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气与活血化瘀的关系】 女性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www.zhangdahai.com--征文稿】

  【关键词】理气;活血化瘀;关系   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血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善于走散,具有行血、散瘀、通经、利痹、消肿及定痛等功效。用于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之瘀血证。瘀血证为临床各科所常见。其主要症状是:①疼痛或麻木(痛处固定不移);②身体外部或内部发现肿块,或外伤引起血肿;③内出血,在出血时夹有紫黯色血块;④皮肤、黏膜或舌质出现瘀斑。瘀血内阻是多种病症的主要致病因素。胸痛、胁痛、肢体不遂、风湿痹痛、痈疡疮肿及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等病证。
  凡以调理气分疾病,能疏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理气药大多气香性温,其味辛、苦,善于行散或泄降,具有调气健脾,行气止痛,顺气降逆,疏肝解郁或破气散结等功效,适用于气机不畅所发生的气滞、气逆等证。
  人体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故在使用活血祛瘀药时常配行气药以增强活血散瘀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中治疗瘀证的一个独特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治疗法则。它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尤其在心血管系统、妇科、慢性疾病的治疗,目前在使用活血化瘀中,大多偏重于活血化瘀的方和药,把理气归属在活血化瘀的配伍之列。认为在血中用气药不应作为主要方面,现剖析如下:
  祖国医学对气、对血的生理关系,有着很精辟的论述,如《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明朝李中梓说:“人身之水火既阴阳也,既气血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显而易见,气和血为一阴一阳,相互依附,相互依存”。血瘀的病因病机,《灵枢・经脉》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血先死也就是瘀血”,据中医理论“悲则气消”“恐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惊则气散”,所以其病固在“血”,而其因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于“气”。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脱则血脱。很明显,活血化瘀与理气的关系非常密切。
  祖国医学历代书籍记载,临证无“气病”而单纯血瘀的比较少见,单用活血化瘀者也很少。“补气生血”“补气止血”“益气摄血”“理气活血”应该说是活血化瘀治则的具体应用。明代张景岳创制的“通瘀煎”(归尾、大枣、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木香、泽泻),方中香附、青皮、乌药、乌药都是行气药。
  清代王清任创制的“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半身不遂等证的著名方剂,方中重用黄芪使气旺而血行,脉道通畅。如果减去黄芪,就不能达到一样的成效。又如王清任的另一祛瘀方剂“通窍活血汤”主用麝香,为芳香走窜属气药,是方中主药,古今无数事例证明活血化瘀必须理气。
  祖国医学关于气、血的生理、病理及临床实践谈理气与活血化瘀的关系。使用活血化瘀药一般都要配伍理气药,对于血瘀证,前人相同的论述有死血、坏血等。现代研究认为是血的运行不畅发生阻滞的病理过程,活血祛瘀药之所以能治疗血瘀证,是因为活血祛瘀药大多味辛、善于走窜,能改变血流变性和血液的粘稠度,从而使血液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总之,我们在运用活血祛瘀的同时,不能忽视理气,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血行”“气滞血凝”,理气与活血化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时以理气为主,有时以活血化瘀为主。通过对理气与活血化瘀关系的论述,使之今后在研究活血化瘀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理气的研究与运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论理 活血化瘀 关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hengwengao/2019/0403/5353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