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儿血糖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呼吸是

【www.zhangdahai.com--党风廉正工作总结】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儿血糖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56例危重患儿进行血糖监测,同时对各脏器功能进行监测,轻中度高血糖采用限糖治疗。重度高血糖患儿随机分成2组,限糖治疗组(20例),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组(20例),观察血糖下降速度及预后。结果:发生高血糖90例,患病率为57.7%。血糖值越高器官功能障碍越多,病死率越高。重度高血糖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组血糖下降快,病死率较未用胰岛素治疗组低。结论:危重患儿病情越重,血糖水平越高,器官障碍数越多,病死率越高,而重度高血糖组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可有效阻止血糖进一步升高,减少危重患儿病死率。
  关键词:危重患儿;血糖水平;预后
  中图分类号:R446.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438-03
  
  危重症患儿均有应激反应参与,存在着广泛的代谢紊乱,尤其应激性高血糖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已被临床医生广泛重视,为了解危重患儿血糖水平与病情预后关系,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对收入监护室的156例危重患儿进行血糖监测,并试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患儿,在入院24h内应用危重症评分法进行评分,把≤80分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入院前静脉补糖、糖尿病及正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共156例,其中男89例,女67例。发生重度高血糖(>15mmol/L)共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6月9例,男5例,女4例;0.5~1岁7例,男5例,女2例;1~2岁13例,男8例,女5例;2~5岁6例,男4例,女2例;>5岁5例,男4例,女1例。单个器官功能障碍38例,2个器官功能障碍30例,3个器官功能障碍16例,4个器官功能障碍6例。
  
  1.2监测方法
  入院时采用美国强生公司GluCOTREND(r)2血糖仪进行外周血微量血糖监测。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6~8h各测血糖1次,严重高血糖(>ISmmol/L)2~4h测1次,直至血糖维持在正常高值(5.0~6.7mmol/L)为止。血糖≥7.0mmol/L诊断为高血糖症。
  
  1.3治疗方法
  轻中度高血糖(7.0~14.9mmol/L)50例,采用限糖治疗(即停用糖输入或仅输入葡萄糖4~6mg・kg-1・min-1),重度高血糖(>15mmol/L)40例,20例仅限糖设为对照组,20例除限糖外还采用小剂量胰岛素(RI)治疗,设为治疗组,给予RI0.05~0.1U・kg-1・h-1微泵输入后根据血糖值增加或减少泵入的速度,当血糖≤16.9mmol/L加用2.5%葡萄糖液,停止泵入RI,开始皮下注射RI 0.1~0.2U/kg,当血糖降至10.1mmol/L,停用RI,两组患儿均未禁食。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 果
  
  156例危重患儿中,发生高血糖90例,发生率57.7%,轻中度高血糖组(50例)入院时血糖值为(9.89±2.93)retool/L,住院6~8h复查血糖值为(7.26±1.04)mmol/L,有24例恢复正常,占48%,住院24h复查血糖为(6.33±42.56)mmol,又有15例恢复正常,24h血糖正常共有39人,占78%,剩余11例轻中度高血糖,其中24~48h内自动出院8例,死亡3例。重度高血糖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入院时、第24h、第72h血糖值(见表1),两组入院时血糖值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组,血糖下降快,住院24h两组血糖下降值分别为(7.09±1.07)mmol/L与(7.80±0.39)mmol/L比较(P15mmol/L时病死率达42.5%;提示血糖水平与病情预后密切相关。
  有资料表明应激状态下,强烈刺激使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分子代谢激素分泌异常增多,即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升高,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皮质醇分泌增加促进糖原分解和异生,虽然胰岛素分泌增加,但因组织胰岛素的拮抗,使组织对其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血中糖异生增加,胰岛素相对降低或胰岛素拮抗等使血糖升高,产生应激性高血糖。缺氧使受体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加之血中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及皮质醇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升高。应激状态下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因周围组织中产生胰岛素拮抗物质增多,使其降低血糖的作用削弱,因此出现高血糖和高胰岛素同时存在的不协调现象。Bhisitkul研究了儿科重症监护室危重儿应激性高血糖的原因,发现除与疾病的严重性有关外,静脉补液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抢救危重患儿过程中,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严格限制外源性葡萄糖的摄入,必要时可使用平衡盐溶液或去氧葡萄糖。 Schumann报道输入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危重患儿应激性高血糖可能有效。本资料表明胰岛素治疗组患儿住院24h血糖下降值为(7.09±1.07)mmol/L,住院72h血糖下降值为(4.88±0.46)mmol/L,病死率为2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临床抢救危重病例时,既要积极消除致病因子的刺激,又要注意调整机体内环境的平衡,才能获得满意效果,应用胰岛素组血糖较早维持在正常范围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责任编辑 王慧瑾 高莉丽]
  
  HIV感染合并颅骨外板结核一例
  
  申正阳 陆柳求 林 中 吴利荣 赵小明
  关键词:HIV颅骨外板;结核
  中图分类号:R529.2;R51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440-0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6岁。因头顶部肿块进行性肿大五个月入院。患者5个月前左额顶部出现“黄豆”大小瘤,逐渐长成“鸭蛋”大肿块,伴有局部发热、肿胀、疼痛,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经门诊治疗无效,以“头顶部肿块原因待查(脓肿?)”收入院。体检:体温36.4℃,脉搏86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10/70mmHg,体重58kg,慢性病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平软,肋下未触及肝脾,阴茎龟头可见数颗菜花样赘生物。头左侧近颅中线额顶部可见5cm×5cm肿块,边界清楚,质软,触之有波动感,轻度压痛,不活动,未见肿块有红、热等局部炎症反应。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3.56×1012/L,白细胞7.8×109。/L,中性粒细胞0.72,血红蛋白130g/L,血沉42mm/h,痰检抗酸性杆菌阴性。头颅X光片示额部近冠状缝处有1.5cm× 1.0cm边缘清晰的低密度区,侧位片示额骨前方有1.4cm×2.0cm低密度区;头颅CT示位于额顶部与左前颞顶部交界处的颅骨可见到“切凹状”骨破坏区,此区边缘整齐,中央可见小斑状高密度影存在,局部已累及颅骨内外板,周围软组织肿胀、溃疡形成,硬脑膜影增厚并形成伸向颅内的隆突。胸部X线示左肺尖浸润型结核及左下胸侧壁包裹性积液。病理诊断为颅骨外板结核。患者有3年静脉吸毒史,经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血样进行HIV抗体检测,确证为HIV抗体阳性。本例诊断:HIV感染合并肺结核、颅骨外板结核。治疗:①采取国际抗痨标准实施初始给药全程督导治疗方案(2H3R3Z3/2H3R3);②实施颅骨结核病灶清除术,清除病灶内死骨和干酪样物质,用链霉索冲洗并填充骨坏死腔。经8个月抗痨治疗后,颅骨外板结核病灶未见扩大,左肺尖结核病灶完全吸收。
  
  2 讨 论
  
  本例有静脉吸毒史、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可诊断为HIV感染者。颅骨外板骨破坏区经病理诊断为颅骨外板结核,且胸部X线示有左肺尖浸润型结核,可确认颅骨外板结核源于肺结核。因此,本例诊断为HIV感染合并肺结核、颅骨外板结核成立。据资料报告,肺外结核发生在骨与骨关节者多为脊柱,约占50%,其次是膝关节、髋关节与肘关节。好发部位常见于负重大、活动多、易于发生创伤的部位。本例结核病灶位于颅骨外板,实属罕见。结核病是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之一,由于艾滋病病毒使机体免疫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免疫力降低,因而造成机体广泛性损害,发生各种相关性疾病。目前,HIV感染在我国处于低流行态势,但在局部地区接近高流行线。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如发现有流行病学史的罕有感染病例出现,尤其是在高流行区,应对患者进行HIV抗体检测,避免误诊或漏诊,同时,接诊医师应按规定程序履行登记报告义务。
  
  [责任编辑 王慧瑾 邓德灵]

推荐访问:危重 预后 血糖 病情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dangfenglianzhenggongzuozongji/2019/0324/3359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