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或静脉途径自控镇痛效果比较]静脉自控镇痛

【www.zhangdahai.com--民情日记】

  【摘要】 目的:临床上患者自控镇痛(PCA)日益普及。由患者根据疼痛的需要自己给药,缩短了疼痛处理等候时间,并使用药量个体化,能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本文旨在探讨皮下或静脉途径PCA镇痛的效果差异及实用性。
  【关键词】 皮下或静脉途径;自控镇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男36例,女24例,年龄16~70岁,其中下腹部手术39例,上腹部手术21例,随机分为PCSA组和PCIA组各30例。术前访视了解要详尽,可疑毒麻药成瘾或术前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患者不列入本观察,有严重心肝肾系统疾病及交流障碍的病人也予以剔除本观察。
  1.2麻醉方法
  麻醉采用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全麻病人术前30分钟均肌注东莨菪碱0.3mg,全麻患者诱导用咪唑安定0.05~0.1mg/kg,维库溴铵1mg/kg,丙泊酚1~2.5mg/kg,芬太尼2~4ug/kg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麻醉维持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分次静脉注射,同时吸入异氟烷。硬膜外麻醉使用利罗合剂(2%利多卡因10ml+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0ml),投药剂量按麻醉平面需求及病人体格不同而定,并依据手术时间长短适当追加。
  1.3镇痛方法
  两组镇痛药物配制:芬太尼1.0g,氟哌利多2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PCSA组用5号头皮针与镇痛泵相连接,选一侧锁骨与第二肋之间软组织丰厚处做为穿刺点;PCIA组经三通将镇痛泵连接在患者静脉输液上,静脉针为20~16号套管针。给药模式为:负荷量+背景剂量+PCA量。药物速率设定:背景剂量2.0/h,PCA剂量每次0.5ml,锁定间隔时间15分钟,两组均在手术结束时安置并开始,先给与负荷剂量芬太尼0.05mg静注。返回病房后告之患者家属镇痛泵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1.4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术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5分为差),PCA键按压次数及并发症(如眩晕,恶心,呕吐,穿刺部位不适,血氧饱和度下降等)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P0.05),PCA键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两组镇痛患者均无明显的恶心,呕吐,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3讨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术后患者对镇痛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满足患者缓解及尽量减轻术后痛苦是临床麻醉科学发展不可小视的问题。因为手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康复极其不利,可引起病人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PCIA在临床术后止痛已普遍开展,且效果确切。但术后长时间留置静脉留置针给患者造成很多不便,如不能早期下地活动或手臂肿胀疲乏不适,且静脉针头脱出也可能造成镇痛终止或失败。而PCSA对患者术后活动无影响,病情允许情况下能更早期下地活动,镇痛操作简单,患者注射部位无疼痛,肿胀及其他不适,比术后留置静脉针更舒适方便。本研究结果显示,PCIA与PCSA在同样使用芬太尼做镇痛时,两组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异,PCSA比PCIA更加简便易于管理,更人性化,患者更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黄宇光,术后疼痛治疗,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第3版.人民出版社,2003.2582-2583.
  [2]黎涌,石永勇,谢建,等.硬膜外或鸡肉途径自控镇痛的对比观测.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314-315.

推荐访问:镇痛 皮下 静脉 自控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minqingriji/2019/0326/3633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