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_朱熹论气功

【www.zhangdahai.com--计生公文写作】

     一、主张“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朱熹曾对他的学生郭得元说:“人若于日间,闲言语省得一两句,闲人客省得见一两人,也济事。若浑身都在闲场中,如何读的书?人若逐日无事,有见成饭吃,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他还说:“读书须是精力至之。曰亦须是聪明。曰虽是聪明,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他还说:“某初疑解春秋干心静甚事,后来方晓,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
  从朱熹的上述几句话中可见,他认为平时闲话少说,闲人少见,半天静坐,半天读书,学力自可上进,精力自可充沛,智力自可大增。例如,他初认为孔子写的《春秋》与心静无关,但后来见到他师爷罗从彦上山住二三年后再讲《春秋》更透彻,才晓得心静的重要。
  以后,他常提出静以求学,这种言论不断出现,兹举三五例如下:
  他说:“始学工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已定,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也有个安顿处。”其大意是静坐求学的一种工夫,立意决定求静,则杂念(“逐物”)即使发生亦可收回,使之安顿下来,以利求学。
  他又说:“读书闲暇且静坐,教他心平气定,见得道理渐次分晓,这个却是一身总会处。”其大意是静坐才能使人心平气定,钻研理论才易见分晓,才能致知格物。所以他明确指出:“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
  他还说:“心于未遇事时,须是静,及至临事方用便有气力。如当静时不静,思虑散乱,及至临事已先倦了。一闲时须是收敛定,做得事便有精神。”这说明朱熹不仅强调求学要练静坐,而且即使是平时待人处事,也应静中蓄锐,以便有精神应付一切。
  朱熹深知静的重要性,所以他反复多次教导弟子时强调说:“看文字罢,且常静坐”,“亦不必终日读书,或静坐存养亦是。”
  二、晚年崇尚佛道气功
  朱熹虽然以维护儒家正统而名闻古今,人称“朱子”,俨然是孔子、孟子的一代传人。但由于他自幼即受佛道影响,念念不忘静坐养生和练气功。
  他曾对黄子耕说:“病中不宜思虑,凡事可且一切放下,专心存心养气为务。但伽趺静坐,目视鼻端,注心脐腹之下,久自温暖,即渐见功效矣。”他劝人有病要放下一切去养气,要像佛家那样盘腿坐,要像道家那样意守丹田,看来他对佛道两家气功是很有研究。
  朱熹晚年一改儒家立场,一反常态,坦然归依佛道了。他劝其弟子兼挚友蔡季通说:“《春秋》无理会处,不须枉费心力。吾人晚年只合爱养精神,做有益身心工夫,如此等事便可一笔勾断,不须起念。尽教它是鲁史旧文,圣人笔削,又干我何事耶?”他公然表示对孔子的《春秋》可以“一笔勾断”,“干我何事”,“不须枉费心力”,而要“爱养精神”,“做有益身心工夫”。
  他还说:“古人一去心不传,举世谁复知其天。奔趋嗜欲名利境,浩荡势若飘风旋,嗟予慨此其已久,矧复痼疾霾云烟。禅关夜扣手剥啄,丹经书诵心精专。十年齐楚得失里,醉醒梦觉今超然。”此诗明确坦露了他的人生哲理已不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了,而是忏悔自己一生奔忙于名利场,回首要在夜间盘腿静坐,采用佛家手印,白天专心诵道家的“丹经”,十年一梦,已“超然”于世了。
  朱熹为了深入研究道家的《周易参同契》和为了窥探道家气功的奥秘,曾与他的弟子蔡季通“相与订正《参同契》,终夕不寐”。他还著有《调息箴》,介绍了他练功的经验和功法。例如在《调息箴》里说:“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静极而虑,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氤氲开辟,其妙无穷。孰其尸之,不宰之功。云卧天行,非予敢议。守一处和,千二百岁。”此文不仅具体介绍了功法,而且讲述了他练功入静的绝妙快感。“守一”指精神专一,一呼一吸,真气流动犹如春鱼秋虫蠕动,其妙无穷,充分说明他的功力已经不浅。
  从朱熹一生对气功静坐的认识和实践经验来看,他早年主张学生要练静坐,增益脑力,以利求学。这从现代生理学来看是正确的。但他晚年为成仙得道而练气功,则是不可取的。

推荐访问:朱熹 气功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jishenggongwenxiezuo/2019/0321/2636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