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8例临床分析 迟发性颅内出血前兆

【www.zhangdahai.com--检讨书】

  【摘要】 目的 总结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经验。方法 搜集6年来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患儿8例,对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本病致残率高,治疗重点在于预防。结论 对具有维生素K易患因素的患儿,应注意维生素K��1�的补充,以防止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发生,减少颅内出血发生率。�
  【关键词】
  维生素K;颅内出血;凝血因子
  
  作者单位:137000白城中心医院儿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至2010年我院共收治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患儿8例,最小者20 d,最大者45 d,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呕吐、烦躁不安或尖叫,意识障碍乃至昏迷,呼吸不规则,抽搐,前囟饱满或颅缝裂开。其中1例患儿表现为昏迷,呼吸不规则,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出现脑疝表现。8例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面色苍白,体温不升,四肢冷,并伴有黄疸。1例伴有呕血及黑便,3例皮肤注射部位瘀斑,不易止血。3例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动脉痉挛,1例视网膜出血。
  1.2 辅助检查 急性期头CT均表现为颅内不同出血部位高密度影,及出血周围低密度影或占位效应,周围血细胞计数:红细胞2.5~3.5×10��12�/L,Hb:80~100 g/L,血小板150~350×10��9�/L,出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15 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60~78 s不等,纤维蛋白原于1.2~2.2 g/L之间。
  1.3 诊断 根据患儿出生时未应用维生素K,临床有出血表现,出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于正常范围,脑CT检查为颅内出血,经予以维生素K�1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恢复正常,出血停止,诊断为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
  1.4 治疗方法 急性期注意保持患儿安静,尽可能避免搬动及刺激性操作,维持正常的PaO��2�、PaCO��2�及pH,维持内环境稳定,考虑本病后立即予以维生素K��1�1~2 mg侧入静脉滴注,严重出血者,予以止血敏、立止血静脉滴注,输新鲜全血或新鲜冰冻血浆10~20 ml/kg,以提高血浆中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水平。颅内压增高者予以减轻颅内压治疗,呋塞米0.5~1 mg/kg,2~3次/d静脉推注,对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可用小剂量甘露醇,0.25~0.5 g/(kg•次),每6~8 h静脉推注。贫血者予以纠正贫血,注意控制惊厥。
  2 结果�
  经治疗后,2例患儿因颅内出血量大,死于脑疝、呼吸循环衰竭,6例于治疗1周后,意识清晰,无抽搐及其他不良反应,可自行进乳,定期随访3年,4例脑实质内出血吸收良好,无脑软化及脑积水形成,脑电图检查正常,无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出现,2例随访1年出现脑软化,四肢活动障碍及智力低下。
  3 讨论�
  新生儿出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而导致体内某些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根据患儿出生时未使用维生素K及有本病其他易感因素,临床有出血表现,出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于正常范围,脑CT检查为颅内出血,经予以维生素K�1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恢复正常,出血停止,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DIC、血小板减少症)等后可诊断为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头CT表现与其他原因颅内出血无根本区别,出血主要表现高密度影,出血部位有硬膜下、蛛网膜下、脑实质和脑室内出血。多数为多部位混合型出血(62.5%~71%为多部位出血)。病程中可见出血周围低密度影或占位效应。部分患儿合并脑梗死。晚期严重者可出现脑软化、脑穿通畸形。�
  当维生素K缺乏至各种凝血因子下降至正常水平的20%时,不能维持有效止血,进而出现出血。新生儿出血症根据发病年龄段不同分为3型��[1]�:①早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指出生后24 h以内的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绝大部分是母亲摄入影响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所致。这种出血不能被生后注射维生素K预防,因出血始于分娩过程中,如在分娩发作前母亲接受维生素K治疗,可起到预防效果。②经典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指新生儿出生1~7 d内发生的出血。与生后是否应用维生素K预防用药有关,一般为少量及中等量出血,多为自限性。③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指出生后8 d,即超过了经典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年龄段发生的出血。早发型罕见,经典型预后良好。迟发型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颅内出血发生率为65%~100%。�
  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具有出血量大,病情进展迅速特点,当临床确诊时,病情已较严重,故针对围生期维生素K缺乏易感因素的患儿,应早期及时予以应用维生素K治疗。围生期维生素K缺乏的易感因素:①新生儿肝脏对凝血酶原的合成尚未成熟,凝血因子在新生儿期仅为正常成人的30%~60%。②由于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通透性差,母体内的维生素K很少进入胎儿体内,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小于胎龄儿)肝内维生素K储存量低。③母乳维生素K的质量浓度低,仅为1~15 μg/L(牛乳为60 μg/L)。④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致使维生素K合成不足。⑤出生前孕母接受抗癫痫药、香豆素抗凝剂、抗结核药等。⑥婴儿肝胆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⑦胃肠道感染。⑧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头孢菌素类。�
  一般患儿应用维生素K 后,出血可迅速停止,于24 h内凝血因子水平完全纠正。对出血严重者,需新鲜冰冻血浆或新鲜全血治疗。但我国新鲜冰冻血浆未作病原体灭活处理,输血后有传播输血相关疾病的危险(如肝炎、艾滋病)��[2]�。�
  新生儿出血症本病以预防为主,凡母亲孕期有应用抗凝剂、抗惊厥药物或抗结核药物者,应在妊娠最后3个月期间及分娩前各肌内注射1次维生素K��1�10 mg,纯母乳喂养者,母亲应口服维生素K��1�20 mg/次,每周2次。新生儿生后应立即肌内注射维生素K��1�1~2 mg以预防晚发型维生素K��1�缺乏症发生,如婴儿需长期全静脉营养,或有肝胆疾患、肠道吸收不良、长期口服抗生素者均应每周一次补充维生素K��1�0.5~1 mg��[3]�.总之,对于具有维生素K缺乏的易患因素的患儿,应注意维生素K��1�的补充,以防止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发生,减少颅内出血发生率,减少此病病死率及致残率。�
  参 考 文 献
  [1] 薛辛东,魏克伦.新生儿急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16.
  [2] 单闯.新鲜冰冻血浆临床应用新观点.现代实用医学,2003,15(9):583�585.
  [3]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4.

推荐访问:所致 出血 维生素 发型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jiantaoshu/2019/0417/8025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