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出血热与登革热【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流行病学探讨】

【www.zhangdahai.com--中国梦作文】

  【关键词】登革热;暴发;流行;流行病学;传染;预防      作者单位:136200吉林省东辽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世界各地都有暴发流行。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登革热发病人数为1亿,受威胁人口达25亿,而且目前在全球许多地方卷土重来,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威胁着全球近半数人的健康。
  登革热主要在有蚊媒的港口城市暴发流行,目前内陆地区。随着商业和运输业的发展,沿海地区近几年陆续有疫情暴发。因此,作为防病机构,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广泛而深入的了解登革热的流行环节和流行病学特征。
  根据目前对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DHF)的世界各地及我国地区约病例统计显示,它的流行规律和流行间隔时间还不清楚。DF可能在局部地区发生小流行,也可能在广泛地区发生大流行。在一国内通常是沿着交通路线传播,国与国之间总是首先流行在港口城市和机场城市。在人群密集的学校和部队最易暴发流行。
  1对流行环节的探讨
  1�1传染和宿主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感染的自然宿主,非人灵长类动物包括黑猩猩、猕猴、长臂猿、桓河猴、狒狒等。这些猴类受登革热病毒感染后暴发毒血症类似于人,具有关资料显示,感染的最高滴度达到106,10%蚊虫感染剂量,但感染后无明显临床症状,持续时间1~2 d,东南亚森林中的猴感染后多不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源[1]。
  1�2传播媒介我国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分离及实验室感染证明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重要的传播媒介。现在世界各地经过多年研究也确定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一般认为埃及伊蚊是城市型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丛林型和农村地区的主要传播媒介。当雌蚊叮咬了病毒血症的患者和猴以后,病毒在蚊虫唾液腺内增殖,经8~10 d的潜伏期,病毒分布在蚊子的全身,再次吸血时病毒随着唾液腺进入易感者体内,把病毒传播给健康人,热带地区有时1只雌蚊可以把病毒传给几个人。伊蚊感染后无任何病变,可终身携带和传播病毒,在蚊卵巢中可查到病毒,并有报道可经卵传给后代。伊蚊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2]。
  1�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登革热病毒普遍易感。在热带地区多呈地方性流行。一次得病后对同一亚型的免疫力可持续1~4年;对异型病毒则仅有短暂的免疫力。但仍可感染另一亚型,感染两种亚型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在原无本病的区域内一旦发生流行,疫情可于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并使大部分居民受染。登革出血热(DHF)的发病率比DF的发病率低,但病死率较高,尤其是儿童。在过去的40年里包括东南亚地区、西太平洋和美洲地区登革出血热病例达到300万,死亡人数达580000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2流行特征的探讨
  2�1地理分布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分布与媒介伊蚊相一致,主要分布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是登革热的流行区。云南地区几年前就进行血清学调查发现,人群中有登革热病毒的抗体,并从蚊虫中分离到登革热病毒,说明该地区DF流行的潜在可能性,近几年云南地区,陆续有疫情暴发。辽宁省沈阳也有病例报道。DHF是1954年菲律宾首次报道,其后的15年陆续传到东南亚地区的其他国家,如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我国海南省于80年代开始也有DHF报道。
  2�2季节分布由于本病媒介主要是伊蚊。因此在大多数地区,登革热的流行似乎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5~10月份。多发在气温高、雨量多的季节。一段雨后2~3周伊蚁密度上升,导致发病高峰出现。偶尔干旱季节暴发。在热带地区往往发生在湿季和雨季。雨量增多,温度升高,可缩短病毒在媒介中的潜伏期。在亚热带地区主要在多雨季节发生流行,雨季过后的几个月,由于干旱,DF的发病率下降。我国广东、广西为5~10月份,海南为3~10月份。
  2�3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DF是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不同地区稍有差异,东南亚地区发病多数为15岁以下儿童,泰国登革出血热多发生于5~8岁儿童,古巴以成年人为多数,我国从婴儿到老人均有发病,以儿童和青壮年患病率最高,性别无明显差异,我国对2231例患者的统计,男性占49�6%,女性占50�4%。DHF多局限于儿童,最敏感的年龄是8~10岁。
  2�4流行形式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当本病侵入新地区时,由于当地居民无免疫力,发病率可突然上升,常呈暴发形式,发病率可达95%以上。本病也可呈散发状态。在流行区,当媒介伊蚊密度高时,人口越密集感染率越高,传播越快。当一个地区流行时可通过病毒血症时期的患者和感染的蚊虫将病毒带到异地,引起疫情的扩散蔓延,从原发疫区向周围城镇、农村蔓延,然后沿水、陆、空等交通工具向外地迅速传播。短期内引起大量人群发病,发病人数可达到几十万,发病率卡达到90%以上。
  参考文献
  [1]杨佩英等.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基础理论与实验技术.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
  [2]姚集鲁,杨绍基�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推荐访问:革出 登革热 流行病学 探讨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zhongguomengzuowen/2019/0414/7547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