国的医学教育差距仍是很大。因此,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注重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本科阶段执业医师培养现状�
  
  执业医师考试方式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实践技能考试不合格,不允许参加医学综合考试医师资格考试,卫生部通告的历年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统计表(表1显示):报考执业医师的人数逐年增加,但总通过率在逐年下降,这便凸显出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执业资格考试是国家实行职业准入制度的前提,也是发展成熟、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高校应顺应形势的发展,结合自身特点,充分重视和培养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相关知识的掌握,普遍通过进行课程设置调整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多渠道探索加强学生相关知识和各项技能的培养,以提高教学质量。�
  表1历年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统计表(%)�
  
  2.进一步加强院校医学教育阶段培养的几点看法�
  
  2.1进一步突出重视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由2001年的68.4%到2008年的18.9%,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在一定的程度上间接地反映了考生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对于改变很多医学院校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加强对教学设施等的投入,抓好抓强教育教学质量,并将教师的教学情况作为绩效考核和评聘职称的重要指标之一,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坚持做好“三期检查”工作,即学期初以稳定教学秩序,落实教学计划等教学准备工作为重点;期中以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突出常规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有计划、步骤的开展好检查工作;学期末通过对考风考纪检查和教师阅卷工作的监督,进一步强化教风和学风��[1]�。教材上要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教材,同时为每个教研室购置执业医师考试相关教材,做到每年更新,以使得广大教师能够有重点有侧重的开展本学科的教学工作。�
  2.2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是根本。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只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重点应该放在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尤其是自1998年《执业医师法》颁布以后至今的十几年来,以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律形式对执业医师不仅在技能上,同时在道德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除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法律观念的教育,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坚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他们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不怕冒风险和独立自主、勤奋、顽强和自信的精神,才能使我们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成为满足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创新教育体系中最直接、最具体、最重要的一环,亦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思路,参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和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教育标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关键所在��[2]�。引入“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使学生学会同情病人、关心病人,树立终身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整合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开设医学概论等课程,让学生尽早了解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进行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加了对医生工作场所、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的感性认识。在见习、实习过程中,临床医学教师应当为医学生提供担当医生角色的环境,提供学习过程中较敏感、有深度的建设性意见,让学生提问、思考、分析和动手操作等等,从医生、病人和社会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水平,培养一种有职责感的健康态度,引导学生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本着“精减、更新、拓宽”的原则,在专业基础课上加大对有关考试科目的课时数,并最大可能引进先进科研器材,使学生夯实基础,在专业课程上着重通过加大临床见习、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可以将卫生法学等相关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及医学伦理学课程通过开设选修课及讲座课的方式,鼓励有兴趣和能力的同学修读此类课程,提高综合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3做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育高水平的教学名师。�
  2.3.1加强相关专业教师的培养。要充分重视教师的培养问题,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关的科研、学术活动,教学上以“教师课堂授课质量评估”为核心,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加强信息反馈,逐步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和听课制度等。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将年富力强、高学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重点培养,以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与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2.3.2规范教师的临床操作技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根据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要求,依托临床技能训练实验室,应对带教教师进行培训,在“标准化病人(SP)”上进行操作,规范操作方法,使教师的临床操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教师的带教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是取信于学生的根本。教师不仅需要不断钻研专业技能,扩大知识视野,还需要提高微机实用技能,掌握多媒体技术及相应的软件,使多媒体教学系统更高效地辅助临床实践教学。�
  2.4进一步优选教学方法、改良教学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也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我国的医学教学模式从师带徒式、背诵式和班级式教学方法,到前苏联教学体系的以传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发展到80年代以来出现的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综合式知识技能教学方法;以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以及多种技术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法相继使用,医学教学方法也已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立体化发展。优化整合医学教学方法,培养会学型医学人才��[3]�。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我们必须克服重理论轻实践,只注重课堂讲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的填鸭式教育模式,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动员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知识,在记忆中留下更深刻的痕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比如:发热症状,可采用亲身体会式,让同学们根据自身的感受说出发热的一些原因;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件的制作,使课件内容更能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树立以学生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注重“五结合”(即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经典与现代、虚拟与实训、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思想,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体现“四性”(即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体系��[5]�。�
  2.5重视教学内容连续性,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本科教学阶段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仅仅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以临床执业医师为例,考试的科目只是近50余门必修课中的10余门。因此,必须注意在实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之后,可能会出现学生把学习的重点都转移到医师资格考试那些课程上来的偏向,而忽视其他课程的学习。割裂了知识的前后衔接,这样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势必会产生不利的后果。顾此失彼,干扰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目的成为单纯面向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应试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的前后衔接。同时狠抓考试环节,建立试题库,积极推行教考分离,使考试成绩能够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命题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注重学生的分析和创造能力。�
  2.6加强临床能力培训和考核改革,优化临床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扩招后各高校普遍出现临床教学基地数量不足问题,难以保证临床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这已成为制约临床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同时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师中存在“重医疗、轻教学”,教学意识淡薄的问题,由于缺乏相关促进及保障政策,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低,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双语教学的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因此必须尽可能增加直属和非直属医院的数量,充分利用优质的临床教学资源,开辟新教学基地,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正确处理“教学、医疗、科研”的关系,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医疗为基础,科研为先导”的意识,加大教学投入,开展临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探索创建科学、客观、完整的临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衔接,根据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特点,利用医学模拟实验室等先进手段,对学生临床操作技能采取多站式考核方法,在实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查,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可采取实行毕业实习前集中训练,直到操作考试合格后才能到实习基地实习。学生毕业考试除理论考试以外,还要进行全面的操作技能考核,操作技能考核主要是依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方法进行,两项成绩各占一定比例,临床操作技能考核不合格者,不论其理论成绩是否合格,学生均不能毕业,进一步加强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
  2.7加强医学生临床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6]�。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在临床能力的评价上普遍存在诸如:重理论考核,忽视技能考核;临床能力内涵无法界定,评价不系统、不全面;评价方式和方法有待完善等一些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严格按照《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关于技能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全面界定临床能力内涵,充分重视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医院的操作考核,培养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加强医学生临床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许冬武,吕建新,杜友爱,瞿佳.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与学校临床医学教育[J].中国医师能力评价,2007,1(2):13~14,19.�
  [2]韦嘉,陈明清,杨玉萍,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框架下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20-21.�
  [3]史宏灿,卢丹.优化临床教学模式,提高临床实习质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7):835-836.�
  [4]吴均林,郝平.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走向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0,13(4):50~51.�
  [5]冯保庆,吕志伟.创新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重构现代职业医师培养体系[J].职业时空,2008,4(8):23.�
  [6]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s],2008.�

推荐访问:教育改革 资格考试 导向 执业医师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gerengongzuojihua/2019/0316/1763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