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分水岭梗死42例临床分析_脑分水岭梗死

【www.zhangdahai.com--学校工作总结】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病因与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方法 分析42例经头CT或MRI证实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对于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首先要注重病因治疗,大多数预后较好。结论 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生是脑低灌注与微栓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通过TCD及头CTA检查,尽早发现严重狭窄的血管,积极处理,以预防脑分水岭梗死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病因与发病机制;TCD及头CTA
  
  脑分水岭梗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它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边缘带缺血造成的梗死。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梗死部位,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国外报道[1],其发病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国内报道[2],其发病率为2.6%~16.6%。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与影像学的发展,我们对该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将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2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男24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平均63.4岁,均经头CT 或头MRI检查并诊断为脑分水岭梗死,有高血压病史38例,未规律服药22例;高血脂病史32例, 未规律服药20例;有糖尿病史22例, 未规律服药12例;冠心病史13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病窦综合征1例,心功能不全1例。其中,发病时血压较平时明显下降30例,主要是因服降压药过量,呕吐,腹泻,入量不足,严重心脏病至心输出量下降所致。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有意识障碍5例,语言障碍13例,肢体活动障碍28例,感觉障碍14例,偏盲3例,不自主运动2例,Gerstman综合征3例。
  1.3 影像学检查 患者均行头CT或头MRI检查,显示皮质前型13例,皮质后型11例, 皮质下型18例。38例行TCD检查,单侧颈动脉狭窄11例,双侧颈动脉狭窄2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双侧1例,单侧大脑前动脉狭窄5例,双侧3例, 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其中,25例行头CTA检查,显示颈动脉狭窄11例,狭窄率超过50%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 狭窄率超过50%4例,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 狭窄率超过50%1例,椎动脉狭窄3例, 狭窄率超过50%1例,有2例为烟雾病,有1例血管未见明显狭窄。
  1.4 辅助检查 42例患者中,血脂升高者22例,血糖升高者18例。
  1.5 治疗 主要予以补液扩容治疗,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活血,脑保护等对症治疗,38例明显好转,4例效果欠佳,无死亡。
  2 讨论
  2.1 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存在着争议,最新研究表明:[1]脑低灌注与微栓子共同作用可发生脑分水岭梗死,且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当脑灌注压下降时,相应部位的侧枝循环开放发挥代偿作用。当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时,可以通过Willis环或颈外动脉系统进行代偿,但这种代偿在主要动脉供血区得到充足的供血时,并不能满足动脉末梢吻合区代谢的需要,使脑分水岭区的脑组织存在某种程度的供血不足,从而发生边缘带区的脑梗死。此外,下降的脑灌注压,可改变脑血流的方向和速度,易使微栓子到达血管分支末端,导致血流瘀滞。低灌注又不易使微栓子被冲走,从而导致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生[3]。本组患者中,颈部或颅内血管狭窄22例,占53%,发病时血压明显下降30例,占71%,为脑分水岭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而本组中血脂升高22例占53%,血糖升高18例,占43%,有高血压病史的38例,未规律服药22例,占58%,说明平时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不好,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形成狭窄,故危险因素的控制很重要。但对于高血压要注意平稳降压,防止突然出现脑灌注不足,而引发脑分水岭梗死。
  2.2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我们发现,各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表现与其病变部位相关,通过头CT或头MRI检查,我们发现新发的脑梗死病灶与临床表现是相符的。但是,TCD检查与头CTA检查显示TCD检测出的血管狭窄率较CTA低,考虑[3]主要是因TCD对颅外血管狭窄的检出率,尤其是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检出率低,且颈部血管狭窄50%的患者,TCD的检测结果与CTA的检查结果基本还是相符的。而影像研究表明,严重的颈内动脉疾病中, 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生率为19%~64%[1],故我们在临床上对于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及时查TCD及头CTA,尽早发现严重狭窄的血管,予以相应的治疗,防止以后严重的神经功能受损是很有必要的。
  3 小结
  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对于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首先要注重病因治疗,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是较好的。其次,要尽早查明血管情况,积极处理,以预防脑分水岭梗死的再次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Momjian-Mayor,Baron JC. The pathophysiology of watershed infarction i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ease:Review of cerebral perfusion studies. Stroke,2005,36:567-577.
  [2] 王新德,郭玉璞,谭明勋,等.脑血管疾病.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6-129.
  [3] 王雅娟,海英.脑分水岭梗死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6):703-705.

推荐访问:梗死 分水岭 临床 分析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xuexiaogongzuozongjie/2019/0412/7086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