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轴索损伤后遗症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

【www.zhangdahai.com--医生个人工作总结】

  摘 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我院近7年救治的5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因、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进行讨论。结果:50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诊治正确,40例(80%)抢救成功,10例(20%)死亡。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死亡率较高,早期诊治是其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颅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指头部遭受旋转加速性暴力时因剪切力而引起的以脑白质轴索弥漫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原发性脑损伤。在闭合性颅脑损伤死亡病人中占29%~53.5%,其临床特点为病情危重,昏迷时间长,伤残率和病死率高[1],至今临床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50例DAI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6至72岁,平均40.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5例,高空坠落伤8例,其他原因致伤7例。
  1.2临床表现
  患者入院时均处于昏迷状态,昏迷6~24h 的9例,昏迷24h~3w的21例,大于3w的20例。GCS评分3~5分16例,6~8分26例,9~12分8例。有瞳孔改变者23例,其中双侧瞳孔散大者11例,单侧瞳孔散大者12例。有呼吸改变者21例,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减慢或不规则。有中枢型高热者17例。一侧肢体偏瘫19例,双侧肢体瘫痪13例,四肢肌张力增高14例,双下肢病理反射阳性12例,单下肢病理反射阳性16例,有去脑强直表现者9例。
  1.3诊断标准
  我们以昏迷时间超过6h,无明确的中间清醒期,并具备王汉东等[2]提出的CT诊断标准中的一条以上即可明确诊断。本组病例患者均进行了头颅CT检查,CT表现出血灶单一的23例,其中位于皮质下的8例,位于第三脑室及胼胝体的4例,位于脑干的6例,侧脑室内出血5例。位于上述部位两个以上部位的27例。
  1.4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有40例采用保守治疗,主要措施有保持呼吸道通畅,脱水降颅压,亚低温冬眠,糖皮质激素及神经营养药物应用,注意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加强护理及营养支持,防治并发症,高压氧康复等综合性治疗。33例行气管切开术。10例出现血肿或一侧大脑半球肿胀,中线明显移位的患者,给予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和/或去骨瓣减压术。
  
  2结果
  
  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结果见表1。本组10例死亡患者中主要的死亡原因为枕骨大孔疝和小脑幕切迹疝5例,脑干功能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2例。
  
   注:GR:痊愈,MD:轻残,SD:重残,PVS:植物生存,D:死亡
  
  3讨论
  
  1956年,Strich首先提出大脑白质弥漫性变性的概念。1982年,Adams等[3]首先提出DAI的命名。其病理改变为脑实质,脑深部广泛的细胞轴索及神经纤维的断裂和损伤。常见的部位主要位于脑的中轴部分即:胼胝体、大脑脚、脑干、小脑上脚等处,多属于挫伤、出血及水肿。镜下可见轴索断裂,轴浆溢出,稍久则可见圆形回缩球及血球溶解含铁血黄素[4]。回缩球是DAI的特征性组织学改变[5,6]。CT表现为大脑白质和皮质之间,灰质核团和白质交界区,脑室周围,胼胝体,脑干及小脑散在小出血灶,多无占位效应,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和弥漫性脑肿胀[7]。国内王汉东等[2]提出了DAI 的CT诊断标准:①大脑半球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直径

推荐访问:弥漫性 诊治 损伤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yishenggerengongzuozongjie/2019/0314/1383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