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设计”视域下地理科学专业野外研学设计与实践——以世界遗产地荔波小七孔为例

【www.zhangdahai.com--教学设计】

杨洪

(六盘水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2013年2月出台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
2014年8月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研学旅行是指由学校组织,学生群体参与,以学习学科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为主要目的,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门的一种学习模式[1]。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及各方的努力下,中学研学旅行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如2020年贵州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数量达65.57万人次。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明确旅游大类将新增“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为培养研学人才搭建了平台[2]。

因有关政策倾向与现实诸多因素影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校外研学发展较为缓慢,学生对研学知之甚少,研学设计缺乏新意和内涵,而且已有的校外研学也仅仅关注学生的研究能力,忽视学生未来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需求[3]。伴随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的深入,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都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4]。地理科学专业以培养基础地理教育师资为目标,人才培养既要强调地理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又要重视学生未来组织校外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专业野外研学课程正是实现学科知识运用与校外实践指导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方式。

20世纪90年代,“逆向设计(Reverse design)”一词由美国教育专家威金斯(Wiggins)和麦克泰(MeTighe)正式提出,目标-评价-活动是其关键的三个步骤,其关注的是“学生最终学到什么”,学生对抽象的观念进行深层次的探寻、发现,使知识、观念内化。逆向设计是一种翻转教学,教师先确定学习目标,之后围绕目标设计可行的评价方式,再组织活动开展[5]。野外研学注重学生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对所学知识灵活迁移应用[6],二者虽然从字面上来看感觉有些距离,但殊途同归,都为了学科素养与实践指导能力的达成,两者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通过调查,国内300余所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都开设了校外实习课程(主要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区域认知、培养地理综合思维、锻炼地理实践力以及提升地理校外实践指导力。许多高校在课程大纲、实习计划、组织管理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开展了有意义的探索,但大部分采取“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仅提交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教学模式相对单一[7-9]。

六盘水师范学院于2002年9月开设地理科学专业,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及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的文件要求[10],自2015年起连续开展地理综合野外实习,该课程目标是通过实习,检验所学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描述实习区域各种地理现象和分析其成因、演化趋势;
结合实习区域地理资源特征和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中学地理课外(研学)活动方案,为今后开展中学地理课外(研学)活动奠定基础;
通过小组成员考察、讨论等,分析实习区域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及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措施。课程目标支持了毕业要求指标的地理综合实践能力、活动育人和沟通合作。实习区域从六盘水市内延伸到了安顺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和省外的北海市、百色市等。

近年来,课程负责老师本着“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相继考察了南宁师范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以及贵州师范学院、安顺学院等同类高校,与十余位同行进行了讨论。经过与国内同类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比较[11-12],依据该专业培养中学地理骨干教师的目标以及对多年课程实习的检视,构建了“确定研学目标、设计研学评价方式-组织野外研学-研学效果评价与反思”的研学前中后“三步走”地理专业野外研学模式,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地理科学专业“三步走”研学模式

在地理科学专业“三步走”研学模式中,研学目标制定需要突出学科知识运用、地理野外考察技能提升,做到“可教、可学和可测评”;
评价方式坚持学生中心地位,体现过程评价,以小组自评、互评和指导教师评价三方构成;
研学阶段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依据野外研学目标制定小组目标、成员分工以及研学任务单,有序开展研学;
研学后提交成果与开展效果评价。研学成果包括个人研学记录、小组研学报告、小组主题汇报三部分。研学效果评价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和教师评价,其中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为小组成员反思收获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教师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学生对研学组织、研学评价内容、研学成果完成、研学目标达成以及研学成绩的真实看法,针对研学设计与实施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其实,根据研学目标设计评价方式、再组织野外研学,最后效果评价就是常规教学顺序的逆转,与“逆向设计”中“目标-评价-活动”的步骤吻合,而且研学“三步走”是一个整体,形成了地理科学专业校外研学质量管理的闭环。

(一)研学基地简介

小七孔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因有一座建于清朝道光十五年(1836)的七孔古石桥而得名,地处107°37″-108°18′E,25°7″-25°39′N之间。东北部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榕江县接壤,东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县、南丹县毗邻,西部和独山县交界,北部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2007年6月27日,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审议,同意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荔波小七孔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录,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十大最美森林之一。

(二)学情分析、目标与主题设计

1.学情分析

研学对象为地理科学专业大三的学生,地质地貌、植物地理、土壤地理、旅游地理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类课程已修完,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经历了前期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和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实践技能较强,而且绝大部分同学树立了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愿望,但还未接受系统的教师职业培训,对研学设计与组织等不清晰。

2.研学总目标与主题设计

根据师范类专业“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认证理念要求,结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以及“行走荔波小七孔,用地理之眼感受荔波小七孔的美”的主题,确定研学目标是: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应用地理学相关知识解释荔波小七孔地质环境、地貌、岩石地层以及植被特点;
能够分析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成因与演化;
通过走访、访谈等统计荔波小七孔地学旅游资源,能总结其特征;
通过参与研学活动,体验野外研学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提升地理野外活动的指导与组织能力。

(三)评价设计与小组具体目标制定

1.评价设计

研学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成绩各占50%。过程性评价由个人考察记录(20%)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30%)构成,其中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小组成员对目标达成、存在不足与改进意见方面开展自评;
结果性评价分由研学主题汇报(10%)和研学报告(40%)两部分构成。

2.具体目标与评价材料

师生根据研学总目标和成绩评价要求,围绕地质地貌、岩石地层、植被与人文地理的内容制定具体目标和研学成果材料呈现,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具体目标与研学评价

3.具体研学任务、内容与形式

表2 荔波小七孔地貌研学的内容与形式

小七孔岩石与地层研学线路为野猪林-飞云洞-六十八级瀑布-拉雅瀑布-小七孔古桥-铜鼓桥-大七孔门,研学中视野地质罗盘对岩石产状测量、稀盐酸对碳酸盐岩进行鉴别,其内容与形式如表3所示。

表3 荔波小七孔常见碳酸盐岩识别、地层划分的研学内容与形式

小七孔岩溶植被研学是从水上森林到石上森林,主要是对岩溶植群落特征及其植物区系分析,其内容与形式如表4所示。

表4 荔波小七孔岩溶植被特征的研学内容与形式

小七孔地学旅游资源丰富,研学线路需要贯穿整个区域,为小七孔西门-卧龙潭-古来里民族风情街-努内吉海湿地-翠谷瀑布-石山森林-拉雅瀑布-七孔古桥-铜鼓桥-小七孔东门,其内容与形式如表5所示。

表5 小七孔地学旅游资源的研学内容与形式

(四)研学组织与实施

根据开课计划和野外研学方案,2022年7月组织了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三年级学生,考察了荔波小七孔地质地貌、岩石与地层、植被和地学旅游资源。

1.地质环境、地貌、岩石与地层

荔波小七孔地处黔南南北向构造带上,主要褶皱有方村向斜、周覃-水浪背斜、荔波向斜、水尧-劳村背斜和茂兰向斜等,南北-北北东向展布断裂主要有甲良-大坡、方村-板潭、水利-水浪、荔波断裂等。喀斯特地貌丰富多样,如峰丛、溶洞、天坑、湖泊和漏斗等,其中天钟洞因洞中有一钟乳如铜钟倒扣于地,钟身遍布细石乳,似“法律条文”而得名,洞内有钙化堆积物、形态逼真,道路平坦,观赏性强。拉牛天坑四周较高,中间低陷,从坑底向坑口逐步变宽成锅形,其形成与当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卧龙潭是因为拦河坝所形成的绿水深潭和钙化滩瀑布。鸳鸯湖由2个大湖、4个小湖串联组成的一个奇妙的水网,湖水PH呈弱碱性,当阳光照射时湖水呈蓝色。小七孔产出石炭系、二叠系的碳酸盐岩和中三叠统的碎屑岩,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石炭系大塘组(Cld)、摆佐组(Clb)、黄龙组(C2hn)、马平组(C3mp),二叠系栖霞组(PZq)和茅口组(PZm),古生物化石以袁氏珊瑚、贵州珊瑚、大长身贝、腕足类、蜓类、有孔虫、牙形石及苔藓虫为主。

2.岩溶植被特征

小七孔岩溶植被以水上森林最为典型,长约600 m,属于罕见的岩溶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有珍奇树木10多种,树木植根于水中的岩石上,穿透岩石扎根于水底的河床,通过调查,水上森林冬青分布最多,草本植物有蓝花草、五节芒、板蓝、赤车等,植物种类丰富,其构成与分布如表6所示。

第二种观点就是生活资料供应官与皇帝在其判决中给出的说理,他们都强调诚实信用的客观面(即第三方缔约人的信赖),它与总管在具体地经营企业时所实施的各项活动的整体有关,而将指任人的意志置于次要位置。这种观点是对纯粹的意志主义原则的超越,植根于保护第三方缔约人的信赖的需求之上,他们与没有代理权的表见代理人缔约,也可能是因为,表见的被代理人有过错地容忍或无视表见代理人的行为。

表6 水上森林主要植物构成及分布

石上森林、水上森林与漏斗森林合称为“荔波三绝”。生长在石头上的原始森林,树根能伸进石缝,将岩石挤裂,形成“石包树”;
或者攀越岩石,寻找适合生长的土壤,形成“树包石”。

调查表明,小七孔景区植物起源古老,成分复杂,珍稀、特有植物较多。其有蕨类植物18科、31属、41种;
裸子植物4科、6属、6种;
被子植物95科、235属、328种。铁角蕨(Asplenium)起源于三叠纪,紫萁(Osmunda)起源于侏罗纪,芒萁(Dicranopteris)起源于白垩纪,狗脊(Woodwardia)、凤尾蕨(Pteris)起源于第三纪;
马尾松、柏木产生于古生代的晚石炭纪、中生代至第三纪。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第三纪孑遗植物;
桃科(Juglandaceae)、杨 柳 科(Salicaceae)、壳 斗 科(Fagaceae)等被子植物被认为发生在侏罗纪或三叠纪甚至更早。依据植物群落-生态学单位系统,小七孔植被可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灌丛及灌草丛。

3.地学旅游资源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当地居民与景区工作人员,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以及区内资源的基本属性,区内地学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19个亚类和43个基本类型,其分类如表7所示。

表7 小七孔地学资源分类

艺术人文活动 民间习俗现代节庆文学艺术作品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民间节庆民间演艺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宗教活动特色服饰旅游节水书“砍牛仪式”、凿壁恋爱、抢婚等小年、端午、卯节等苗族芦笙舞、板凳舞、花灯表演等龙舟赛、斗牛、陀螺赛祭祖、祭树神、祭山神印染、银饰、叠染等万亩梅花报春节

从表7可知,第一,小七孔地学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特征明显,展示了峰丛与峰林的相互演化,代表了大陆型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地貌演化和地理生态多样性过程,很好地诠释了地球演变历史主要阶段的变化过程;
第二,小七孔地学资源具有形态美、意境美特点。锥状喀斯特峰林雄伟、湖泊秀丽。各种地貌景观与生态旅游资源有机组合,形态和意境交相辉映,展示了美丽山川与当地布依族文化的完美协调;
第三,小七孔地学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数量丰富,具有分布组合好、特点突出、互补性强等特点。

4.研学主题汇报

研学结束后,各组同学经过讨论,选取感兴趣或者调查深刻的主题进行汇报,汇报时长8~10分钟,主要围绕地理现象、成因以及演化趋势进行汇报,汇报主题如表8所示。

表8 荔波小七孔研学主题汇报

(一)调查与分析

地理科学专业野外研学主体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研学计划(方案)、指导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的直接评价最能反映研学的效果。指导老师依据研学目标性质、研学组织、研学目标、成绩评定方式以及总体满意度编制了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邀请地理科学专业2019级全体学生填写,结果显示:

关于研学性质,问卷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组织方式偏好调查

95%同学认为野外研学是课堂、是在行走中完成学习任务,仅5%同学认为是游山玩水,是休闲与放松;
关于研学组织形式,75%同学赞同任务驱动,85%同学能按研学任务、小组成员有效合作完成研学。

关于研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和问题讨论,问卷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

讨论4个及以上问题占85.57%,讨论1个及以下占10.43%,92%同学认为达到了研学目标,95%同学满意研学成果完成的质量,90%同学认为研学提高了地理考察能力与分析能力,95%同学认为观摩了老师野外考察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过程,提升了地理野外考察指导力。

关于成绩评价,问卷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成绩评定方式

85%同学赞同多元评价,即个人记录、实习小组合作评价、主题汇报和研学报告共同组成。

另外关于研学总体满意度,85%同学非常满意,10%同学满意,5%不满意的同学认为是因前期准备不充分,复习不及时,专业知识遗忘,研学中资料收集不丰富,记录不完整,分析不到位,小组成员之间合作不够默契等;
关于意见和建议,部分同学提出了时间紧、任务重、指导老师少。建议增加研学前培训,培训地理综合野外调查方法与技巧、培训研学报告撰写技巧,相互监督检查复习专业知识,延长研学时间。研学中增加指导老师,邀请中学地理老师参与指导,邀请小七孔世界遗产管理处人员开设辅助讲座。研学后除了主题汇报、研学报告外,增加研学成果展板汇报。

(二)讨论

“逆向设计”是一种翻转式的野外课堂教学模式,其要求根据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方式,再组织教学,最终增强学生理解知识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世界遗产地荔波小七孔研学是学生身临其境运用地理知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培养研学指导技能的有益尝试,为培育教师职业素养奠定了基础。

优点:本次研学是六盘水师范学院近几年荔波小七孔研学总结后的延续。研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评价多元有效,研学中形式多样,研学成果丰硕,学生满意度高。在研学中既注重了地理学科知识运用、又发挥了师生之间的协作力,关注了学生实践指导力的培养,学生观摩指导老师整个研学过程管理,为将来从事地理野外实践指导积累了经验。世界遗产地荔波小七孔研学是一次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的良好检验。

不足:部分学生对研学性质、目的认识不到位,研学中只顾欣赏美景,走马观花。部分学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储备不够,导致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讨论以及汇报时地理味道不浓,师生之间互动也不频繁。部分研学报告停留在地理现象描述、成因分析上,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的分析。

为此,今后将采取“前移后拓”的策略,进一步优化研学前、研学中和研学后的设计,进一步提升研学效果。首先,增加研学前的准备。借助超星平台,将研学中涉及地理学理论、野外考察方法、研学目标等录制成视频,让学生提前观看。同时针对研学目标和研学基地的实际,向学生推送辅助研学资料,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其次,增强研学中的师生互动频率。通过增加指导教师数量,改变一批学生追着一位老师跑的局面。同时,指导教师设计多样的研学活动,充分利用超星平台大容量与反馈的及时性,实时跟踪学生考察、讨论,及时答疑解惑,提升研学的效率。最后,创新研学后的评价。除了主体汇报和研学报告外,适当增加绘图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考核。指导教师通过学习通软件设置综合论述题,要求各组学生讨论后作答,以提升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野外研学是培养地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逆向设计理念契合了地理专业野外研学开展的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构建了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评价方式、组织研学活动、评价研学效果以及反思的前中后“三步走”研学模式。组织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赴世界遗产地荔波小七孔开展了地质环境、地貌、岩石与地层、植被和喀斯特地学旅游资源的研学实践,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师生共评的形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野外研学积极性,提升了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和组织地理课外活动的能力,为培养基础教育地理骨干教师奠定了基础。

通过调查,学生对研学性质、组织形式、目标达成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满意度高,主要存在个别同学理论知识遗忘、地理野外技能不熟练、合作效率不够高、个别学生旅游心态重等不足;
提出前移、中精和后拓的改进策略,即研学前加大培训和资料收集、研学中合作更精细化、研学后增加技能和综合分析的考核。

地理科学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区域性和师范性决定了组织野外研学的复杂性,需要从学科理论知识综合运用、野外考察技能提升、地理实践指导力培养以及课程思政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摒弃传统的学生听老师讲、游山玩水、走马观花等做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成果导向、任务驱动、师生合作、多元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猜你喜欢逆向设计七孔荔波A New Species of Odorous Frog Genus Odorrana (Anura,Ranidae) from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China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2021年4期)2021-12-30美丽的荔波公民与法治(2020年18期)2020-10-28游大小七孔作文大王·低年级(2019年9期)2019-10-11荔波——别样的美夜郎文学(2017年2期)2017-09-26梅花香自荔波来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贵州大小七孔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2017年8期)2017-09-15核心置换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12期)2017-01-13基于逆向工程的农用电动汽车壳体造型设计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9期)2016-11-28基于多案例的汽车外观逆向设计潜在侵权风险研究商(2016年3期)2016-03-11逆向设计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职业教育研究(2014年5期)2014-07-16

推荐访问:荔波 视域 设计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2023/0912/65318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