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_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策略的思考

【www.zhangdahai.com--企业公文范文】

   【摘要】通过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在家的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内心情感和个性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40-021政府支持体系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和法规,加大对网吧、游戏室等娱乐活动场所的监管力度,用积极的舆论氛围宣传“关爱留守孩”工作典范,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1逐步完善、新订相关政策和法规。首先,政府应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其次,政府应打破城乡二元化经济体制,制定和实施“农民工”相关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他们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医疗、住房和教育权利;再次,建立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进一步修正、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适时出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纲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规划之内,从财力、制度等方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明确父母、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
  1.2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美化村容村貌、打造“一村一品牌”,完善农村道路布局网,县乡两级政府将产业园合理规划在村庄集中的周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农民工就近选择工作岗位创造机会,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减少农民工的大量外出。
  1.3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合理统筹教育资源。在现有的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基础上,逐步实现义务教育一卡制即那些随父母进城就读同样免除其在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等额学杂费并适度补贴进城就读差额费。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好城乡教育布局,在城市鼓励民办学校的建立,给予政策、财力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加强监管,为流动子女解决进城受教育问题;在农村通过整合和新建一批师资力量强、教育条件优、教育理念先进的中小学,重点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城市重点中小学要从师资、设备等方面对口帮扶农村中小学,鼓励人才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1.4高度重视,统筹协调,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形成以政府为主的领导协调机制,统筹规划,由关工委牵头成立以教育、卫生、公安、工商、文化、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为主干力量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各部门既分工又协作,共同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外部空间。公安部门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好参与聚众赌博和聚众斗殴的留守儿童的警示和再教育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工商、文化等部门整治不良娱乐、文化广场,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类似网吧、歌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彻底清扫有淫秽、暴力等内容的书刊、录像的色情文化市场;卫生部门要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计划免疫、常见病诊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重点监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要组织专业心理卫生保健人员给予矫治;教育部门要在心理卫生人员的配合下重点做好中小学校心理保健工作;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要结合自身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如“手拉手”、“代理家长”、“义务支教”、“留儿童之家”、“关爱送温暖”等。
  2家庭支持体系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家庭支持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监护人的教养方式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我们调查的结果及以上成因分析,为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我们觉得家庭支持体系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2.1外出父母要建立亲子沟通渠道,提供情感性支持。外出务工父母应有意识地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从内容、形式上改进从而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渠道,给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情感性支持。外出父母要经常性与学校、班主任联系,及时掌握子女的学习情况以及在校的行为表现等,同时也要与监护人保持经常性联系,着重了解孩子在家的身体状况及情感心理表现等,一经发现问题便有针对性地与子女沟通联系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外出父母可以通过电话、写信甚至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经常性地与子女沟通交流,且话题不能仅局限在学习上,而要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特别是在孩子生日的时候更应该送上祝福的话语,让孩子们认识到父母一直在关注着自己,增进亲子和谐关系。外出父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抽空回家探亲,若工作需要确实不能走开可以在暑假或国庆长假时接年龄较大的孩子来工作地,这样既增进亲子沟通也能让留守子女切身体会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有利于子女回校后更加努力学习。
  2.2 外出父母要经常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孩子本身的实际情况不相称也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父母应根据情况的变化设法调整自己的主观愿望以便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帮助他们正确归因,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适当的主观期望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引导,使他们形成遵从客观实际的远大愿望和理想。
  2.3监护人要转变观念,以适宜的教养方式为留守儿童创建和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让监护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培育留守儿童优良的心理品质,这就要求监护人与孩子要形成朋友性质的关系,彼此关心、谦让,既尊重孩子的意见又限制他们不合理的行动,既让孩子敢于发表意见又要对孩子错误的言行循循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让孩子们在民主、和平,既安全又温馨的和谐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3学校支持体系
  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应当由学校去填补。学校应从办学条件、教育模式等方面加以改进,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针对品行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有针对性开展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治。
  3.1全面摸底,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各农村中小学要责成有关部门摸清本校留守儿童数量,并登记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及在外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监护人基本情况,重点记录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状况。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变革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教育。农村中小学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扩建体育活动场所,购置一批运动器材供师生业余活动锻炼,有条件学校可以改善寄宿条件以便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加强管理。变革学校现有教育模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除正常教学内容外要融入更多其它元素,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心理素质,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活动,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3.3引进专业人才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农村中小学在上级教育部门支持下引进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员,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对全校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技巧培训。对存在心理困惑的同学有计划的进行矫治,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隐性心理压力,帮助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4注重营造良好氛围,树立典型,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借助同伴教育,开展心理互助,引导留守儿童在互助中快乐成长。学校可以将心理素质优秀的留守学生与表现较差、有过心理困惑的留守学生结对子,成立“成长互助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他们之间可以分享彼此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在成长中的困惑与疑虑,培养他们互助、安慰、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和集体价值观。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在全校开展“优秀留守儿童”评选活动,对那些自立、自强的留守儿童给予表扬和奖励,树立典型,激励广大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勤奋好学、全面发展。
  4社会支持体系
  构建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形成封闭的支持网络,是短期内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键。
  4.1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正面宣传。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群众组织通力协作,对各种可能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不良现象进行监控,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近些年新闻媒介大多侧重于留守儿童生活、心理压力和痛苦,更多宣传的是“问题儿童”,这些负面报道不仅让世人对留守儿童另眼相看而且也使留守儿童形成一种自怨自艾、顾影自怜的悲观心理,这更加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社会媒介应调整报道角度,在反映问题的同时也要大力宣扬留守儿童中自强不息的优秀典型,激发他们的自信[26];对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给予积极报道并呼吁社会更多力量加入到关爱行列中来。
  4.2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之家”。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筹建“留守儿童爱心之家”,吸纳社会上一些离退休干部、大中专学生、爱心人士共同参与进来,采取有偿托管教育的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留守儿童可以采取有偿代养的方式进行寄宿制学习、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留守儿童们以兄弟姐妹相称,同时得到来自社会其他力量的引导和帮助,这不仅可以解决父母后顾之忧,而且也满足了留守儿童基本的归属与爱的需要。
  4.3农村基层组织理应充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力主体。农村基层组织要借助新农村建设契机,整治村庄卫生环境、新建娱乐活动场所、纠正赌博等不良恶习,以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全村人民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他们营造一种和谐的成长环境。村干部要深入留守家庭,对有困难的家庭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充分发挥干部带头模范作用,此外还要提高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采取措施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永.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3卷第4期.
  [2] 贾香花.家庭教育“缺位”与学校教育“补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3]彭大鹏,赵俊清.农村“留守子女”问题―社会和政策因素分析[J].基础教育参考,2005.1:35-37.
  

推荐访问:儿童心理 留守 健康发展 策略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qiyegongwenfanwen/2019/0417/8181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