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风的原因

【www.zhangdahai.com--教育教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4-0139-03      【摘 要】目的 观察针刺加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在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作用。方法 将8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体质状况评分(KS)、运动功能障碍评分(FM)、感觉障碍评分(SIS)以及血流变学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在体质状况评分、运动功能障碍评分、感觉障碍评分以及血流变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针刺加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中风较单纯针刺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风 针刺 穴位注射 黄芪注射液
  
  临床上中风是一种多发病,它的发病基础是脑血管的病变。根据流行病学的资料,我们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为94.07/10万,患病率冠诸病之首[1]。对本病的康复,治疗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明显的疗效和优势。我们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黄芪(AM)注射液治疗中风,旨在提高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
  
  1 研究方案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按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要点[2]。
  1.1.2 纳入标准 病程为发病后2周末~6个月。
  1.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肝、肾疾病,有糖尿病者,血液系统疾病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合并感染者。②体质评分(KS)<20分者及中途停止治疗、疗程不够、不按要求或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及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①穴位:双侧肢体:风池 曲池 足三里 合谷患侧上肢:肩井手三里 手五里 外关 中渚 后溪 患侧下肢:环跳 委中 梁丘 伏兔 承山 昆仑 阳陵泉 解溪 太冲 。②针刺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每次选10个穴位,交替取穴,每次留针30分钟,连续治疗10次后休息5天,总计治疗30次。
  1.2.2 穴位注射组 在上述针刺治疗基础上,选用一侧足三里 合谷曲池,用5号注射器针头吸取黄芪注射液,按针刺手法取穴进针,当针刺入穴位后,患者有酸、麻、胀得气感,抽无回血即可推药。每穴注药2ml,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天,总计治疗15次。
  
  2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次序进行编号,按随机数字表将随机数字为偶数者编为对照组,将随机数字为奇数者编为穴位注射组(AM组)。按1:1比例为对照组40例,穴位注射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40~50岁3例,50~60岁15例,60~70岁22例。穴位注射组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40~50岁例2例,50~60岁17例60~70岁21例。
  
  3 结果分析
  
  3.1 疗效评定标准 通过治疗前后对比两组病例体质状况评分(KS)、运动功能障碍评分(FM)、感觉障碍评分(SIS)、血流变的变化判定疗效。
  3.2 疗效评定
  3.2.1 对体质状况(KS)评分的影响 见表1。
  
  由表1可看出,两组病例治疗前体质状况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病例状况都有改善,穴位注射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5 )。
  3.2.2 对运动功能障碍(FM)评分的影响 见表2。
  
  由表2可看出,治疗前两组病例FM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明显改善,且AM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
  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AM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胆固醇、血清甘油三脂有明显改善(分别为P 0.05)。
  
  4 讨论
  
  中风恢复期即指发病后2周末至6个月这一时期。临床已证实,在本病的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笔者认为,将针刺与中药结合起来,运用针刺和穴位注射相结合,能增强针刺刺激唤醒患者的运动机能和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使具有重组和适应能力的大脑代偿因中风而丧失的某些脑细胞的功能。选用黄芪作为穴位注射的药物,认为黄芪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现代临床医学也证明,黄芪具有抗自由基,减少脑缺血水肿[4],对抗炎性介质[5],影响星型胶质细胞[6],增强脑缺血后Bel-2蛋白的升高[7]。
  根据祖国医学的针灸理论取穴以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通过针刺组和针刺加穴位注射组治疗效果的对照,表明针刺加穴位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针刺组,说明针刺加穴位注射结合治疗中风的效果明显。可以认为,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中风中,存在着明显的叠加效应,针刺通过调节经络以达病所,应用药物作用于穴位,药物进入人体,作用于中枢,一为信息,一为药理,但最终起效应的受体是类似的,增强了中风的治疗效果。因此,针刺加穴位注射不失为治疗中风的有效治疗方法,在治疗中风的同时,医生一定要注意病人心理上的康复,一定要增强病人恢复健康的信心,稳定病人的情绪,嘱咐病人加强语言和肢体功能锻炼,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也是中风病人康复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4.
  [2] 董邵华,廖贵富.脑血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12-13.
  [3] KalraL .Storlk .1995,26:2033-2034.
  [4] 黄琼兰,李瑞祥.大鼠局灶型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亡的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30(3):40.
  [5] 屠永华,李岚.炎性细胞因子与脑缺血[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9-50.
  [6] 王沙燕,赖真,耿小英.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4:41-42.
  [7] 谢建军,康萍,练文新.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7:74-75.

推荐访问:穴位 针刺 中风 疗效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lunwen/2019/0312/1068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