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有效教学的反馈_“有效提问”铸就“有效教学”

【www.zhangdahai.com--施工方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他的话说明了提问既是学问又是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课堂问题设计的精巧,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反之,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即使同样的教学内容,但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也可能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有效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就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谈谈看法: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提问除了语言或文字必要的规范性、准确性之外,更要讲艺术性。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恰当而有效的提问,使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然后在探索顿悟中可以感受到思考的乐趣,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进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我们的课堂就要通过一个个巧妙的提问,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点燃学生想象创新的火花,最终实现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弊端
  1.提问随意性较大。在一堂课中,有的教师提问多达三十多个问题,少则一两个,甚至没有。根据什么需要设置问题?一些老师对此把握是模糊的,随意的。我认为:问题不宜太多,要少而精,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否则,就会变成“满堂问”。
  2.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有的提问缺乏探究性,不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如在教学《雪》这篇课文时,有的老师就这样导入了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雪吗?雪是什么颜色的啊?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见过,白颜色的。这样的提问似乎能够营造一种形式上的热闹氛围,却很难想象它的价值所在。
  3.提问缺乏艺术性。由于问题过于呆板、机械,或者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很多时候成了“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 例如:教《甜甜的泥土》时,老师问:“同学们,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你们说是不是?”这些问题过于直白,没有艺术性,不能激起学生思维,纯属多余。
  4.提问深度把握不准。有些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有些问题过于深奥或者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紫藤萝瀑布》时,直接问:“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由于现在初中生生活与“十年文革”相去甚远,所以,理解这句话之前让学生先了解写作背景,否则,是“无从下手”的。
  三、课堂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教师就要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激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2.渐进性原则: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但是问题过于肤浅,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如坠云雾,不能激发学生思考,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坡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趣味性原则:语文课在讲授说明文、文言文等文体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学来也是谈然无味,如果老师能根据讲课内容提出一些有趣味的问题,创设一个愉悦的环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个课堂都变得生动有趣。
  4.适时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不足,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引不出学生回答问题的动力。如何把握提问的契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5.全体性原则:在公开课中,你常常看到教师提了问题后,指名回答的学生都是对答如流,为什么正确率这么高呢?有一次,在听了某老师的课后,我问了那个班的学生,“回答问题的都是些什么样的学生?”“都是尖子生,有的是老师事先已经安排好的”,这样的课堂提问怎能说是“面向全体”呢?只有兼顾到优生和差生的提问,才能算是面向全体,才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
  1.激趣问
  指在激发学生学习或思考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在开始学习新课文时提出。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述朱自清的《春》时正值初冬,在精心设计导语时。老师引用了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他一句。在背出十句后,老师适时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的吧!”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情进入了对《春》的学习。
  2.启发问
  课堂上所有的提问都应具有启发性,这里的“启发问”,特指在阐明事理、事例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引起学生联想而有所领悟的问题。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这样问:“假使于勒从美洲发财回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我”父母的态度与金钱的直接关系。
  3.探究问
  指老师提出探索、追究事物、事理原因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沿着认知材料提供的思路进行扩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探究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本文学习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4.质疑问
  就教材中可能引起歧义之点或偶然的失误、败笔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例如:于漪老师在讲《七根火柴》时问:“前面说,他(指无名战士)已经不能动了,为什么后面说,他能够推开卢进勇的胳膊,而且,还能指着自己的左腋窝?”一位教师教《食物从何处来》时问:“‘我们皮肤上不会长出叶绿素’,是一句大空话,本来可以不写,作者却写上了,有什么作用?”这些质疑问的思维力度很强,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作用。
  5.迁移问
  指在新的情境中,提出需要运用学过的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变式训练,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两个发散思维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提问,让学生想得深远,想得广博,并把提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迁移发展,同时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6.比较问
  指针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所设计的问题,旨在判定他们的同与异、优与劣。设计这类问题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不宜在课上引导学生去比较。最常见的比较问有近义词的选用,比较用那个好,并说明为什么。另外还有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比较,同体裁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现手法的比较,人物前后性格变化的比较等等。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多样性、艺术性,把握提问的时机,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最终,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而极大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 2000、8新疆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铸就 提问 教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shigongfangan/2019/0316/1738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