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和治疗

【www.zhangdahai.com--民主生活会发言】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国内根据北京、上海在18-70岁普通人群中调查,反流症状评分6(0~18)的达8.86%。内镜检查食管下端黏膜有糜烂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未见黏膜糜烂的,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食管黏膜下端出现单层柱状上皮,并有肠化生的称为Barrett食管。非糜烂性反流病,临床十分多见。本病属于中医“吞酸”、“呕吐”、“郁证”、“反胃”、“气噎”等范围。病因病机为虚中夹实。笔者对本病治疗,从脾胃人手,调脾之升运,促胃之和降。脾气健则清阳得升,运化有力,胸阳可展,胃气和则膈气随胃气而降,浊阴得消,膈咽可利,从而取效。文中介绍有效病例4则。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健脾气;和胃气;展胸;利膈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084-02
  
  胃食管反流病(简称GERD)患者常主诉胸骨下烧灼感,反酸,嗳气,咽部如有物堵或有梗塞感,甚者吞咽不利或有食物溢出等症状,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进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产生食管黏膜炎症。内镜检查食管下端黏膜有糜烂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未见黏膜糜烂的,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食管黏膜下端出现单层柱状上皮,并有肠化生的称为Barrett食管。临床上非糜烂性反流病十分多见。传统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演变过程,是从非糜烂性反流病发展为反流性食管炎,然后演变为Barrett食管,目前有人提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是一种疾病谱中三种独立的疾病,每一过程或临床表现,均有独立的发病机制和合并症,相互间没有关系。正常人也可出现生理性反流,但不会引起食管黏膜损害。
  此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国内根据北京、上海在18~70岁普通人群中调查,反流症状评分6(0-18)的达8.86%,本病属动力障碍性疾病,由于胃内容物包括酸反流人食管,对食管黏膜刺激引起病变,也是酸相关性疾病之一,食管过多的酸暴露,大多由动力改变所致。对GERD药物治疗应从消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pH参数、治愈黏膜病变3个方面进行评估。人们往往将相对少见的严重GERD(如狭窄、出血、巴氏化生、经常反胃、气道吸入)喻为冰山的顶峰,而绝大部分患者仅有轻度反流,介于两者之间有较重的GERD。有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而病变持续,称为隐匿性反流病变(silent refluxlesions)。Lundeli指出不可觉察的隐匿病变,对GERD的预后和发展有潜在重要性。在比较Ome与Ran治疗后症状缓解的患者中,Ome组产生隐匿性病变者远比Ran组少,而且使生活质量正常化。因此,LundelI赞誉“奥美拉唑在酸反流的处理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胃食管反流病是慢性复发性疾病,发展缓慢,症状时轻时重,西医药治疗,主要用抑酸剂(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丁啉、莫沙必利等),当反流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甚至溃疡时,应用黏膜保护剂(CBS,sueralfate,丽珠得乐)。
  
  1中医对此病的认识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和记载,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吞酸”、“呕吐”、“郁证”、“反胃”、“气噎”等范围。这类病人主要表现有胸骨下烧灼感,胸膈满闷,暖气频作,咽紧不利,有梗塞感,反酸,反食,甚或胸背胀痛,吞咽难下,严重时气塞胸中,膈咽不通。胸骨下烧灼感(俗称胸骨下烧灼感),是GERD的主要症状,中医对胸骨下烧灼感,一般责之于郁热伤及阴分,或素秉营阴不足;若脾胃虚,元气不足,使心火、相火、七情郁结之火从中焦逆乘上焦,客于膻中,即李东垣所说的阴火上乘:若胃中浊气与阴火相结合,反流至咽部而吞酸,胃热,胃寒均可引起反酸,胃热上壅,胃脘多灼热,胃寒则厥气上逆,食已吞酸,胃脘冷痛,肝郁气滞或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也可吞酸。笔者观察到胸膈痞满,暖气频作与咽不利、咽如梗常同时并见,往往暖气后胸痞得减,咽部舒畅,异物感可消失。气塞胸咽在《诸病源候论》中称为气噎,“寒气填于胸膈,故气噎塞不通,而谓之气噎,令人喘悸胸背痛”,李东垣说“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夫咽者,咽物之门户,膈者上焦胸中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气,上下不得交通”。“气不交通,最为急证,不急去之,诸变生矣”。故气塞胸中,膈咽不通,属于急证。胸痞满,若嗳气或太息后减轻者,为气滞胸满;湿阻上焦,胸噫不舒;胸阳不运,胸背痞满而胀;噫气不舒者,为阳郁胸满。暖气指胃中浊气上逆。经食管由口排出,其声沉长,与气郁,湿阻,食滞有关。脾胃气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肺失清肃,胃失和降,均可引起嗳气。咽部发紧,如有物梗,有吐不出,咽不下等感觉,与情志有关,称“癔球症”,中医称为“梅核气”,为肝肺气郁或痰气交阻所致,梅核气虽系独立病证,但为GERD的常见表现之一。
  
  2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病机为虚中夹实,虚是脾气阳或气阴虚,实是气、食、湿、痰、浊、瘀、寒、热等滞于膈中。临床有肝胃不和,肝气犯胃,肝郁脾虚,脾胃虚寒,脾虚气滞,胃气上逆,胃寒浊逆,痰气(湿)交阻,湿热,气虚(气滞)血瘀,胃阴不足,肝胃郁热,寒热错杂等证型。辨证施治对气郁气滞(肝胃不和)证,多用柴胡疏肝散、柴平汤、木香调气散等疏肝解郁,和胃通降:对胃热(肝胃郁热)证,用橘皮竹茹汤、左金丸清泻肝胃;对湿热证,用藿香正气散合平胃散、清化湿热兼以和胃;对脾虚气滞证用香砂六君子汤、丁香柿蒂汤或四君子汤合吴茱萸汤,健脾温中,和胃降逆;对胃阴不足证用甘露饮、益胃汤或丹栀逍遥散润养胃阴,稍加微辛理气以和胃;对痰气交阻证用半夏厚朴汤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对血瘀证用血府逐瘀汤行气化瘀,或用启膈散加活血药;对寒热错杂证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寒热并调,辛开苦降。
  
  3体会
  
  笔者近年接诊本病患者颇多,在衷中参西的基础上。从脾胃入手,调脾之升运,促胃之和降。脾气健则清阳得升,运化有力,胸阳可展,膈中寒气可消;胃气和则膈气随胃气而降,浊阴得消,膈咽可利,且胸阳脾气助推食管蠕动,使反流于食管的内容下行。
  药用苍术健脾运脾以升清,瓜萎宽胸利气以散结,合吴茱萸、丁香温膈胃以散寒,宽展胸阳以治冷膈,吴茱萸下泄寒气如神,擅治寒在咽嗌,胸膈不利,配黄连为左金丸意;吴茱萸、黄连之苦寒,丁香、柿蒂之苦平,寒热兼济以降气,木香、梭罗子理气宽胸,香附生用上行胸膈理气,青皮疏肝泄肺破滞气,石斛生津,以制丁香,吴茱萸之辛温。湿阻加藿香、菖蒲,血瘀加当归、川芎、莪术,食积加鸡内金、焦三仙。全方健脾温肾,舒展胸阳,升清降浊,和胃降逆,快膈宽胸。
  
  4临床病例
  
  4.1病例1
  患者,男,38岁,干部。1998年5月15日来诊,患者有消 化不良史。4-5个月,感胸闷气短,胸骨下烧灼感反酸,嗳气频频,咽如有物梗,无反食,脘腹发胀,大便偏干,2-3日1行,在本市某医院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下端稍模糊,用洛赛克治疗有效,停用后又反复,故来诊,食欲尚可,不敢多吃,吃稍多即感到不适。苔白,脉弦。
  辨证:证属胸阳失展,胸膈气机不利。
  治则:温展胸阳,快膈宽胸,调理气机。
  方药:药苍术15 g,瓜蒌20 g,薤白10 g,丁香5 g,木香10 g,吴茱萸3 g,黄连3 g,焦三仙30 g。
  药用2周症状缓解,1个月症状基本消失。未再用西药。
  
  4.2病例2
  患者,女,15岁,中学生。2007年4月18日,由父母陪同来诊,今年2月以来,胸闷胃满,胸背胀痛,暖气声响,反酸,胸骨下烧灼感,不思饮食,食后胸闷更明显,并有反食,脘腹怕冷,当时准备中考,思想紧张,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黏膜正常,上消化道造影,未见明显病变,情绪不安,稍显烦躁,大便稍干,月经一年多未来,苔白,脉细。
  辨证:证属脾虚胸阳不展,膈气不利。
  治则:健脾展胸,温阳利膈。
  方药:薤白10 g,苍术15 g,木香10 g,乌药10 g,丁香5 g,吴朱萸3 g,黄连3 g,陈皮10 g,姜半夏10 g,竹茹10 g,刀豆10 g,枳壳10 g,厚朴10 g,焦三仙30 g。
  药用2周,效果不显,嘱其安定情绪,正确对待中考。并在胃部作热敷,避免生冷油腻,酸甜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坚持守方治疗,再2周复诊,症状有减轻,以后每2周来诊1次,症状明显减轻,6月以后,一直未再来诊,11月25日复诊,患者症状一直未发作,食欲很好,进食后也不难受,面色好转,体重增加,月经已行,经期正常,其间经过中考,军训,已考上重点高中,显得比较高兴。患者于08年5月去欧洲某国,作中学生对口交流2周,情绪较高,症状也未发作。
  
  4.3病例3
  患者,男,36岁,广东某单位工人。2006年12月14日来诊,主诉为胸背痛闷半年多,胸骨下烧灼感,反酸,嗳气多,食欲好,不敢多吃,怕进凉食,否则漾食,有口腔溃疡,咽如梗,大便正常,当地医院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炎,LES松弛不全,UES压力下降,Hp(+),诊断为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服LOSEC有效,要求中药治疗,体型正常,苔白,脉弦。
  辨证:证属脾胃气机失调,膈气不利。
  治则:调理脾胃,通利膈气。
  方药:薤白10 g,木香10 g,吴茱萸3 g,黄连3 g,丁香5 g,刀豆10 g,苍术15 g,乌药10 g,柿蒂10 g,桂枝10 g,白芍15 g,贝母10 g,乌贼骨15 g。
  用药2周胸闷痛减轻,胸骨下烧灼感反酸均减轻,暖气亦少,口疮消失。C 13呼气试验Hp(-),对治疗满意。返回广东。
  
  4.4病例4
  患者,女,33岁,干部,2007年5月24日来诊。患者吞咽不利,有噎塞感,吞咽时胸闷痛2个月,伴反食、胸骨下烧灼感、暧气,纳食一般,大便正常。胃镜示胃食管反流,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测压,示食管下括约肌高压,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脾虚胸阳不足,膈胃气滞。
  治则:健脾温阳,通利膈胃。
  方药:薤白10g,苍术15 g,木香10g,香附10 g,姜半夏10g,刀豆10 g,竹茹9 g,吴茱萸3 g,黄连45 g,枳壳lO g,桔梗10 g,乌药10 g,炙甘草10 g,马勃5 g,牛蒡子10 g,炒莱菔子12 g。
  方中薤白、苍术、吴茱萸健脾温阳,黄连、枳壳、桔梗开降气机,木香、香附、乌药通利三焦气机,半夏、刀豆、竹茹和胃利膈,马勃、牛蒡子利咽。
  1周后症状明显改善,咽不利,胸闷均减轻,去马勃、牛蒡子、苍术,加厚朴10g、乌贼骨15 g。再2周,噎塞感及余证均减轻,以原方加减,继续治疗,1个月后。未再发生吞咽不利,噎塞感消失,食管测压,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恢复正常。

推荐访问:食管 中医 治疗 反流病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nghuazhici/minzhushenghuohuifayan/2019/0415/7722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