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的研究进展] 荔枝草的有效成分

【www.zhangdahai.com--商业计划书】

  (1.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2.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00;�   3.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黄芩(ScutcllanabaicalensisGeorgi)是我国大宗主特产药材,可以采用显微、薄层、高效液相及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鉴别。黄芩含有黄芩苷、黄芩素等4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质量评价方法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导数光谱法、脉冲极谱法、薄层扫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等。黄芩主要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关键词:黄芩;鉴别;成分;质量评价;药效�
  中图分类号:R284;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136-03��
  
  黄芩(ScutcllanaBaicalensisGeorgi)是我国的传统常用中药,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性寒、味苦,归肺、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可用于湿热泻痢、肺热咳嗽、热病烦渴、黄疸、目赤肿痛、积热吐血、胎动不安、痛肿疮疖等症。黄芩用途很广,其应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关注,需求量也随之剧增。目前,对于黄芩的研究也较广泛,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原植物及鉴别研究�
  
  黄芩在我国的分布较广,野生黄芩分布于我国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等地。黄芩的结构研究近几年有不少报道,杨氏等建立了不同生长年限的野生和栽培黄芩的性状组织学鉴别方法,并首次发现黄芩组织中可观察到年轮结构[1]。都氏等采用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药黄芩进行了黄芩苷的组织化学定位和定量分析,提出了黄芩药材的质量标准应以木栓层韧皮部与木部面积之比大、无枯心者质量为佳[2]。徐氏等利用红外光谱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栽培、野生黄芩和粘毛黄芩,识别正确率超过了97%[3]。徐氏等借助于红外指纹图谱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区分和鉴别黄芩的产区[4]。苏氏等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10个不同产地的黄芩样品进行了分类,发现甘肃黄芩、粘毛黄芩与正品黄芩差异相对较小,而滇黄芩、丽江黄芩与正品黄芩差异较大[5]。谢氏等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黄芩及其混伪品进行了聚类分析,为中药材的质量鉴定提供了新方法[6]。�
  
  2化学成分研究�
  
  黄芩中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如黄芩苷(Baicalin)、黄芩素(Baicalein)、汉黄芩素(Wogonin)、汉黄芩苷(Wogonoside)、千层纸素-A(Oroxylin-A)。目前已从黄芩中分离出48种黄酮化合物,其中主要有11种二氢黄酮类(Flavonones)、2种查尔酮体类(Chalcones)及一种二氢黄醇酮类(Flavanonols)。胡氏等[7]从滇黄芩中分离出两个新双氢黄酮化合物。刘永隆[8]和刘美兰等[9]先后分离鉴定出两个新化合物,甘黄芩苷元和甘肃黄芩素Ⅰ;张永煜等[10]从我国内蒙古赤峰地区产黄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千层纸-A(Oroxylin-A)、汉黄芩素(Wogonin)、(2S)-5,7,2′,6′一四羟基双氢黄酮(Tetrahydroxyflavanone)、(2R,3R)-3,5,7,2,6′-5羟基双氢黄酮(Pentahydroxyflavanone)。陈氏等[11]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出了黄芩茎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为白杨素-7-O-D-葡萄糖醛酸苷。�
  黄芩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主要是铁、锰、铜、锌、镍、铬、锶等微量元素,其中含量较多的是前4种。另外,华北和湖南产黄芩分别含有钴和钼[12]。�
  
  3质量研究�
  
  黄芩的质量评价方法可用薄层层析法[13-14]、紫外分光光度法[15]、系数倍率法、导数光谱法[16]、脉冲极谱法[17]、二阶导数差示脉冲极谱法[18]、薄层层析-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19-21]和高效液相色谱法[22-26]、红外光谱法[27]等。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最简便、准确。�
  不同产地的黄芩,其内在质量有一定的差异。石氏等[28]用蒽醌比色法对山东黄芩药材的糖类成分、浸出物等进行了含量比较。郑氏等[29]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分别对10个不同产地正品黄芩中黄芩苷及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产地对黄芩内化学成分的积累有影响。杨氏等[30]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17个具有代表性的产地的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来评价其道地性。于氏等[31]比较了不同来源的黄芩产量及质量性状,结果表明以山东平邑的质量较好。苏氏等[32]用反相HPLC法测定了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差异较大。�
  生长年限不同,黄芩的内在质量也有差异。唐氏等[33]测定了不同栽培年限黄芩中黄芩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年生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最高。张氏等[34]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孟氏等[35]测定了不同生长期黄芩茎叶中总黄酮及野黄芩苷的含量,结果表明7、8月份含量较高。�
  家种黄芩与野生黄芩也存在差异,尤其是性状及理化分析差别较大[36],可能与种植土壤、气候等因素有关,苏氏等[37]对二者主根不同部位的黄芩苷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家种黄芩的黄芩苷含量显著高于野生黄芩。�
  乔氏等[38]用X荧光光谱法测定了不同种属黄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黄芩叶、花、种子中褪黑激素的含量也可以用HPLC法进行测定[39]。�
  
  4药理实验研究�
  
  4.1抗炎作用�
  黄芩抗炎作用显著,能明显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渗出物,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干扰前列腺素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40]。从黄芩茎叶中提取分离的总黄酮也能明显抑制由TPA、冰醋酸和二甲苯所急性渗出性炎症,对慢性肉组织增生炎症亦有明显的治疗作用[41]。徐光等[42]试验证实黄芩素通过非竞争性抑制而对蛋白激酶C有特异性抑制作用,从而进一步阐明了黄芩抗炎的机制。�
  4.2抗菌、抗病毒作用�
  黄芩抗菌范围较广,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对尖孢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也有抑制作用[43]。通过细胞培养发现它可抑制艾滋病病毒(HIV-1),对人免疫缺陷病毒-1逆转录酶(HIV-1RT)的活性有抑制作用,6-羟基为抑制HIV-1RT活性所必需[44-46]。�
  4.3抗变态反应作用�
  低剂量黄芩苷可明显促进Co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升高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粒细胞作用,而高剂量则明显抑制[47]。黄等有增强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的作用,而对抗体分泌细胞的形成则无明显影响,说明黄芩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可能有选择地增强细胞免疫作用,对体液免疫作用则不明显[48]。�
  4.4抗氧化作用�
  黄芩中已知的黄酮大都具有酚羟基结构,因此是较好的抗氧化剂。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四种黄酮对NADPH诱导的脂质过氧化都具有保护作用,对抗坏血酸-Fe2+体系诱发的线粒体肿胀和膜的流动性降低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显示黄芩黄酮能抑制不同体系诱导的线粒体氧化损伤,其中黄芩素效果最好[49-50]。�
  4.5抗肿瘤作用�
  黄芩中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对癌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芩素的抑制增殖作用在于其能够直接抑制与生长相关的信号因子和蛋白酪氨酸激酶,减少生长因子的mRNA表达,作用强于汉黄芩素、黄芩苷。不同剂量的黄芩总黄酮皆可抑制移植肉瘤S180瘤株的体内增殖,且呈量效关系,表现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活性。黄芩黄酮A也能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的增殖,当与顺铂(Cis)、阿霉素(Dox)、氟尿嘧啶(5-FU)合用时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可降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51-52]。�
  黄芩在肿瘤化学预防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黄芩提取物可显著诱导醌还原酶的产生。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发现,在Hepalclc7细胞中黄芩苷与醌还原酶mRNA的产生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化学预防剂。�
  4.6其它作用�
  黄芩苷元可用于预防胰蛋白酶导致的血栓形成。黄芩制剂和黄芩苷可以减少因精神因素导致的红细胞生成抑制。黄芩的根、叶提取物有抗溃疡活性。另外,黄芩苷元还具有抑制大鼠和人肠糖苷酶的活性。�
  
  5结语�
  
  (1)黄芩是一味清热解毒的常用中药材,使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特别是近年来发现它有很好的抗氧化、抗艾滋病毒、降血脂及保肝等作用,是一味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中药材。随着人类对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黄芩的开发利用大有可为。�
  (2)黄芩是我国大宗常用中药,除临床配方外,大量用于中成药的原料。根据《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第一部的统计资料,70%的中成药都含有黄芩。另外,从黄芩中提取的黄芩苷、黄芩素等大量用于制药工业、化妆品制造等行业,对黄芩药材的需求不断增加。过去黄芩药材主要靠野生,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较严重。目前黄芩的人工栽培已有较大规模,发展黄芩的人工种植势在必行。�
  (3)黄芩药材的质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黄芩种质、不同的栽培方法、不同的地理环境对药材的质量均有影响。研究考查这些因素的作用,优选最佳的栽培技术和方法,对于确保黄芩药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冬野,蔡少青,王璇,等.不同生长年限野生与栽培黄芩的药材鉴定研究[J].中国中药,2005,30(22):1728-1735.�
  [2]都晓伟,李滨,潘艳丽,等.黄芩甙的组织化学研究[J].中国中药,1998,23(3):137-138.�
  [3]徐永群,孙素琴,周群,等.红外光谱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识别栽培、野生黄芩和粘毛黄芩[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22(6):945-948.�
  [4]徐永群,孙素琴,冯学峰,等.黄芩产区红外指纹图谱和聚类分析法的快速鉴别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23(3):502-505.�
  [5]苏薇薇,梁仁,黄韬.黄芩中微量元素的模糊数学处理及正品黄芩的识别[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7,4(2):60-62.�
  [6]谢春英,贺巍,林敬明,等.中药黄芩及其混伪品的模糊聚类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0,7(12):52-55.�
  [7]胡碧煌,刘永隆.滇黄芩中新黄酮成分的结构[J].药学学报,1989,24(3):200-201.�
  [8]刘永隆.滇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4,19(11):830-831.�
  [9]刘美兰,李曼玲,王伏华.药用植物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中药通报,1984,9(2):76-78.�
  [10]张永惺,郭允珍.黄芩化学成分研究[J].沈阳药学院学报,1991,(2):137-139.�
  [11]陈四平,赵桂琴,潘海峰,等.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黄芩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2,19(4):328-330.�
  [12]夏元初.50种中药的微量元素含量测定[J].现代应用药学,1987,4(2):17-19.�
  [13]宫-渝起范.黄芩属植物的成分研究[J].药学(日),1994,114(4):264-265.�
  [14]傅平,刘尔广,罗聪颖,等.黄芩与滇黄芩的紫外光谱和薄层色谱[J].中药材,1996,19(11):559-560.�
  [15]徐连城,王晓霞,马海泉,等.黄花黄芩的生药学研究[J].药学通报,1986,21(10):582-584.�
  [16]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广州:广东省科技出版社,1990:124.�
  [17]娄红祥,程秀民,苑辉卿,等.二阶导数光谱法测定兰芩口服液黄芩甙的含量[J].中国中药,1996,21(2):97-99.�
  [18]张秀琴,徐礼焱.黄芩中黄酮甙及其甙元的脉冲极谱测定法[J].中草药,1985,16(5):24-26.�
  [19]王增理,梁云爱,景志坚,等.二阶导数差和脉冲极谱法用于黄芩中黄芩甙的定量研究[J].中国中药,1994,19(9):554-556.�
  [20]于留荣,刘美兰,章育中.黄芩中黄芩甙和汉黄芩甙的薄层扫描测定法[J].药物分析,1983,3(1):18-19.�
  [21]刘美兰,高文.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分析研究[J].药物分析,1982,2(3):134-136.�
  [22]马林,宋万志,吴丰,等.中药黄芩类的品质评价及资源利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3,5(4):9-11.�
  [23]YoshioTakino,TaketsuneMiyahara,EikoArichi,etal.DeterminationofSomeFlavonoidsinScutellariaeRadixby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J].Chem.Pharm.Bull.1987,35:3494.�
  [24]富林毅,神久维,宫一论起范,等.Scutellaria属植物の成分研究(第6报)黄芩のフラボノイド成分についこその高速液体クロマトクフイ-による定量[J].药学,1985,105:148-150.�
  [25]王永奇,吕琳,李大达,等.八种黄芩属植物中黄芩甙含量的比较及凝血活性的观察[J].中草药,1990,21(12):10-12.�
  [26]相乐和彦也,伊藤裕二,大岛俊幸,等.黄芩フラボノイドの水抽出液中の分解[J].生药学,1986,40(1):72-84.�
  [27]田进国,娄红祥,任健,等.三十种药材对照品红外光谱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6,27(1):24-26.�
  [28]石俊英,于昊峰,张会敏,等.不同产地黄芩药材中黄芩多糖、浸出物含量的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144-147.�
  [29]郑育平,吴万征,李朝晖.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苷及元素的含量比较[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6,3(3):55-57.�
  [30]杨立新,刘岱,冯雪峰,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黄酮化合物的含量[J].中国中药,2002,27(3):166-169.�
  [31]于晶,陈君,肖新月,等.不同来源黄芩产量及质量性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2005,30(7):491-494.�
  [32]苏苏,王勇,燕吉敏,等.反相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J].复旦学报,2002,41(6):714-716.�
  [33]唐波,王康才.HPLC法测定不同栽培年限黄芩中黄芩苷含量的变化[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2(7):15-16.�
  [34]张齐家,王启迪.不同生长年限黄芩中黄芩苷含量测定[J].中医药学报,1998,(5):35.�
  [35]孟艳彬,赵春颖,高晓燕.不同生长期黄芩茎叶中总黄酮及野黄芩苷的含量测定[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3,20(3):258-259.�
  [36]田桂敏,朱世玮,冯艳荣,等.药用黄芩与家种黄芩的比较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6):382-383.�
  [37]苏淑欣,李世,尚文艳,等.家种黄芩与野生黄芩及黄芩主根不同部位的黄芩苷含量研究[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79-80.�
  [38]乔延江,王松君,苏克.不同种属黄芩中微量元素的X荧光光谱测定[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6,16(5):108-111.�
  [39]刘伟华,张贵友,戴尧人.HPLC法测定黄芩叶、花、种子中褪黑激素的含量[J].植物学通报,2003,20(1):75-79.�
  [40]刘金霞,邓淑华,杨鹤松,等.黄芩茎叶总黄酮的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2,18(6):713-715.�
  [41]徐光,张礼萍.野黄芩苷元及其类似物对蛋白激酶C的抑制作用[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3,20(3):187-191.�
  [42]周立刚,张颖君,蔡艳,等.黄酮和甾体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3):24-29.�
  [43]杨得坡,胡海燕,黄世亮.黄芩甙元和黄芩甙对皮肤真菌与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药材,2000,23(5):272-274.�
  [44]WuJA,AtteleAS,ZhangL,etal.Anti-HIVactivityofmedicinalherbsusageandpotentialdevelopment[J].AmJChinMed,2001,29:69-71.�
  [45]AhnHC,LeeSY,KimJW,etal.BindingaspectsofbaicaleintoHIV-1integrase[J].MolCells,2001,12(1):127-130.�
  [46]赵晶,张致平,陈鸿珊,等.黄芩甙衍生物的合成及抗人免疫缺陷病毒活性研究[J].药学学报,1998,33(1):22-27.�
  [47]蔡德仙,穆维同,王立新.黄芩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94,13(2):65-68.�
  [48]潘菊芬,符磊,金育杰.甘草与黄芩免疫调节作用的体外观察[J].天津医药,1991,19(8):468-470.�
  [49]高中洪,黄开勋,徐辉碧.黄芩黄酮对H2O2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5):589-590.�
  [50]高中洪,黄开勋,卞曙光,等.黄芩黄酮对自由基引起的大鼠脑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1):81-83.�
  [51]罗德生,郑红花,刘琴,等.黄芩煎剂对大鼠CCl4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1,15(2):92-94.�
  [52]李素婷,石艳华,杨鹤梅,等.黄芩茎叶总黄酮对肝脏MDA生成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1,8(6):23-24.(责任编辑:王尚勇)

推荐访问:黄芩 研究进展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shangyejihuashu/2019/0322/3003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