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用药原则 浅析针灸临床取穴配穴原则及常见病的治疗

【www.zhangdahai.com--师德师风建设】

  【关键词】针灸;取穴;配穴   作为祖国的传统医学,针灸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它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针灸学和中医、中药学一样,临床同样离不开辨证,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和配伍原则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针灸医生。针灸临床,除了需要有一套非常完善的辨证方法外,尤其需要辨经,这就是针灸治病有别于其他疗法的所在,也是针灸治病屡有奇效的原因。针灸临床,除了运用四诊八纲,脏腑、气血、病因等辨证外,还得辨清病属哪一条经,它的表里经是什么,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关系,再决定取何穴。只有辨证清楚,辨经准确,用穴有道,祛病的疗效才能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来。
  针灸对某些疾病疗效甚佳,但对某些疾病疗效不佳。所以,作为传统的中医大夫临床切不可忽略:辨病,辨症,辨经。只有弄清何病、何症、何经,才能对症下针,对经选穴,对病施术。只有精确地运用祖国医学辨病、辨经、辨证论治之法则,才能求准治病之上乘之径,获取治病之最佳疗效。
  大凡医者都知道,治牙痛选合谷穴。合谷穴的确是治疗牙痛的首选有效穴位,但有的牙痛用它却止不了痛,因为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它只能治疗手阳明经病变的牙痛。而牙痛不仅仅只有手阳明经才能引起,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均能引起牙痛。所以,如果仅仅就只局限于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部位来认识的话,还是稍显欠缺。这样,我们对其他一些经脉引发的此种病症并不能一一化解,因此,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就必须从全盘的角度出发,分析每一个病症,以求最准确的解决方法。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参考相关医学知识,在此浅谈与之有关的一点愚见。首先了解一下针灸的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选取腧穴,它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这是任何一个穴位都具有的共同治疗作用,其应用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主要以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为主,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例如,咳嗽、咯血为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因心肾不交的失眠,辨证归心、肾两经,故取心、肾经神门、太溪等腧穴。对于各别突出的症状,也可以结合临床经验而选穴。如,发热者可取大椎、曲池;痰多者取丰隆等,也可归于随证取穴的范畴。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2个或2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他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双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在这样一些取穴和配穴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几个常见病做出这样的认识和治疗,以供大家参考:
  牙痛:主穴为合谷、颊车、下关。①风热侵袭:诊断要点:牙痛突然发作,阵发性加重,得冷痛减,受热加重,牙龈肿胀;形寒身热,口渴;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处方: 风池、外关。②胃炎上蒸:诊断要点:牙痛剧烈,牙龈红肿或出脓血,得冷痛减,咀嚼困难;口渴口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或滑数。处方:二间、内庭。③虚火上炎:诊断要点:牙痛隐隐,时作时止,日轻夜重,牙龈暗红萎缩,牙根松动,咬物无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嫩红少苔,脉细数。处方:太溪、照海、悬钟。其他疗法:耳穴贴压:牙、神门、屏尖。
  落枕:主穴为落枕穴、阿是穴。①太阳经病变:诊断要点:颈项强直,痛连项背,头部俯仰受限,不能左右回顾,项背部压痛明显。处方:后溪、昆仑、天柱、大杼。②少阳经病变:诊断要点:颈项强直,痛连肩臂,颈部不能侧弯和左右转动,颈侧部压痛明显。处方:悬钟、外关、风池、翳风。其他疗法:耳穴贴压:颈、颈椎、肩、神门、压痛点。皮肤针:取穴:风府、哑门、风池、天柱、肩井、肩外俞。方法:自上而下、自内向外进行叩刺,以皮肤潮红为度,然后拔以火罐。
  感冒:主穴为合谷、曲池、外关。①风寒感冒:诊断要点:发热轻,恶寒重,鼻塞声重,流清涕,头疼身痛,四肢酸楚,无汗,苔薄白,脉浮紧。处方:风池、风门、列缺。②风热感冒:诊断要点:发热重,微恶寒,头胀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浊涕,苔薄微黄,脉浮数。处方:风池、大椎、尺泽。③暑湿感冒:诊断要点: 见于夏季,恶寒发热或身热不扬,头昏头重,鼻寒流浊涕,胸闷泛恶,食欲减退,腹泻,苔黄腻,脉濡数。处方:足三里、中脘。其他疗法:耳穴贴压:肺 气管 内鼻、咽喉、额。皮肤针:沿背部督脉、膀胱经叩刺至潮红,再拔以火罐。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常见病 针灸 浅析 临床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shideshifengjianshe/2019/0403/5352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