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营”语境下的特色学校建构] 语境中的社会建构

【www.zhangdahai.com--环保公文】

  摘 要: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是一种强调差异性的个性化文化,其表征主要体现在风格独特性、整体统一性、形式标志性、成果积淀性、发展稳定性。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为例,全面剖析了学校“红色文化、绿色文明”办学特色在环境文化的打造、课程文化的建设及活动文化的开展方面进行的整体建构。
  关键词:文化经营;特色学校;红色文化;绿色文明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5-0070-04
  
  所谓特色学校,有学者认为“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优质品格和稳定风貌的学校”[1]。关于特色学校的核心特征,研究者认为是“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群体共同追求的,努力形成一套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学校文化模式”[2]。本文尝试以棠下小学为例,对其基于“文化经营”语境下的特色学校建构进行实证考量。
  一、“文化经营”语境的由来
  回溯学校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经验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以自身或他人的管理经验来经营学校,这是学校管理的初始阶段;第二是制度管理,学校管理者以系统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经营学校,学校经营侧重在制度的制订及完善,这是学校管理的中间阶段;第三是文化管理,学校管理者通过思想、信念、价值观、学校精神、学校传统、文化活动、文化模式等管理和经营学校,这是现代管理学所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学校经营模式,是学校管理的高级阶段。
  所谓“文化经营”,就是把一所学校的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把文化作为对办学的最根本的哲学思考,把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最关键设计,把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一项系统的、深层次的、高品位的建设工作长抓不懈。始终强化一种“学校文化”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意识,建构起统一的、贯穿始终的文化理念,建构起一套完善、科学的学校文化体系,建构起一套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文化模式,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和文化气象。就终极目标而言,文化发展的高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文化经营的质量决定学校办学的质量。
  二、特色学校的本质与表征
  (一)特色学校的本质
  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就是文化,一种强调差异性的个性化文化。理由有三:特色学校的差异性首先表现在文化选择的不同,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材是对历史和现存文化的有选择性的继承、生成及发展,学校在进行文化选择时,往往以我为主,在自身已有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和现存文化进行有意识的澄清和评估,进行有倾向性的同化、吸收,重新建构自身独有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选择的差异从源头上决定了特色学校的本质不同;特色学校的差异性其次表现在文化核心的不同,特色学校的根本性差异应是学校的价值观,而价值观正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所谓学校价值观,“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学校全体或大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学校意义的终极判断”[3]。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每所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和办学路径,决定每所学校的本质性差异;特色学校的差异性再次表现在文化品牌的不同,所谓品牌,就是学校“着眼于社会需求,挖掘本校的潜力和特长,将学校办出与众不同之处,对内以这一特色为新的起点,对外以它为‘卖点’,为学生和其他社会公众提供新内容和新水平的服务”[4]。因此,笔者以为,特色学校的构建,从根本上说是学校特色文化的构建,唯校本文化之特色,方显学校之特色。
  (二)特色学校的表征
  所谓“特色”,笔者以为,就是在文化经营的语境下,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的个性化操作风格。因此,所谓“特色”,它不应是一个中性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与众不同就是有特色。特色应是一个褒义概念,它涵含着是一种成功的或合乎规律的办学风格或办学模式,所以特色学校的表征应体现为五点:一是风格独特性,特色学校的办学风格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引下的刻意追求,它的表现是独有的、特别的、不同一般的;二是整体统一性,特色学校的办学风格体现为内在的文化价值追求与外在的表现形式有机统一,浑为一体,不可割裂;三是形式标志性,特色学校往往代表着特定形式的办学追求和发展方向,代表特色发展方向的较高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示范性;四是成果积淀性,任何特色学校的形成都经过了不断的比较、筛选,其成果的呈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积淀加厚的过程;五是发展的稳定性,特色学校在历时性上代表着某种办学风格的发展趋势,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是昙花一现,朝三暮四的。
  三、广州市棠下小学特色学校的个案构建
  (一)特色学校构建的基础
  每所学校地理历史环境的先天差异和社会化教育探索发展的后天不同,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了可以进行个性化操作的资源与空间,为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化建构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棠下小学自1929年开办以来,83年的办学历史,积淀和凝聚了一批独有的文化资源,为特色化学校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伟人的足迹。上个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朝鲜国金日成首相先后视察过棠下小学所在地――棠下村,伟人的足迹和伟人到访的点点滴滴成为了当地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2.两棵珍贵的芒果树。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同志接见来访的巴基斯坦友人,客人送给毛主席一批珍贵的芒果树苗。1968年,毛主席视察棠下10周年的时候,毛主席委托中央办公厅将其中一部分送给棠下。棠下人民对此倍加珍惜,把它们栽种在驻村部队营地上。1974年,棠下小学新校园建成,又将其中的两棵芒果树移栽到原校门口两旁。棠下人民怀着感恩的心,对这两棵芒果树悉心呵护,把它们作为棠下小学传统教育的“活教材”,让优良传统代代传。
  3.友谊树。1993年12月8日,毛主席的故乡湖南韶山市韶山学校的师生代表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来到毛主席曾经视察过的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下村,亲手为芒果树培上韶山泥土,浇上韶山水。并与棠下小学师生联欢,在棠下小学校园里共同栽种了象征着友谊的榕树,起名为“友谊树”。自此,棠下小学便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学校结为“兄弟连”,开展了“手拉手,心连心,共成长”的系列活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二)特色文化理念的提出
  特色学校的构建,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进行个性化操作。2004年棠下小学新一届班子利用创建广东省绿色学校契机,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决定把学校原有的“红色传统教育基地、绿色环境教育基地、习惯养成教育基地和社区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有机整合起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红色文化,绿色文明”这一特色文化理念。
  1.“红色文化”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棠下小学提出的“红色文化”,旨在充分利用本校的红色文化资源,倡导和推行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激励学生成人成才。
  2.“绿色文明”
  所谓“绿色文明”,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的文明形态,也是一种人文精神,体现着时代精神与文化。它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又反对自然中心主义,而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保持动态平衡为中心,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地双赢式发展。21世纪是呼唤绿色文明的世纪。绿色文明包括绿色生产、生活、工作和消费方式,其本质是一种社会需求,这种需求是全面的,不是单一的,它一方面是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是要满足人类持久的自身的生理、生活和精神消费的生态需求与文化需求。它是一种以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棠下小学提出的“绿色文明”, 旨在利用社会和学校进行和各类各样绿色教育,倡导和推行的环保理念、勤俭意识、协调可持续发展意识、共生共荣理念,培养的是符合现代全球化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的负责任的现代小公民。
  3.“红色文化”与“绿色文明”的关系
  “红色文化”所倡导和推行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培养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绿色文明”所倡导和推行的环保理念、节约意识、协调可持续发展意识、共生共荣理念,培养的是符合现代全球化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的负责任的现代公民。因此,棠下小学特色化构建,就是要探索把“红”与“绿”有机统一结合起来,相互交融,相互推动,良性化合,有机生成,共同培育一个“完整”的人,为小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
  (三)“红色文化,绿色文明”特色学校的实践操作
  1.学校环境文化的打造
  环境打造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基础。学校利用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筹建了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室。2006年12月26日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室正式落成并面向社会开放。纪念室正门外是毛主席送给棠下人民的两棵珍贵的芒果树。纪念室内部共分为《成长篇》、《伟业篇》、《幸福篇》三个室,主要介绍毛主席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及当年视察棠下的情景,记录了棠下人民缅怀毛主席的大事记。各室内还设有实物展柜,共陈列文物60件、图片93张、文献24件,其他物品33件。该室成为了棠下小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学校创建了17个以伟人命名的英雄中队,并举行了“英雄中队”授旗仪式,在每个英雄中队教室门口的墙壁上镶上“英雄中队”牌,在课室和图书室里专设红色教育图书角。此举意在激励全体队员:“学永远的丰碑人物英雄事迹,走永远的丰碑人物人生道路,举永远的丰碑人物光荣旗帜,做永远的丰碑人物精神传人”。
  与此同时,学校把环境文化的打造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将红色文化、绿色文明教育和全国十一五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子课题研究有机整合起来,通过宣传橱窗、宣传板报、环保宣传标语、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等,营造浓郁的绿色氛围,并创建了以生态园、绿色文化长廊和课堂三位一体的绿色教育基地。
  2. 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校本教材开发小组,开发出《伟人的足迹》和《思品与习惯》两套校本教材。《伟人的足迹》分为《成长篇》、《伟业篇》、《幸福篇》,于2006年9月正式进入课堂。《思品与习惯》则将环境教育知识编入教材,为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供了保证。与此同时,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渗透“红色文化”“绿色文明”的理念,并写进各学科教案之中,特别是思想品德、语文、科学、社会等学科还制订出明确的教育目标,实施有机整合。
  3.学校活动文化的践行
  活动践行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此,学校开展了“追寻伟人足迹”主题系列活动,邀请曾五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棠下原村委会主任钟叙本爷爷来校园给全校师生讲革命历史故事,让学生跟随钟爷爷的脚步,沿着当年毛主席视察棠下的路线,踏着伟人的足迹,参观了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馆和试验田,倾听钟爷爷回顾当年的情景,讲述当年的故事;开展了“红色记忆驻校园,丰碑人物记心中”的系列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十个一”育人工程:建一个“英雄书屋”,设一个“英雄角”,出一期“英雄板报”,读一本“英雄书”,唱一首“英雄歌”,看一部“英雄电影、电视、记录片”,举行一次“英雄故事会”,组织一次“学英雄主题班队会”,写一篇“学英雄心得体会”,办一份“学英雄的手抄报”,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2006年,棠下小学课题《追寻伟人足迹》荣获全国少工委举办的“民族精神代代传”优秀课题评比一等奖。
  与此同时,学校结合校本教材《思品与习惯》,系统地开展环境教育。教育学生从关注社会的大环境问题,到关心身边小环境问题,如努力开展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生活、绿色购物和环保饮食等。通过系统的环境知识学习,形成绿色理念,内化环保行为,师生逐步形成了健康、省资源、省能源、低污染的绿色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学校还从社区生态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思考,组织学生开展了“棠下社区的变迁与环境的关系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棠下的变迁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三至六年级学生分别以“棠下小学的变迁看环境的变化”“棠下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棠下社区生存环境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棠下社区居民结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四个专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同学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棠下几十年的环境变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从棠下居民的生活环境、居民结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迁、校园的变化等多个角度感受环境的变化,增强了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的种子悄然植根于师生的心里,并内化成一种自觉行为。
  
  目前,棠下小学的《学校特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获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正式立项。课题研究主要以“红色文化、绿色文明”为主线,积极探索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式。有理由相信,棠下小学一定会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取得具有校本意义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任顺元.《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第5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鲍玉琴.关于创办特色学校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4期.
  [3]赵中建.《学校文化》.第30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3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 广东广州 510665)
  责任编辑 王清平

推荐访问:语境 建构 经营 文化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huanbaogongwen/2019/0317/1805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