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180例报告分析]药品不良反应个例报告怎么写

【www.zhangdahai.com--公司简介】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08)-5-0034-02   【摘 要】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05年-2007年上报的不良反应分别从报告人、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以护士和医师上报数量最多,占总例数的72.22%;以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最为多见,占总例数的77.7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总例数的66.67%;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为多,占总例数的44.44%,其次是消化系统反应,占总例数的27.78%。结论 抗感染药较高的ADR发生率与抗感染药的滥用密切相关,应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同时也说明了监测工作的必要性。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2005年我院建立临床药学室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现将我院近三年收集的180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是掌握ADR发生的特点,降低其发生率,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2005-2007年,以志愿报告形式,经院ADR监测领导小组确定为ADR的报告共180例,其中住院病例104例,门诊及院外用药后出现ADR到本院就医病例63例,通过用药咨询病例13例。报告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既往情况及家族ADR史、就诊科室、怀疑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名称、剂型、剂量、生产厂家、产品批号、给药途径)、用药时间、发生ADR时间、ADR的症状、合并用药、ADR的处理及结果等,并按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因果关系评估、治疗及转归 180例ADR报告中,临床科室上报162例(护士130例,医师32例)、药师上报18例。其中男81例,占45%;女99例,占55%。男:女=1:1.22,男女患者性别比例无统计学差异。年龄4个月-80岁,各年龄ADR构成比为4-18岁57例,占31.67%;19-55岁84例,占46.67%;56-80岁39例占21.67%。ADR的发生时间为数分钟至数天。所有病例经评价为ADR时则立即停药。按照我国卫生部推荐的评分法(1994版)进行关联性评价[1]。结果为:肯定86例,很可能77例,可能17例。180例ADR转归情况为治愈157例,好转23例,无死亡病例。
  2.2 ADR与经药途径关系 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120例,占66.67%,口服54例,占30%;外用6例,占3.33%。
  2.3 引起不良反应药物种类 见表1。
  
  2.4 ADR类型及临床表现 见表2。
  
  一种药物可以同时引起机体多器管的ADR。在ADR发生后,一般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可痊愈。多数患者进行对症治疗,180例ADR中经对症治疗134例,未进行特殊处理46例。病愈157例,占87.22%,好转23例,占12.78%,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以我院近三年上报的180例报告中,年龄发生在19-55岁最多,呈正态分布,占46.67%,这与该年龄组患者人数多,用药机会大有关。男女性别比例(1:1.22)无明显差异。
  3.2 从给药途径看,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66.67%。原因(1)基层的医生及患者都存在“静脉滴注治病快,疗效比口服好”的错误思想,尤其是农村的患者主动要求静脉经药,这样就增加了静脉滴注的机会;(2)静滴方法不当。这可能与我院多是一日剂量一次静滴,或3至4h内静滴两次有关。(3)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可改变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药物本身的分解、微粒等均可能引发ADR。(4)某些ADR的发生可能与滴注速度有关[2]。医务人员必须首先明确诊断,视病情轻重,向患者说明静脉滴注的利弊,才决定给药途径,其次要严格按药品说明书注明的溶媒溶解,按要求稀释、配伍,注意剂量、滴速和间隔时间。
  3.3 从药物种类看,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占77.78%。这与临床各科均广泛使用、用量大、ADR发生机会增多有关。经调查显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引起ADR最多。由于医务人员在无明显指征情况下,在非感染性、预防性用药中或一般炎症长时间用药,为了见效快、用药剂量偏大,起点偏高有关。其中,还包括少数医师经济利益的驱使。因此,医院要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及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已发布,应组织医务人员定期学习,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按要求进行合理用药,药师必须主动服务临床,做好宣传工作、达到降低相关ADR的发生。
  3.4 从ADR的临床表现和累及的器官系统看,主要是变态反应,80例占44.44%,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与相关报告相符[3],主要症状为皮肤搔痒、各类皮疹、红斑、粘膜水肿等,属于药物变态反应,多数经抗过敏治疗均可治愈;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50例,占27.78%,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数病例停药后给予对症治疗可治愈;致静脉炎的ADR的例数也较多,达到17例,对导致的静脉炎,其出现ADR的时间有的在静脉滴注过程中,有的在用药几天后产生,药物引起的静脉炎一般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但对于症状较重者采取物理疗法均能治愈。还可以表现为循环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其发生例数均在10例以上。
  
  4 小结
  
  在临床上对ADR及其临床表现做到及时报告,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以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这样有助于协助临床尽可能早地发现ADR,及时妥善予以处理,减轻危害,避免重复出现,降低ADR发生率,可进一步完善“药物→治疗→监测→反馈→合理应用”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杜广清,刘芳.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232例分析[J].中国药师,2006,9(11):1042.
  [2] 王伟.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师,2006,9(11):1072.
  [3] 曾莹,韩绍敏,张红兰.2001-2003年我院抗菌感染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师,2004,7(11):888-889.

推荐访问:不良反应 药品 报告 分析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gongsijianjie/2019/0312/1066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