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成因】论述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

【www.zhangdahai.com--其他工作总结】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的一个普遍现象,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特殊,心理存在各种问题。本文针对其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9-02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地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1 家庭因素
   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的基本经济需求,农民选择外出务工,由于父母的缺位造成家庭结构或家庭抚养方式的改变,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然而家庭教育功能在儿童的婴幼儿时期和青春期的身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1 家庭教育“缺位”:亲子关系失谐与父母榜样作用缺失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儿童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却不是家庭关注的中心,很多留守儿童情感心理被家人所忽视,他们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变化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然而亲子关系的失谐和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共同剥夺了留守儿童正常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改变了留守儿童社会学习的情境与过程。
  1.1.1 亲子关系失谐
   在良好亲子关系中,父母不仅要给予儿童情感支持还要鼓励子女情感表达,以此让子女们通过社会交往促成其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内化。若亲子关系失谐,子女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就难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困惑。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抚慰和呵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据我们课题组对赣州市部分农村中小学调查显示,在校学生中留守儿童有42%与父母分隔3年以上,最长的达10年,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主要方式还是通过电话,沟通的内容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占71.7%,其次是孩子生活、健康状况占17.2%,只有4.3%的父母会在谈话中了解孩子的思想情感,这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父母的普遍关注。
  1.1.2 父母榜样作用缺失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儿童的观察学习中榜样具有重要作用,父母作为其生活中的“最重要他人”,是最重要的模仿榜样。通过父母榜样作用,儿童可以随时看到和亲身经历父母如何给予自己的关爱,家人如何相互安慰和支持,并且模仿、强化这类亲社会行为,在潜移默化的互动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类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有意或无意地将这类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融入自己行为结构之中。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可以模仿的清晰的榜样形象以及父母对其亲社会行为的评价、奖励和强化,人为地剥夺了他们正常社会学习过程,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判断,影响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然而此时若不良同伴群体替代了父母的榜样作用,将自己一些消极思想以及一些诸如抽烟、喝酒、进网吧、看不良录像、逃学和打架等不良恶习带入并污染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学习过程。留守儿童受到同伴群体的感染,在与他们交往过程中不断模仿、强化这类恶习,从而导致自身误入歧途并影响自己正常社会化。
  1.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的教育方式是留守儿童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决定了其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农村留守儿童所受到的教育不仅来自父母也来自现有监护人。但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不管是父母还是监护人在教育方式上均存在一定的误区。
  1.2.1 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漠不关心和物质满足
   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教育采取放任自流和漠不关心的教养方式,很少与子女进行沟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社会化非常不利。由于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长期不能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心理上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往往采用通过金钱、物质上满足儿童的需要来对其进行补偿的错误教育方式,这极易使子女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因此物质上满足并不是儿童健康成长全部需要,父母还应关注他们精神心灵上的需要。
  1.2.2 监护人对儿童的教育方式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4种监护类型主要以隔代监护型和“单亲”留守型为主。
   隔代监护的祖辈对儿童教育方式出现两个极端:打骂和溺爱。在父母不在家的情况下,祖辈们承担着很大的压力,他们不仅要辛苦劳作完成家中的全部农活和家务活,还要承担起照料孙辈的责任,生活上的压力让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上没有足够的耐心,一旦孩子们淘气、顽皮、不听管教,就会采取简单的打骂方式,语气用词上不会注意孩子们的感受,这极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还有一部分祖辈对孙辈过度溺爱、骄纵儿童,导致要求放松和原则失效,易使儿童缺乏自我约束力,养成刁蛮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单亲”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方式过于严格。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很高,为了不让孩子再走他们的道路,都希望子女能够在家好好学习,将来有一个好的出路,因此对子女学习上要求非常严格,但父母一方外出后,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便承担起督促孩子学习的“重担”,再加上外出配偶的嘱托,使得他们对孩子管束过于严格。当子女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便指责、批评他们,限制孩子们玩乐的自由,结果是许多孩子由于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又不敢公开与父母冲突,所以把不满压制在内心里,极易促使留守子女们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2 学校因素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失谐所带来的家庭教育的“缺位”。但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等多方面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也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2.1 学校软、硬件条件薄弱
   虽然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以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在赣州市部分农村中小学中试点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以及“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甚至还有个别学校由政府投入重资打造寄宿制农村留守儿童学校,但这些都只是典型,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基本不具备如此条件,软、硬件设施薄弱。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较差,教师整体学历偏低,基本维持在中专水平,极少有大学学历,甚至还有部分年长的带教教师,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现象、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及部分师德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时农村中小学校硬件设施欠缺,缺乏正规的操场和一些生活、学习配套设施。
  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限制,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很多教师一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就理解为思政、品德教育,即使有部分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很少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2.3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留守儿童是学校里一个弱势群体,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关爱。由于农村中小学老师和领导也是生活在农村周边,对家长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学习现象已司空见惯,很少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尚未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因而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也不够。学校缺乏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的监督管理机制,加上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对问题学生难以管理。
  2.4 农村学校教育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虽然目前社会广泛宣传现代素质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得到发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是以“知识多少和智力高低”占支配地位,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学校不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成绩的好坏以及升学率决定一切,加之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根本没有条件建造体育设施供学生体育锻炼,甚至部分学校根本就不开设体育课,更别谈有专业性的艺术教师教学生唱歌、跳舞等,学生除了烦闷的学习毫无丰富精彩的课余生活,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据我们调查所知,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班级学生数偏多约有50-60人,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心理状况特别是留守儿童情感心理需求更加无法顾及。�
  3 社会因素
  3.1 庸俗的大众媒体腐蚀儿童的心灵
   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性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在父母外出务工后,父母的缺位对孩子的监管和控制的弱化为留守孩在不良文化熏陶下的不良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农村由于缺乏社区娱乐活动,电视、网络这些媒体可能对留守儿童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虽在农村不普及,但它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影响已逐渐显现,虽然在农村没有网吧,个别同学便利用周末时间借故去镇上网吧一玩就是一整天。在我们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在其课余生活主要闲暇活动就是看电视、去网吧或游戏室、打牌和同伴玩耍,且这些活动所花费时间比例大约分别为70.2%、8.6%、4.3%及16.9%。一些网络游戏、影视、书刊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不仅让部分留守儿童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也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3.2 政府部门以及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
   留守儿童是一个系列性问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共同协调管理,部分地方政府分工细化,各自只负责自己份内事,教育、政法、文化等部门不能有机协调起来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地方政府对网吧、游戏室等娱乐活动场所监管力度不够,不能有效禁止未成年儿童的进入;对整治色情文化市场力度和措施不足;对青少年暴力违法犯罪估量不充分不能做到有效预防。
   一些农村基层组织根本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对一些农村中散布的诸如“读书无用”等不良言论和盲目攀比、金钱至上的不良风气不能有效制止,对一些聚众赌博行为不加以劝阻甚至个别干部自己也参与其中,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到为留守儿童建设业余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 刘霞,赵景欣等.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J] .中国教育学刊,2007.6:7-20.�
  [2] 刘红.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年4月第24卷第4期.�
  [3] 马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
  
  �
  (接第1868页)
  但是,公共卫生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更加严重,对社会的影响更大。公共卫生条件差,易导致食品污染,包括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所以食品安全就无从谈起了。�
  4 总结
   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只有安全的食品才有高水平的公共卫生环境。优质的公共卫生环境也是食品安全的保障。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计。当前,中国各地都有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但基层还不健全。总之,自2009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有所改善,但是盘点2011年,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出现,说明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依然严峻,改善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邓海燕。食品安全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肉品卫生。2003;10。�
  [2] 王小莉。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及对策。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13(3):209-211。�
  [3] 王迎秋,李肖红。郑州市2008年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9):104-107。�
  [4] 景钦隆,毛新武,何洁仪,等。2006-2008 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分析。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22(2):160-164。�
  [5] 卫生部拟将食品安全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生命科学仪器。 2011;9。

推荐访问:儿童心理 成因 留守 浅析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qitagongzuozongjie/2019/0417/8160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