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哮喘能根治吗_哮喘中医治疗研究探讨

【www.zhangdahai.com--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分析哮喘急性发作的中西医发病及治疗机制,根据藿香正气水治疗哮喘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研制了由该方化裁而成的新型纯中药气雾剂力克喘,探讨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并在动物实验上证实了力克喘的平喘作用,探讨哮喘相关机制。
  【关键词】哮喘急性发作;藿香正气水;力克喘气雾剂;相关机制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011-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已成为严重公众健康问题。国内外对哮喘的研究很多,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尤其对气道慢性炎症启动机制的认识越来越趋向明朗化,治疗目标更趋于哮喘发病的起始阶段,治疗上更注重和提倡局部用药。特别在哮喘的急性发作期,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胆碱能受体阻制剂等均已制成气雾剂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优点显而易见。而中医药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临床报道以口服用药居多,但局部用药方面的研究尚未有明显的进展,特别是终止哮喘原发与继发效应细胞作用的局部用药剂型尚未见报道,笔者根据哮喘急性发作的中西医治疗机制自行研制了力克喘气雾剂的中药新型制剂,已在动物实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现将其相关机制作如下的阐述。
  1祖国医学对哮喘急性发作的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哮喘的发病机理在于“内有宿痰,触感而发”,痰阻气闭,肺管挛急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对于哮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清代医家李用粹《证治汇补・卷五》之概括最为精辟:“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雍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本病之发与痰有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之“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已经指出伏饮、痰浊与本病的发病直接有关。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喘促》认为:“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作者,亦名哮喘。”在哮喘的治疗方面,金元时代的朱丹溪《丹溪心法・哮喘》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并将治法精辟概括为“未发以扶正为主,既发为攻邪为急。”此论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宗。哮喘的诱因主要是外邪、饮食、情志、劳倦和气候变化等。也就是说,哮证发作的关键是内伏之痰为某种或几种诱因所触发,以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击、阻塞气道,肺管因而狭窄,肺气升降不利,以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一派“实”象,因此哮喘发作时当治以祛痰利气,解痉平喘[2],主要以“攻实”为主,即哮喘发作时宜攻邪治标。
  2现代医学对哮喘急性发作的认识
  哮喘的免疫学机制相关环节表明,组胺、IgE水平等与哮喘急性发作相关。
  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组胺是释放最早且数量最多的炎症介质,因此被认为是重要的炎性介质和气道平滑肌致痉因子,无论在速发相哮喘反应还是迟发相哮喘反应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作者认为组胺在哮喘的支气管痉挛中的作用较为肯定,与气道变应性炎症也有一定关系。由IgE介导的双相哮喘反应与哮喘急性发作也具有相关性:IgE是一种介导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免疫球蛋白,现已证实在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上均有低亲和力的IgE受体。吸入变应原可以在体内诱发相应的特异性,这些可以和上述细胞的受体结合,从而激活这些细胞释放活性物质参与哮喘发病的调节。多年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病人体内IgE水平与气道反应性呈正相关,并发现临床上由变应原诱发的哮喘反应大多数是以IgE介导的双相哮喘反应为特征。血清中总IgE水平和特异性IgE水平增高是哮喘病人的主要特征,也是体现哮喘病人特异性(易感性)的主要指标。由IgE介导的速发相哮喘反应已被认为是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启动和发展阶段。
  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变应原诱发的速发相哮喘反应中,引起哮喘气道阻塞的主要原因是气道平滑肌痉挛,因此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重点放在缓解哮喘发作,解除喘息症状,原则上应以解痉为主。
  3藿香正气水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及其相关机制
  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藿香正气水,方由藿香、大腹皮、紫苏、茯苓、白芷、陈皮、白术、厚朴、半夏、桔梗、甘草11味中药组成。主要功效为疏散表邪,理气和中,芳香化湿。近年来,不断报道对治疗支气管哮喘有效。为了进一步证实,余传星等于1995年始,应用藿香正气水治疗寒哮38例,获得满意疗效[3]。谭峰源在临床上进一步观察支气管哮喘等患者,认为应用藿香正气水与息斯敏对于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说明藿香正气水具有变态反应介质阻释的作用,初步探讨了藿香正气水治疗哮喘作用的有关机制[4]。严桂珍与余传星为了开拓中医治疗急症的新领域,应用藿香正气水和藿香正气软胶囊这两种制剂,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患者21例,取得良好效果[5]。
  此外,动物实验的结果也表明,藿香正气水具有较强的抗I型态反应、一定的解痉和抗组胺作用。余传星等以大白鼠为模型,经动物体外实验证实,藿香正气水对于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显著的阻断作用,其阻断率明显优于息斯敏对照组,具有抑制大白鼠的被动变态反应和抗原抗体反应,稳定肥大细胞释放颗粒,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细胞结构功能,为防治作为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哮喘提供了实验依据[6]。为此,肖明耿等[7]阐述了藿香正气水治疗哮喘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组方设计和气雾剂开发。自行组方、研制成力克喘气雾剂,旨在对本病进行有效的研究。
  4中药新剂型力克喘气雾剂的组方依据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根据藿香正气水治疗哮喘的临床和药理研究的广泛报道和本组研究人员的深入研究,力克喘的组方由藿香正气水方去除无效成分,精简化裁而来,由广藿香、陈皮、厚朴等四味中药组成。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病机理在于“内有宿痰,触感而发”,痰阻气闭,肺管挛急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哮喘发作时治以祛痰利气,解痉平喘。力克喘气雾剂方中,厚朴下气除满、燥湿消痰,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广藿香解表散邪、化湿祛暑、和中止呕、祛恶除秽。其中厚朴、陈皮祛痰利气、健脾燥湿、解痉平喘,主要针对“内有宿痰”。广藿香,外解表邪,化湿和中,主要针对“外感”,故力克喘组方合理,用药精练。
  力克喘气雾剂主要有藿香酮、厚朴酚、陈皮苷等主要成分,许多实验已证明具有以下主要作用:①解痉:广藿香水提取物具有拮抗钙离子的活性成分。厚朴的热水提取液具有抗乙酰胆碱作用[8]。厚朴煎剂对离体兔肠管和支气管有兴奋作用[9]。厚朴酚、和厚朴酚具有中枢性松弛作用[10]。厚朴的乙醚提取物对士的宁、戊四氮等药物诱发的痉挛有强烈的抑制作用[11]。橘皮醇提取物可对抗组胺所致的豚鼠离体支气管痉挛性收缩[12]。②抗炎和抗变态反应:厚朴酚具有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抑制白细胞游出及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13],冰片基厚朴酚有抗变态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橙皮苷有对抗腹蛇毒素、溶血卵磷脂、组胺的反应,增加血管通透性作用;给兔口服橙皮苷,对氯乙烷造成的耳部冻伤有减轻症状的效果。橙皮苷对大鼠巴豆性肉芽囊肿的炎症反应亦有抑制作用[14]。
  笔者采用碱溶酸沉提取法加以提取厚朴酚、陈皮苷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和收集藿香、厚朴、陈皮等含有挥发油成分,制成力克喘气雾剂。随机分组实验证实:由力克喘、舒喘灵和阿托品制成的气雾剂对喷雾致喘法的豚鼠均有较好的支气管扩张作用,但舒喘灵作用最强,力克喘与阿托品的支气管扩张作用相近,二者的平喘强度相类似,说明力克喘气雾剂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1]。
  5小结
  力克喘气雾剂是根据哮喘的中西医发病机理和藿香正气水治疗哮喘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由该方化裁研制而成的新型纯中药气雾剂,主要成分有厚朴酚、陈皮苷、藿香酮等,许多实验已证实该有效成分具有解痉平喘、抗炎和抗变态等作用,具有类似西药胆碱能阻滞剂、激素等作用,动物实验也证实力克喘气雾剂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中药复方气雾剂新药。
  参考文献
  [1] 肖明耿,孙庆生,严桂珍,等.力克喘气雾剂的平喘实验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1):26-28.
  [2] 王永炎,鲁兆麟.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3-174.
  [3] 余传星,王启国,严桂珍.藿香正气散治疗寒哮38例[J].新中医,1999,31(1):31-32.
  [4] 谭峰源.藿香正气水治疗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4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研究,1995(2):16.
  [5] 严桂珍,余传星.藿香正气水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1999(8)增刊:34.
  [6] 余传星,朱玲.藿香正气水阻断肥大细胞颗粒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研究,1994(4):60.
  [7] 肖明耿,严桂珍,郭素华,等.藿香正气水治疗哮喘的研究与气雾剂开发[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6)增刊:16-17.
  [8] 井上和子(日).厚朴抗乙酰胆碱作用与芍药的活性增强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5):29.
  [9] 马清钧.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5:242.
  [10] 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70.
  [11] 崔承彬,姚新生.厚朴及辛夷成分的药理[J].药学通报,1985,20(9):522.
  [12] 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67.
  [13] 许环淑.厚朴酚药效学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J].北京中医,1993,12(3):51.
  [14] 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67.

推荐访问:哮喘 中医治疗 探讨 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qiyewenhuajianshe/2019/0401/4941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