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随体质而发生的转化 体质因素对痹证病情变化的影响及其辨证治疗宜忌浅析

【www.zhangdahai.com--思想汇报】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132-02   【关键词】体质因素 痹证
  
  痹证是指肌表、经络为风寒湿邪阻闭,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床出现以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甚或关节红肿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依据其临床表现,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痛风,以及多种颈肩腰腿痛等病均属痹证范畴。其临床分型大致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两大类,治疗多主张祛风散寒除湿或清热解毒利湿为主,佐以治血通络,侧重于祛除外邪。但临床治疗时,常出现疗效较差,或愈后复发,甚则加重的情况,常令医者无所适从。从我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大多是由于过于依据病变部位的临床表现,盲目祛邪通络,而忽视了体质因素对病情变化的影响,辨证治疗失当所致。
  现结合病因病机,从虚、实、邪、瘀四个方面,探讨体质因素对痹证病情变化的影响及其辨证治疗宜忌。
  虚:即正气虚,包括气、血、精、津液等物质功能不足。如卫气虚、阳气不足,卫外功能低下,则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机体,易于形成痹证。精、血、津夜不足,则筋骨失养,若感受风寒湿邪,则由于正气不足,脉道失充,无力抗邪,则易致病邪留恋不去。因痹证多累及肌肉、筋骨,病久必累及其所主之脏腑功能,易造成气血、肝贤亏虚,对筋骨、肌肉温煦、濡养作用减弱,不但无力抗邪外出,且易复感外邪,形成恶性循环。正虚不但是引发痹证的重要内因,同时痹证患者正气虚弱与否,对病情的演变和预后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正气相对充沛之人,感邪之初,正气多可鼓邪外出,症可自行缓解,即使感邪较重,不能自行缓解,以祛邪为主用药治疗,亦易取效,且愈后不易复发。而正气虚弱,或久痹反复发作,耗伤正气,或过服克伐之品,致正气耗散,则由于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可出现虚象日渐明显,痹痛日渐加重,或稍有缓解,旋即加重,使病证缠绵难愈,或可发生变证。治疗此类体虚之痹证,应重点辨别正气亏损程度与邪气轻重,予以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扶正即针对气血阴阳不足,予以补益,以增强正气抗邪之力。正气虚弱明显,则祛邪扶正并重,虚甚不耐攻伐者,则以补其不足为主,兼祛邪气。
  实:即实邪内盛,如内火盛、湿热内盛、痰湿内盛、气机郁滞等。如感受风寒湿邪,则常致病机较为复杂,有时易发生变证。如内火盛、湿热盛之体,感受风寒湿邪,热为寒郁,邪从热化,易变为痹证之寒热错杂型或风湿热型。痰湿内盛之人,感受风寒湿邪,闭阻气血,经络不畅,痰湿易停聚于经络关节,最易形成关节肿胀,关节周围结节,多表现为湿痹之证。气机郁滞之人患有痹证,则病人自述症状较常人复杂,甚至夸大病情,给辨证带来一定难度,应分析其所述症状何者为痹证所致,何者为气郁所致,何者为气郁加之外邪侵袭共同造成的,何者为情绪不佳、多虑而故意夸大的。我在临床中对于实邪内盛的痹证,注重分析内生实邪对痹证病情演变和治疗的影响,采取即祛外邪,又对内生实邪予以适当纠正的治法,不但可以有效治疗痹证,且可防止邪从热化等变证发生。尤其是对于内火盛、湿热盛的体有内热的痹证患者,即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风寒湿痹的症状,若只注重祛散外邪,由于祛风湿药多辛热,每易助长内热,促使邪从热化。痰湿内盛之痹证,祛除外邪时,要化痰除湿,并应健脾,肾阳虚不能温脾者,还需补肾,以绝生痰湿之源。临床观察对于湿盛所引起的关节肿胀,适当健脾,有助于关节肿胀的消除。对气机郁滞的痹证患者,祛邪之时,予以行气解郁,有助于迅速解除痹痛,减轻患者气郁所致的自觉症状,从而整体上减轻患者病痛,有助于患者消除疑虑,更好地配合治疗。
  邪:即外来之风寒湿邪气。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生痹证。由于病邪偏盛、强弱,以及人体正气强弱,内生实邪,居处环境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来说,阳气虚弱或正常体质,多表现为风寒湿痹。以风邪偏盛,主要表现为疼痛游走不定,为行痹;寒邪偏盛为主,主要表现为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甚,为痛痹;以湿邪偏盛为主,主要表现为疼痛如坠如裹、酸胀,重着,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为着痹。即使有的患者不能准确表达其疼痛性质,但只要把握住各自的特征,临床不难辨别邪气偏盛。有兼证者,再根据兼证,无明显兼证者,可根据气色、舌脉综合判定,确定其气血阴阳有何不足,有无内生实邪。针对邪气的偏盛,结合体质因素进行合理治疗。而素体蕴热、阳盛或阴虚火旺之体,则易于感邪化热,形成风湿热痹或寒热错杂之痹证。其治疗则以清热利湿、滋阴凉血为主,佐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即使患者无明显红肿热象,主要以风寒湿痹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也应寒热并用,寒热药品的主次,应根据临证随机调整。有明显表证者,兼治表证,随证加入相应辛温或辛凉解表药品。病邪深入发生变证,则应参照伤寒或温病治疗方法,予以相应治疗。
  瘀:即瘀血,此处也包括阻滞于病变部位的痰湿。痹证患者,外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久之可形成瘀血。筋骨扭挫外伤,易致筋脉血瘀,局部气血不畅,筋脉失养,抵御外邪能力下降,常易感受风寒湿邪,而出现觉酸困、胀麻、疼痛之症,此为先有瘀血,后受外邪。痹证过程中病变关节部位常出现明显的痰湿阻络现象,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关节周围结节,局部酸痛等症状。其形成因素大致有3种:①外邪闭阻经络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停聚为痰湿。②脾肾不足,运化水湿乏力,与内侵之外邪相合,而形成痰湿阻滞。③热痹化火伤津,炼液为痰,停于经络关节。不论是病变部位原有的瘀血、痰湿,还是痹证过程中导致的瘀血、痰湿,均可加重气血痹阻,使痹证加重。辨证时要注意瘀血与痰湿的轻重,适当予以化瘀,化痰湿的药品。若只注重祛散外邪,疗效较差。若痹久痰瘀胶结,坚凝顽固者,常出现关节肿胀、僵硬,关节畸型,关节周围结节坚硬等现象,临床上常须加入虫类通络及化顽痰之品,以搜剔痹阻于经络关节的湿痰死血,方可显效。痹证发展过程中,瘀血和痰湿常相互伴随,只是不同病人,二者之间轻重不同。
  临床中所见的痹证,常是多方面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就病因而言,邪是致痹的外因,虚、实、瘀即是内因,又可由痹证发展演变,治疗失当而致,相对于外邪而言,均可看作是体质因素。感受外邪后,患者的临床表现,是由致病邪气强弱、偏盛,以及机体内在的虚、实、瘀诸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所决定的。并且邪、实、瘀日久可以致虚,虚甚则邪、瘀难去。由于虚、实、瘀对痹证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均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辨证治疗时,除须辨别其为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寒热错杂之痹证,又要辨别机体中虚、实、瘀的存在,轻重以及对痹证发展、演变、治疗的影响程度。治疗时针对痹证之证型,以及机体中虚、实、瘀,综合考虑,予以相对稳妥合理的治疗。尤其是在某些情况下,如虚甚、内热过于亢盛、痰瘀极其明显等因素存在时,对虚、实、瘀的治疗显得更为重要,甚至应成为辨证治疗的重点,而辅以祛邪的药物。切不可只凭痹证病变局部外在的临床表现,只顾祛邪通脉,过服辛热燥烈、寒凉、逐瘀、消痰、克代正气之品,徒伤正气,或助生热邪,以致病证缠绵不愈,或病情加重,发生变证。

推荐访问:痹证 辨证 浅析 体质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sixianghuibao/2019/0312/1069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