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读,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

【www.zhangdahai.com--学校管理公文】

  多年来,语文教学经历了种种误区:“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文本拓展却“脱离了文本”;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始了,课堂上热热闹闹了,学生却收获寥寥;人文内容多了就滑向了“泛人文化”;搞“综合性”、“跨学科”学习,又“种了别人的责任田,荒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吸收了“新理念”,又忘了自己的“老传统”……
  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在经历了种种厄运后热切呼唤回归!新课标提出:阅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
  一、教师范读――语文课堂的“凤头”之作。
  常把好的作文开头比作“凤头”,其实教师好的范读何尝不是一节语文课的“凤头”?与录音机、mp3、mp4等多媒体比较起来,教师范读的声音更真实、更亲切,更富有感染力和示范性。因为教师的脸部表情、体态手势能更直接影响学生,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熏陶。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增进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其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学生会禁不住心为之动、神为之摇,随教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大家应该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鲁迅先生,他并不喜欢儿时呆板、枯燥的私塾生活,但他对老先生的无意范读却记忆犹新,以至成年后仍清楚地记得先生朗读过的内容、朗读时忘我的情态;还有魏巍的小学教师蔡芸芝爱用歌唱的音调教学生读诗,直到长大成人,魏巍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的诗。鲁迅、魏巍都因为老师入情入境的范读而难以忘怀当时朗读的内容与情境。有了学生这种从心底的尊敬和爱戴,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形成,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好的范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知道,学习一样东西时,只有调动各种感官,学习效果才会达到最佳状态。教师范读使学生注意力得以集中,同时,也会促使自学生眼、耳、口、脑同时工作,会增强对左右脑的刺激,激活脑细胞,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动情范读时,学生可以观其人、闻其声、悟其情,可以直接领悟教师范读时的语调、情感,从而有所感悟。范读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给他们最真切的情感体验。
  二、学生朗读――语文课堂的“主菜单”。
  朗读对激活学生语感所起的作用是无容质疑的,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节奏、语言、句式、格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用词、造句的美,进而对文章的“意”化为自身的真切的感受。学生自读,实际上也是一个由欣赏别人到让别人欣赏自己的一个过渡,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吸收,不仅促使学生主动地去理解课文,还培养了语感。
  朗读促领悟。朱自清先生认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我们要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读书,进行感受的量的积累。当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有了理性的把握后,再回头去朗读,会对形式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全面、深刻的肩上。这就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原因。譬如教授周密的《观潮》时,笔者几乎都在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潮水的雄伟壮阔,感受大自然的伟力,感受人类的超人勇气,在脑海中形成钱塘潮的形象。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解,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体会到的,唯有朗读,大声的朗读才能做得到。
  朗读还是增强记忆、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总之,语文课堂,需高声朗读方能得其无穷魅力;需密咏恬吟,方能探其深远之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菜单”。
  三、教师导读――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
  叶圣陶先生说过:“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导读,也就是说,在指导读书时,教师多方设法,使学生自己悟出读的方法、技巧,以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之目的,我认为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画龙点睛”之笔。
  朗读一篇文章时,速度上有快、稍快、缓慢之分,感情上有悲痛、喜悦、激动、无奈等多种,语调中有高昂、低沉、舒缓、轻松等种类。面对一篇课文,我或是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从那些牵一发而动全局的词句切入;或是从文章的重点段落出来指导朗读。如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主要的中心事件是我破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做成的风筝: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风筝》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我”发现弟弟没有按照“我”的意愿好好地去念书,而是“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时,愤怒之情终于不能自已。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到“抓断”、“掷”、“踏”三个动词,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愤怒,随即让学生重读三个表达这种情感的副词“很”、“即刻”、“又”。“很”表示愤怒之极,“即刻”表示愤怒之情驱使下的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这个动作之快,“又”表示动作的重复,“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不足以解除心中之恨,还“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这就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愤怒之情的理解,也从这“中性”词身上感受到成年后的作者对当时粗暴的自己的无情批判。
  态势语言是指在口语实践中,利用表情动作来辅助有声语言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在有声语言不足以表达思想感情时,若配以适当的、必要的态势语言,往往可以将思想表情表达得更充分、更直观、更形象、更具体。
   总之,朗读教学一直是我国语言教学中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读书更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现在的中学生,如果能做到反复读、大量读,有感情地朗读那些好文章、好书,那么对于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的。我们要把握朗读这把金钥匙,还语文课堂琅琅的书声!

推荐访问:才是 课堂教学 精髓 语文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xuexiaoguanligongwen/2019/0316/1732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