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川崎病的临床特点_川崎病48例临床分析

【www.zhangdahai.com--章程规章制度】

  【关键词】 川崎病;临床;儿童      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该病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儿童,约20%~25%未经治疗的KD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瘤或扩张[1],严重者可威胁患儿的生命。由于KD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提高对KD的识别能力,对KD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很有帮助。为此,我们对48例KD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收治的KD患儿48例,诊断标准使用第7次世界小儿KD研讨会(日本HaKone,2002)修订的KD诊断标准[2],其中男33例,女15例,男女之比为2.2∶1,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9岁,平均(2.0±1.9)岁,其中≤1岁14例(29.2%),≤3岁39例(81.3%),汉族47例(97.9%),回族1例(2.1%)。
  1.2 方法对48例KD患儿的一般资料、 实验室资料以及使用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后退热时间及其对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的影响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所占百分比表示。使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1.3 临床表现 ①发热≥5 d48例(100%),热程≤7 d36例(75.0%),热程最长达24 d;②双侧眼球结膜充血40例(83.3%);③口唇和口腔改变45例(93.8%);④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柘及指趾端红斑,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脱皮)43例(89.6%),脱皮时间最短为热程第5 d,最长为热程第18 d,平均为(10.0±3.4)d,一般为手足硬性水肿消退后1~2 d即开始脱皮;⑤颈部淋巴结肿大37例(77.1%);⑥多形性皮疹36例(75.0%),皮疹为多形性,但无疱状皮疹,可出现于病程中的任何时期,但多发生在发热后的5 d内,多为一过性皮疹,也有持续存在8 d者;⑦其他:肛周潮红,脱屑、脱皮22例(45.8%);腹胀、肠麻痹4例,腹水1例,其中麻痹性肠梗阻、肠套叠1例,术中见空肠扩张、肠管水肿明显,有出血点,渗出液;关节炎或关节痛5例(10.4%);卡介苗(BCG)接种处 出现红斑和硬结8例(16.7%),多在发病1周内出现,1~2 d即消失;肝大,肝损害(肝功异常)3例(6.3%);无菌性脑膜炎5例(10.4%);冠状动脉受累9例(18.75%);巨大冠状动脉瘤(CAA)1例(2.1%),该患儿为3岁女孩,2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诊断KD,未用IVIG冲击治疗,这次住院心电图V1、V2、II、avF导联可见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呈瘤样扩张,大小约12.5 mm×15.4 mm,管壁附着中等回声物(血栓形成并部分钙化),实际腔径约4.6 mm;右冠状动脉呈瘤样增宽,内部充满中度回声物,致管腔接近闭塞。家长放弃治疗,随访1个月后死亡。
  1.4 实验室检查 尽管KD一些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并无特异性,但仍有较大的参考意义。特别是当不完全具备KD主要临床表现时,实验室某些指标的化验结果对判断是否为不完全或不典型KD更有协助诊断的价值,在多项实验室指标中,全身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意义较大。
  1.5 KD的治疗
  1.5.1 阿司匹林(ASA)的应用 按50 mg/(kg•d),分3次口服,热退后减量。对有冠状动脉损伤(CAL)患儿须持续用药至CAL消失[3]。口服ASA后出现药物性皮炎1例,用药后口周,四肢指(趾)端出现暗红色肿胀、水疱,停药并给甲基强的松龙后消退。
  1.5.2 免疫球蛋白(IVIG)的应用 不同剂量IVIG退热效果的比较,采用两种方法(随机):一组是IVIG 400 mg/(kg•d),连用4 d;一组是1 g/(kg•d),连用2 d,并对两组给药方法退热效果进行比较(见表1),从用药后即开始计时,前者退热时间最短为8 h,最长为80 h,平均(33.57±21.97)h,后者退热时间最短为4 h,最长为48 h,平均为(15.77±14.91)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8℃)或退热后2~7 d再出现发热并有至少一项KD的主要临床特征[4]。21例使用400 mg/(kg•d),连用4 d组,3例发生IVIG无反应性,发生率为14.3%;13例使用1 g/(kg•d),连用2 d组,1例发生IVIG无反应性,发生率为7.7%。
  IVIG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KD患儿应用IVIG后,CRP、ESR、WBC均呈下降趋势。CRP下降较快,ESR下降较慢,且部分继续上升后再下降,而BPC则持续上升,2~3周后下降。
  有1例已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的KD患儿,使用IVIG 1 g/(kg•d),连用2 d,2周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扩张恢复正常。
  
  3 讨论
  
  KD是一种以发热、黏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为特征的急性血管炎,其病因至今不明,目前认为常
  规抗原或超抗原介导的免疫功能紊乱是其基本病理改变,应用大剂量IVIG可以减轻免疫异常激活,降低细胞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冠状动脉损伤[5]。因此,对KD,尤其是不完全KD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减轻冠状动脉的损伤很有帮助。
  本研究对48例KD的临床分析发现:发热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100%(48例),热程最长达24 d,但78.3%的患者热程≤7 d,可能与确诊后即予IVIG治疗有关。其次依次为:口唇或口腔改变45例(93.8%)、四肢末端改变43例(89.6%)、双侧眼球结膜充血40例(83.3%)、颈淋巴结肿大37例(77.1%)和多形性皮疹36例(75.0%)。另外,肛周及会阴部皮肤潮红、继之脱屑、脱皮也占有较大比例,共22例(45.8%),与赵醴等报道的50%比较接近[6],有助于KD的早期诊断。腹胀、肠麻痹,关节炎、关节痛,BCG接种处出现红斑和硬结,肝大、肝损害,无菌性脑膜炎均有不同程度表现,对KD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病后5~18 d,平均(10.0±3.4)d指(趾)端甲床移行处开始膜样脱皮,是KD为较特征性改变,此征有助于KD回顾性诊断。从1例合并麻痹性肠梗阻、肠套叠的KD患儿手术中发现,空肠肠管有明显水肿、出血点、渗出液,说明肠黏膜亦受到较大程度损害。由于ASA对胃肠道的损害,且有出现药物性皮炎的情况,因此对此类KD患儿如何治疗,应引起重视。
  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对KD有协助诊断的价值,当全身炎症指标如CRP≥30 mg/L,ESR>40 mm/h时,结合临床应考虑不完全或不典型KD的诊断[7],本研究发现:CRP≥30 mg/L、ESR>40 mm/h分别达93.8%、87.5%,且应用IVIG后,CRP很快下降,而ESR下降则较慢,且部分患儿有继续上升情况。作者认为,BPC升高作为KD诊断实验室指标值得商榷,本研究发现,诊断KD时BPC≥450×10�9/L只有8例(16.1%),应用IVIG后BPC持续升高,2~3周后方降,而IVIG本身就有升BPC作用,因此,患者BPC高,是血管炎所致,还是IVIG所致,就很难判断。
  本研究发现,不同剂量IVIG治疗KD退热时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1 g/(kg•d)连用2 d组退热时间明显短于400 mg/(kg•d)连用4 d组;而两种用药方法出现IVIG无反应发生率亦有差别,前者为7.7%,后者为14.3%;对已出现冠状动脉扩张者,应用大剂量IVIG,可使冠状动脉扩张恢复时间缩短。
  因此,儿科临床医师除熟悉KD 6项主要临床表现外,还应了解KD可能出现的其他少见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相关的化验检查,对KD做出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以免出现误诊误治[8]。
  
  参考文献
  1 杜军保.川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0):727.728.
  2 Yanagawa H,Sonode T.Changes in the 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Kawasaki disease.Editors,Epidemiology of Kawasaki disease,2004:24.32.
  3 杜军保.进一步提高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水平.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21.323.

推荐访问:临床 川崎 分析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zhangchengguizhangzhidu/2019/0406/5818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