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的急救中心设计:999急救中心和120区别

【www.zhangdahai.com--表态发言】

  急救中心应体现“急”和“救”两个字,除了要有先进的急救指挥系统,还要有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      中国的急救中心建设已经发展了很多年,而急救中心的设计才刚刚起步,还是一个新课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通过相关专家的讲述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我国急救中心建设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深感欣慰,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当前急救中心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深入思考。反映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则是社会需求激增和国家标准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急救中心已经从单纯的、粗放的院前转运变成代表政府职能的集医疗急救、灾难救援、医疗保障、危重病监护转运、急救车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据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吕传柱介绍,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和2000多个县级市大部分都建设了以城市为单位的急救中心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但是,急救中心建筑还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急救中心模式多样,造成了急救中心建筑标准不统一、空间设计不科学等问题。
  模式多样,标准不统一
  众所周知,急救中心担负着指挥调度、院前急救、急救培训、网络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同时,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一些发达城市急救医疗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急救中心建筑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据了解,相关标准《急救中心建设标准》(2008年报批稿)(以下简称“标准”)、《急救中心建筑技术规范》(200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等是一些专家近年积极探索的成果,但在具体实践中,因为种种原因,其指导意义仍相当有限。
  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原党委书记、急救专家李远建告诉记者:“我国的急救中心目前还处在发展早期,各地自定模式,主要有院前急救型、院前加院内急救型、指挥调度型和依托型等类型。院前急救型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急救中心,主要承担全市120指挥调度、日常医疗急救服务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急救网络建设与管理、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等任务。院前加院内急救型如沈阳等地的急救中心,除了承担全市日常急、危、重患者的现场抢救和途中医疗监护等院前急救,还提供院内急诊抢救为主的急救医疗服务。指挥调度型如郑州、广州等地的急救中心,统一受理“120”呼救,统一指挥调度急救车,但急救车及人员依托医院管理。依托型如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福建省急救中心,依托某家医院而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与院前加院内急救型相似,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一体化。”
  “在急救工作起步时期,这适应了当时的情况,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局面不利于全国急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普遍对院前急救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模式,我国也有必要尽快加强对统一模式的研究。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各地都在自行发展,有些已经制定自己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差别很大,加上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在具体建设中就显得有些混乱。”
  同样,有急救专家表示,院前急救的标准化、规范化不仅包括技术、信息等软件部分,还应包括建筑、装备等硬件部分。2007年,卫生部行业标准《救护车》发布,但是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还没有正式发布的国家标准。对此,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杨建国也期望国家能尽快制定、出台有指导意义的建筑设计标准。他说:“在急救中心建设方面,我国还缺乏像综合医院建设方面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之类的国家标准,因此就缺乏急救中心建筑的评价标准,很难评价一个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情况,不利于规范建设、科学发展。”
  随着急救中心建设的加速,建筑设计标准问题已经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时候。当然,在目前没有正式出台国家标准的状况下,很多相关专家在急救中心建筑设计方面仍进行了诸多探索,以期能给新建、改建的急救中心在功能设置、空间布局、流线设计等方面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指导。
  功能设置,根据模式类型设计
  因急救中心模式的不同,各地的急救中心的功能设置也略有不同。对此,李远建认为,院前急救型模式相对能够更好地体现急救中心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发展该模式,其他模式的急救中心也应逐步向这种模式转变。“标准”条文说明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指出“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业务用房主要包括指挥调度、业务、行政办公和后勤保障等用房。”
  *院前急救型和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选址首先考虑交通便利
  根据这样的功能设置,北京急救中心急救网络信息科主任关金宝认为,院前急救型和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在选址时要首先考虑交通方便,最好能临近两条道路,方便车辆快速出入。因此,可选择周围环境相对安静、与市中心有些距离的地方。在选址时还要考虑远离高压线路及其设施,避免强电磁场干扰,避免通讯信号的干扰。急救站的选址应设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方便就近急救。
  *新建的急救中心容积率最好小于1.5
  同时,作为“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包子翰教授表示,考虑到急救中心车辆较多,要保持道路畅通,新建的急救中心容积率最好小于1.5,这样相对占地面积较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大用地面积,便于规划总体布局,同时也为将来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地下停车库,至少有两个出入口
  还有专家提出,急救中心要合理设置功能分区,保证人车、紧急救援物质等流线清晰,尽量避免干扰。同时,要保证急救车出车的顺畅和便捷,并设有充足的回车场地。包子翰指出,如果建地下停车库,必须充分考虑紧急出车顺畅和便捷,至少要有两个出入口,并考虑一定数量的地面停车位。
  空间布局,重在细节
  关于急救中心的建设,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决策指挥能力,这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政府应急管理系统有效性的主要指标。因此,急救中心内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先进的指挥中心非常重要。它既能应对日常急救处理的需要,又能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进行大规模综合实时调度,从而实现对空间的全面控制,使反应时间缩短,提高整体快速反应能力。
  紧急救援其实是人在时间上和死神展开的一场竞赛。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戴志中告诉记者:“在医学上抢救时间有‘白金时间’和‘黄金时间’之分。所谓‘白金时间’是指从事故发生到急救不超过20分钟,‘黄金时间’则是指不超过1个小时。如果伤病员能够在‘白金时间’和‘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成功的希望就很大,如果过了这两个时段再进行抢救就困难了。”
  戴志中认为“急救中心必须体现‘急’和‘救’两个字,除了要有先进的急救指挥系统,还要有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即急救中心的空间布局必须按照功能需求进行规划和设计,而不是‘凭借经验随意建设’。有了合理的布局,急救中心就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反应时间,在每一个细节上为患者赢得时间,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打下基础。”
  �指挥调度用房,设在楼层最高层
  “规范”中表明,指挥调度用房应包括调度大厅、多功能指挥会议室、程控交换机无线机房、配线室、暗室、投影室、机房等,还应酌情设置工作人员更衣室、休息室、男女厕所、观摩台、资料室等空间。为了确保通讯的畅通、环境的安静,指挥调度用房应设在楼层的最高层。
  对此,作为“规范”主要参与人,李远建说:“指挥调度用房设置在最高层是比较合理的,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其安全性,特别是要保证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时能正常运行,否则指挥调度系统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其他部分的运行,影响紧急救援的效果。”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急救中心已经把指挥调度用房设在了最高层,但对于指挥调度用房,特别是指挥调度大厅的面积,仍然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只是凭借经验而设置。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杨建国认为:“急救中心建设指挥调度大厅,首先要确定服务人口数量和未来发展情况,其次确定一个指挥调度平台、一个指挥调度席位可以调动多少人口相适应的车辆,从而确定调度席位数,然后再根据一个调度席位大概6m2来确定指挥调度大厅的面积。这也只是我根据相关资料了解的一个相对合理的数据,因为没有国家标准,这个数据也就缺乏指导性。”
  另外,“规范”中关于指挥调度方面的呼叫处理系统、系统管理系统、基础保障系统以及供电与照明等都有一些规定。包子翰解释说,这些是根据一些急救中心建设实践科学整理出来的,对于新建、改建急救中心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设置培训空间,可配备创伤、复苏、危重症示教室
  急救中心不仅担负着紧急医疗救援的任务,还担负着向市民普及急救知识和提供急救培训的责任。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包晓青认为:“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在急救培训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设计、建设急救中心时必须充分考虑急救培训的空间。一般要配备创伤、复苏、危重症示教室,大教室、电化设备控制室,而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考虑到各地相关人员来此培训的需要,也可设置学员宿舍、餐厅等空间”。
  吕传柱在其相关研究文章中也认为,针对公众的急救普及是院前急救工作的一个重点,急救中心应该成立专门的培训部门,设置专门的培训用房,开设公众急救普及培训课程,如心肺复苏术、外伤急救、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等。他指出,急救培训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一部分,因此在建设急救中心时,要充分考虑培训用房的空间预留。
  据记者了解,当前不少大中城市的急救中心大多已经设置了培训用房,但是其面积几乎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一些中小城市以及县级急救中心很多都没有设置培训空间。因此,有急救专家表示,在未来急救中心建筑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急救培训的发展,“现在没有并不能说明不需要,更不能代表未来趋势”,所以要充分考虑其空间面积。
  �考虑车辆的流线及洗消空间,车库净高宜大于3.5m
  很多地方的急救中心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等指标都是根据救护车数量来确定的,即急救中心围绕救护车辆来运转,车库设计自然显得重要。特别是在院前急救型、院前加院内急救型和依托型等类型的急救中心建筑中,救护车车库设计关乎出车时间,关乎急救效果。
  设计过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包晓青说:“急救中心和急救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虑车辆的流线以及车库的设计。”据他介绍,因为按照每5万人配备一辆救护车的要求,很多急救中心还要添置车辆,所以地下车库和地上停车位要满足救护车现在需要,也要预留空间,以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同时,有条件的急救中心,还应该配备车辆洗消间、车辆维修车间。
  关金宝以北京市急救中心的车库为例:“这个车库建设较早,在当时来说,设计比较先进,到现在也能满足基本需求。但是,中心车库只有一个出入口,这一点显得有些滞后。出于消防的考虑,车库最好有两个不同方向的安全出口,并在车库内设疏散指示图表,疏散走道及楼梯间均应设事故照明。”他认为,急救中心地下车库的净高应充分考虑各种救护车的高度,包括急救车的天线,因此车库的净高要大于3.5m,同时车库最好邻近物资仓库,便于及时补充易耗物品。
  在北京市急救中心,记者在大楼西侧见到了新加建的车辆洗消间。据了解,这个在“规范”内车库用房中属必须配备的部分,在全国急救中心中还很少见到。“按照急救中心的功能需求,应该在建筑设计时就要考虑车辆洗消间的空间以及相关流线,但现实是很多地方没有,未来新建急救中心一定要考虑这方面的设计”,关进宝说。
  另外,考虑到救护车出车时间限制问题,急救中心的急救科办公室应临近车库,方便急救人员快速上车,“因为这是急救,是救人性命,必须越快越好”。
  �应急物资储备库宜建在一层,预留足够空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急救中心已经建立了专业的应急物资储备库,还有一些急救中心正在建设或计划建设。
  关于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天津市急救中心主任李金年深有体会。他介绍:“我们在建设新楼时,设计了应急物资储备库房,在一层,面积为137 m2,但现在来看,这个面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了,因此我们正在规划建一个1300 m2左右的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库。”应该说,当前很多急救中心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房都存在面积不足的问题,很多地方的情况甚至比天津急救中心更严重,所以新建、改建的急救中心要充分考虑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发展需求,留足空间,以满足未来需求。
  与天津市急救中心不同,北京急救中心的医疗物资储备库是经过后来改造而成的,位于中心大楼的一层,面积约200m2。中心副主任杨建国介绍说,储备库越来越成为急救中心建筑内的重要部分,其功能决定了最好放在建筑的一层交通方便的位置,并设置专用的安全通道,另外,安全门的设计也要有充分的考虑,以方便应急物资的顺利进出。
  �急救站应设在急救网点上,以经济、实用、高效为原则
  关于急救站点,专家们认为,我国多数城市的急救站点存在数量不够、网络不密问题。因此,加强急救站点建设将是我国急救中心未来重要的努力方向。著名急救专家李宗浩表示,要提高急救速度,就要缩短急救半径。所以,急救站应放在布局合理、星罗棋布的急救网点上。比如社区、街道,或是交通便利的路口边,急救所覆盖的网络要遍布所有的社区,实现救援网络的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
  在“标准”中对急救站规划布局也有明确说明:“各分站可以独立建造,也可依托医院建设一同建设,一般可按30~50平方公里设一个站点考虑”,“各分站宜靠近城市主要居民住宅区中心和需要服务人群的附近”。
  与布局相比,急救站的建筑比较简单,一般设置车库、物资库、工作人员办公室、值班室、休息室等,在建筑面积上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但应以经济、实用、高效为原则。据了解,上海市的急救站面积一般在250m2~400m2之间,而更多地方的急救站设置在网点医院中,面积很难确定。
  除了上述这些建筑空间,急救中心建筑还包括行政办公用房、后勤辅助用房、隔离用房等。在采访过程中,专家们对于行政办公用房、后勤辅助用房并没有太多说明,而隔离用房在现实中也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的急救中心建筑设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责任编辑 吕志新)

推荐访问:急救中心 探索 设计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nghuazhici/biaotaifayan/2019/0422/8906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