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内外控和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www.zhangdahai.com--学生个人工作总结】

  【摘要】 目的 了解贫困大学生内外控和应对方式特点,探讨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内外控和应对方式的差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控制圈(SOC)量表的第一分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广州某医科大学9 094名所有在校本本科生进行测评。结果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内外控和积极应对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消极应对方面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贫困大学生的内外控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结论 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而言,强的内在控制与更多的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是贫困大学生有优势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 内外控;应对方式;大学生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较高的教育成本和生活成本给贫困大学生带来许多问题。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已引起各方的重视。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贫困生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内外控水平和应对方式的研究少见。本研究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内外控和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以揭示他们的特点及差异,为不同人群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以全校9 094名学生做研究对象。其中被学校按国家标准审定的贫困生715名,对照的非贫困生8 379名。�
  1.2 测量工具 ①采用控制圈(SOC)量表的第一分量表[1],此量表说明了个体在面对现实时所持的态度。分值越高,表明倾向内控,能积极主动地应付现实及自我评价;反之,倾向外控,相信有超越自己控制力的其他力量决定着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情;②简易应对方式问卷[2],主要用于测量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的调整方式。共有20个条目,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组成。�
  1.3 测量方法 采用团体测量方式进行,统一指导语,问卷当场收回。�
  1.4 统计方法 采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再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内外控和应对方式的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更倾向内控;在遭遇应激事件时,更多的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消极应对方面,贫困大学生均分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贫困大学生内外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见表2)。相关分析显示,贫困大学生内外控与积极应对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显著负相关。贫困大学生的内外控与其应对方式应有内在
  联系。�
  
  3 结论与讨论�
  所谓心理控制,是指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主动地应付困难处境,同时另一些人则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的一种假想的内心状态。Seligman(1975)[3]将外在控制定义为结局不由个人努力决定的一种普遍信念,而内在控制则是认为事情的努力与个人努力相一致。外在控制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关,外在控制强的人更难以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内在控制性强的人,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较多地投身社会活动、求知欲强、更有主见等。�
  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激的时候所做出的认知行为努力[4],是青少年社会适应和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应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问题解决而适应良好;反之,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产生适应不良。�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内外控和应对方式的比较的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更倾向内控;在遭遇应激事件时,更多的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这提示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的内外控和应对方式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5],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贫困生具有较强独立性、果敢、有创造力和适应新环境的人格品质。一名贫困家庭的小孩成长成为一名大学生要比非贫困家庭的孩子要付出更多的的心理能量应付家庭责任和各种压力。在遭遇应激事件时,由于相对缺乏社会支持资源[6],他们独立性、创造性和果敢性较强的人格特质就决定了他们相对的内控和采用选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这在他们的成长为一名大学生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强化,以便能适应新的环境。而非贫困大学生相对较弱的独立性、果敢性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由于有相对丰富的社会支持资源可以利用,在遭遇应激事件时选择逃避和依赖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几率要比非贫困生大。因此非贫困大学生相对外控和缺乏积极应对的认知行为模式就会得到比贫困大学生更多的强化,这可能是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内外控和应对方式上差异的原因。�
  大量的研究证实个体的内外控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幸福感及个人成就等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贫困大学生内外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表明,贫困大学生内外控与积极应对正相关,与消极应对负相关。这说明内外控和应对方式的风格有着紧密地内在联系。研究结果支持特质应对取向的理论假设[7],即如果把内外控当作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变量,测量个体在这一维度上的差异可以预测他们后继的应对风格。根据Rotter[8]的观点,是否采取某种行动,主要取决于我们对这种行为结果的想法。按照心理控制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内外控看成是个体对个人能力、应激事件性质和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解释和预期的认知评价,那么应对方式就是应激事件作用于个体,个体在认知评价后采取的应对行为反应,内外控和应对方式其实是认知理论模型上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相对内控的人就会更自信可以控制情境,也就可能更多积极主动地采用如:找出不同方法、努力改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反之就可能会更多的选择如:幻想、逃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充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遭遇应激事件时,学会更加内控和选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应对 方式 大学生 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xueshenggerengongzuozongjie/2019/0404/5422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