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葬身巴伦支海]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

【www.zhangdahai.com--个人简历】

  潜艇是一种能在水面以下航行的战斗舰船,根据动力不同可分为核动力潜艇(简称“核潜艇”)和非核动力潜艇(习惯上称“常规潜艇”)。潜艇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常可以对敌方突然袭击而重创其有生力量,特别是核潜艇有更强的自给力、续航力和攻击力,因而受到世界各国海军的普遍重视。由于潜艇大部分时间在水下航行,难免会因碰撞、搁浅、机械故障、起火爆炸或受到攻击等而坐沉海底,无法上浮。自核潜艇问世以来,全世界已经发生多起沉没事故,造成几百名艇员丧生。因此,如何快速安全地援救失事潜艇内的艇员,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库尔斯克”号沉没以后,对如何援救艇上的118名艇员(含11名非编人员),同样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际上援救失事潜艇内艇员的方法。通常分为集体脱险法和单人脱险法,前者主要包括深潜救生艇援救脱险法、救生钟援救脱险法;后者又分为减压脱险法、自由漂浮脱险法和快速漂浮脱险法。具体采取何种援救脱险方法,一般要根据潜艇失事的具体原因、损坏的程度、坐沉海区的海况、深度等综合因素来决定。
  潜艇失事后,如果深潜救生艇或救生钟短时间内可以赶到现场,应优先采用集体脱险法。这种脱险法可分成两种情况:①深潜救生艇或救生钟可以和失事艇密封对接,艇员可以在完全不与水接触的情况下被救出水面,这种脱险法又称为“干式脱险法”。②深潜救生艇或救生钟无法和失事艇密封对接,如失事艇严重倾斜、对接口破坏变形,这时深潜救生艇或救生钟只能停留在“出口”附近等候艇员,艇员先要进入特设的“调压舱”快速升压(每4分钟绝对压翻一翻),至与艇外水压相等后,经“出口”离开失事艇进入深潜救生艇或救生钟。艇员被救出水面后,必须转入水面救生船(如图)的减压舱,按规定进行减压,以避免发生减压病。因此,有人将这种脱险法又称为“干湿混合脱险法”。
  假定失事潜艇仅仅失去上浮能力,但壳体完整,艇内常压环境并未被破坏,坐沉深度不大于190米,海域海况良好,而深潜救生艇或救生钟短时间内又无法赶到现场时,可考虑用快速漂浮法脱险。这时,艇员着特制服装经过“调压”后,打开“调压舱”外盖快速漂浮至水面。利用这种方法,由于艇员在高气压下暴露时间极短,因而不会发生减压病。但是在上升过程中,要掌握呼吸要领,以免发生肺气压伤(即肺内气体急速膨胀而来不及呼出体外,导致肺泡破裂)。
  如果艇内已经形成高气压环境,深潜救生艇或救生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就必须尽快采用其他的脱险法,以避免艇员在高气压环境暴露时间太长。最常用的就是单人着装减压脱险法,即艇员穿着脱险装具进入脱险装置(通道),完全平衡艇内外压力后,打开外盖离艇,并按规定逐站停留、减压出水。
  此外,艇员在自救或等待救援时,还需密切注意艇内的氧和二氧化碳分压,防止发生氧中毒、氮麻醉等。如果艇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大量有害气体,应及时穿戴脱险装具,呼吸装具内的气体,以免发生有害气体中毒。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后,壳体破坏严重,对接口变形,艇体倾斜大于60度,因此救生艇和救生钟均无法与其对接。各舱室都已进水,艇员在高气压下暴露时间很长。在这种情况下,强行对接是徒劳的,而且会错失宝贵的救援时间。惟一可用的脱险方法就是“干湿混合脱险法”,艇员经救生艇或救生钟援救至水面后,再转入救生船上的减压舱内进行饱和减压。当时,救援过程中未采用“干湿混合脱险法”,说明通信已完全中断或艇内人员已全部死亡,即使未死亡,也丧失了对外应答的能力,使援救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推荐访问:库尔斯克 核潜艇 葬身 巴伦支海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gerenjianli/2019/0425/9540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