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 戴恩来教授运用温阳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

【www.zhangdahai.com--计生公文写作】

  摘 要:戴恩来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以肾精虚损、肾阳虚衰为疾病发展过程的主要病机,治疗当以温肾益精为主,随症加减,举验案一例。�   关键词:戴恩来教授;温阳法;慢性肾衰竭�
  
  戴恩来教授从事肾脏病工作十余载,诊治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随戴教授门诊,颇多受益。现将戴恩来教授运用温阳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介绍如下。�
  
  1 慢性肾衰竭以肾阳虚衰为主要病机�
  
  肾主藏精,肾所藏之精包括肾阴和肾阳,又称元阴和元阳,为一身阴阳的根本。精可化为气,即为肾气,由肾阳蒸化肾阴而成,“无阳则阴无以生”,可见肾阳主导着肾中精气的气化,肾阳充盛,肾气才能旺盛。又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阳气旺盛,才能保证各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以及精、气、血、津液的化生、运行。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张景岳《类经附翼》中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阳气。”李中梓《内经知要》中也提到:“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在于人者,亦为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由何生?食由何化?与天无日等矣”。反之,“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而况无阳乎?故阳唯畏其衰。”故《中藏经》说:“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可见,阳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与否。�
  慢性肾衰竭多由慢性肾病日久不愈发展而来,其病位在肾。治疗过程中,长期运用抗生素、细胞毒类药物、中药清热解毒药物是损伤阳气的重要因素。戴教授认为,从中药性味分析抗生素,多属苦寒之品,而细胞毒类药物则是大苦大寒,苦寒之品最易损伤阳气,长期滥用此类药物,必然损伤元阳。可见,当慢性肾病发展至慢性肾衰竭时,已成肾阳虚衰之本。加之使用激素,激素属辛燥大热之品,长期使用,先耗伤肾阴,继而阴损及阳,导致阳虚。慢性肾衰竭多因外邪侵袭、饮食内伤等加重阳气的虚损。另外,过量使用大黄制剂等,大黄大苦大寒,《本草纲目》认为:“其性苦寒,能伤元气”,长期使用,大寒伤阳,使本已虚损之阳气更加虚衰。由此可见,慢性肾衰竭在发病及发展过程中,肾阳虚衰是其主要病机。�
  患者临床多见水肿、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甚者四肢厥冷、脘闷纳呆、食少呕恶、神疲乏力、贫血等。肾阳虚衰致水饮不化,水湿内停,发为水肿;腰为肾之府,阳虚则寒,故可见腰膝酸软、畏寒怕冷;肾阳虚日久,命门火衰,阴寒独盛,故见四肢厥冷;火不生土,脾阳虚衰,运化无力,可见脘闷纳呆、食少呕恶;化源不足,气血虚少,可见神疲乏力、贫血;有些患者见口干、发热、五心烦热等,一方面是由于阳气虚衰,阳虚则阴盛,阴盛格阳,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平衡破坏,阴阳不能交通,虚阳浮越,根本在于肾阳虚衰。另外,临床患者表现此类症状的,辨证确属阴虚有热或实热者,当对证施治。�
  
  2 慢性肾衰竭治以温阳益肾为主�
  
  戴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为进行性恶化,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中医治疗应始终抓住阳气虚衰、肾气不足这一根本,治疗以温补肾气为主,以减缓肾功能恶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认为本病乃阳虚阴盛为患,故治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选用金匮肾气丸为主方化裁,“肾气丸”方首载于《金匮要略方论・卷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明・赵献可认为:“是方也……能于水中补火,所以能益火之原,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矣。”本病患者病程较长,阳虚表现较重,多见阳气虚衰,阴寒独盛。《中药学》认为“附子能挽救散失之元阳”,《本草汇言》认为:“附子回阳气……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故加重方中制附片用量,用制附片30~90g,先煎1小时,以30g为基础,随阳虚表现的加重和病情的发展以30g递增,温补阳气,通阳散寒;肉桂3~10g,小量用以引火归原,量大则与附片共奏益火之源之功;熟地20g、山药20g、山萸肉20g,改泽泻为泽兰20g,茯苓20~30g,丹皮10g,全方共奏温阳益肾之功。其中,大剂量使用附子是戴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特色。�
  加减化裁:兼有表症者加防风、蝉衣各20g;湿甚加生苡仁30g,藿香、佩兰各10g,或苍术15g;痰湿内盛者,加姜半夏15g、竹茹15g,细辛10~30g,甚者加南星15g;下焦湿热者,减制附片、肉桂用量,改熟地为生地15g,加土茯苓、赤小豆各20g,车前子15g(包);血瘀则合桃红四物汤加柴胡10g、郁金15g,甚者加三棱、莪术各10g;痛者加炒元胡15g,制乳没各6g;全身水肿明显者合四皮饮加浮萍20g“提壶揭盖”,车前子20g(包)。�
  
  3 病案举例�
  
  花某,女,71岁,退休。2006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慢性肾衰竭病史一月余。 2006年10月14日查Cr:402umol/L,症见: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恶寒身冷,全身浮肿,腰部冷困,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麻木,冰冷,小便量少,心烦发热,纳差,舌暗苔白,脉沉弱。四诊合参,辨证属肾阳虚衰、气虚血瘀。治以温阳益气化瘀。处方:制附片30g(先煎)、干姜30g、熟地20g、山药20g、山萸肉20g、茯苓30g、生黄芪30g、党参15g、泽兰15g、丹皮10g、怀牛膝15g、车前子15g(包)、仙灵脾30g、丹参15g、当归10g,、补骨脂10g。随症加减治疗,附子用量渐加至80g,一个月后复查肾功Cr:370 umol/L,无明显不适症状。�
  本患者年高体弱,肾精不足,临床表现呈虚寒之象,心烦发热,则是寒盛格阳、虚阳上越的表现,故在治疗本患者的过程中,附子逐渐加量,至病人自身汗出,阴寒消融,阳气来复。服药后,肾功检查Cr降低。继续治疗至今,多次复查肾功示Cr在290~300umol/L之间,至此患者症状缓解,病情稳定。�
  (责任编辑:杜 靖)

推荐访问:法治 教授 经验 肾衰竭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jishenggongwenxiezuo/2019/0318/2030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